傍晚時分,武照和顏如玉先後帶著人回到家裡。
公輸三娘依然在造船廠裡忙活,很少回來吃飯,晚飯大多數時候都是王寧和武家姐妹倆、顏如玉一起吃。
吃了飯坐了一會兒,顏如玉就帶著青竹回自己的園子備課。
王寧還是和往日一樣,和武照一起去了書房,一起商議正事。
相比幕僚,武照的權利顯然要大很多,除了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王寧做決定,大部分事務她都能直接處置。
而武照每日要處理的事情顯然也沒有多少真正重大的事務,所以王寧在家裡的時候,每日晚間和武照一起在書房,倒是不乾正事的時候比較多。
不過今日的武照顯然有些心不在焉,坐在王寧腿上,連王寧把手伸進衣襟裡都沒什麽反應。
直到王寧的手稍微加了點勁。
“夫君……”
武照抓住王寧作怪的手,白了王寧一眼。
“照兒在想什麽呢?”王寧笑著問道。
“夫君,最近城裡有流言,說什麽牝雞司晨……”武照輕聲說道。
王寧把武照軟軟的身子摟得緊緊的,笑著說道:
“順兒下午的時候還跟我說這事呢,放心吧,我已經讓百騎司去查了,咱們看看是誰這麽大膽子,在蘇州城裡散布這些謠言!
至於什麽牝雞司晨的話,你也不用當真,你我夫妻一體,總要相互信任才是,我既然把事情交給你,你也要相信我才是!
之前我已經和你說過,如果陛下同意我帶著艦隊出征林邑,蘇州這一攤子事可都得你來拿主意,要是因為這點謠言你就患得患失的,我可不放心把事情都交給你!
至於朝廷那邊你也不用擔心,陛下既然讓我做這個蘇州刺史,還給我便宜行事的權力,自然也不會在這件事上為難我!
你就放心大膽的去做事吧!”
“夫君,您真好……”
武照的臉上露出一個大大的笑容,揚起頭在王寧臉上親了一口。
王寧當即低頭狠狠地報復回去。
眼看著書房就要變成戰場,武照連忙扯了扯衣襟,輕聲對王寧說道:
“夫君,還是先沐浴,妾身先去浴室看看,夫君您一會兒再過來!”
“去吧!”
武照走後,王寧坐在書房裡開始給李世民寫奏折,主要是說張仲堅的事情,順便再在李世民的面前給淮南道的官員上上眼藥。
雖然這些事他也沒攔著百騎司的人把蘇州的事情報上去,但親自給李世民寫奏折還是更能表達自己對李世民沒有絲毫隱瞞的態度。
花了小半個時辰奏折寫好,親手封上火漆,算著武照應該已經準備好了,就信步去了浴室。
到了浴室門口,就見武順身邊的丫鬟冬兒站在門口,見到王寧過來,連忙福身行禮:
“公爺!”
王寧點點頭,問道:
“順兒在裡面?”
冬兒點點頭。
王寧也沒在意,武順是家裡的管家,她來安排這些事情也不奇怪。
走進浴室,就見隻穿著一襲薄紗的武順剛好從更衣室裡面出來,姣好的身軀在霧氣氤氳的浴室裡更加顯得誘人無比。
王寧忍住化身為狼的衝動,笑著問道:
“順兒,照兒呢?”
“夫君在找妾身?”
一道聲音從更衣室裡傳來,隨後和武順同樣打扮的武照款款走了出來,和武順並肩站在一起。
王寧這下忍不住了。
王寧身疲力盡的躺在床榻上,笑著對懷裡的武照說道:
“這一定是照兒你的主意吧?”
武照也沒否認,在王寧臉上親了一口,媚眼如絲的輕聲問道:
“夫君不滿意?”
“當然滿意!”
王寧笑著說道。
穿好衣裳,擦乾淨身上的汗水,這才躺在床榻上。
找了一個舒坦的位置,就這麽擠在一張床榻上溫存了好一會兒,王寧才輕聲對武照說道:
“照兒,以後不能再這麽做了啊!”
“夫君,您別怪照兒,是妾身的主意……”武順連忙說道。
“我倒是巴不得天天這樣,只是怕身體吃不消……”
“呀,夫君……”
王寧在蘇州陷入溫柔鄉的時候,長安卻是風雲激蕩。
因為李世民要親征遼東!
半年前,朝廷派去遼東的探子傳回來消息,高句麗將在遼東修建長城以拒大唐。
李世民還以為高句麗只是做做樣子,向大唐表明自己的態度,沒想到高句麗竟然來真的。
其不止真的在營州和遼城兩地之間的險要關隘修建長城,還妄圖策反室韋、契丹、靺鞨等部族一起對抗大唐。
更過分的是,高句麗的人這幾年一直在遼東襲擾大唐邊境,燒殺搶掠,雖然每次最多就是幾十上百人的小股部隊,對大唐的傷害有限。
等大唐的人趕過去,他們又麻溜的跑了,壓根不和大唐的士卒照面。
這件事雖然對大唐沒造成什麽損失,但確實有些惡心人!
如果說修建長安李世民還能不當一回事的話,高句麗妄圖策反室韋、契丹、靺鞨等族的行為就徹底激怒了李世民。
畢竟以高句麗的人力、武力,再加上遼東的氣候,高句麗的長城即使能修出來,也不可能有多牢固,有火藥在手的李世民壓根就不放在心上。
但要是真的讓高句麗策反了室韋等部族,開了這個口子,李世民這個天可汗還有什麽威嚴可談?
新仇舊恨一起算,得到這個消息後,李世民就召集群臣開始正式討論征伐高句麗的事情,算是把征討高句麗這件事真正提上了日程,完全放棄了王寧之前所提的從高句麗內部分化瓦解的法子。
而讓李世民要親征則是因為高句麗做了一件捅李世民心窩子的事,就是大張旗鼓的要把遼城以西遼水邊上京觀重新修繕。
前隋三征高麗,讓數十萬中原士卒葬身遼東,而高句麗就用這些士卒的屍首在遼水邊上築了一座巨大的京觀。
此事對中原來說當然是巨大的恥辱,大唐這幾年戰無不勝,已經很久沒人敢在李世民面前提此事了,而高句麗卻在這個時候重修京觀,氣得李世民當即表示要親征遼東。
但到底是不是因為這件事李世民才有親征的想法就不得而知了。
李世民要親征,文武百官沒一個人讚同!
特別是一群大將軍,胡攪蠻纏的有之,痛哭流涕的有之,陳述利害的有之,總之就是不能讓李世民親征!
征討一個小小的高句麗而已,何至於要李世民親征?
那朝廷養著他們這些大將軍幹什麽?
私心自然也是有的,如今的大唐不止有火藥,還有威力巨大的火炮,在這些大將軍看來,征討高句麗不會比征討吐谷渾難多少!
李世民要是去了,這頭功還有誰敢搶?
這可是滅國的功勞啊,你一個皇帝和臣子搶這個功勞幹什麽?
當然也有人是覺得李世民原本就是帶兵打戰的大將軍,但自從登基以後就再也沒親自領兵打仗,這是手癢了!
文臣自然也是不同意的,都說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既然是皇帝,就好好的呆在皇宮裡才是對大唐最有利的事情,別總是想著什麽禦駕親征!
於是每日的朝會就變成了文武百官苦勸李世民的日常。
李世民不怎麽在乎百官的意見,但對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程咬金、段志玄、李孝恭、李勣等人的意見還是讚同的,朝會結束後就把這些心腹叫到偏殿去。
李世民的人格魅力是極為強大的,這些人又是他真正的心腹大臣,被李世民叫去幾次後,便也只能同意李世民親征這個提議。
三省六部的大佬還有一群大將軍都同意了,百官反對的聲音也漸漸弱了下來。
於是李世民親征這件事就定了下來。
皇帝親征可不是小事,首先便是安排後事,也就是為了以防萬一,得定下監國的人選。
這事雖然聽起來有點不吉利,但卻是必不可少的流程,畢竟大唐的穩定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李承乾作為太子,這些人的太子也坐得穩穩當當,當然是不二之選,於是李承乾被任命為監國太子,在李世民東征期間監理國事。
然後就是輔佐李承乾的文臣,這些都是李世民一言而定,他隻帶著杜如晦出征,房玄齡、魏征、虞世南等人盡皆留下來輔佐李承乾。
畢竟他領兵親征,後勤是重中之重,沒有房玄齡在長安,他也不放心。
武將這邊就熱鬧了,沒有人願意留在長安,連久不理政事的李靖在聽說了李世民要東征後都入宮求見,想跟隨李世民出征。
李靖都有這樣的心思,就更別提程咬金、段志玄、劉弘基這些大將軍了。
這些人三天兩頭往皇宮裡跑,在李世民面前撒潑打滾。
李世民被煩得不行,只能先把留守長安的人定下,首先就是李靖和李勣,這兩個姓李的,李世民一個都不想帶。
李靖是單純的不想帶,李勣是要留在長安輔佐李承乾。
這兩人定下了,李孝恭也被留在長安,其他人則是能帶上的都帶上,程咬金、段志玄、牛進達、劉弘基、尉遲恭…,秦王府的舊臣,是一個都沒落下。
事情定下後,李世民就讓人寫了一封國書讓人送去高句麗,大意是高句麗你這段時間有點膨脹了,不乖了,大唐不高興了!
本著不起兵戈的原則,勸你馬上停止那些見不得人的小手段,馬上拆除京觀,再把中原將士的屍骨收斂好送到大唐來請罪!
要是態度誠懇,大唐就原諒你!
這份國書明顯不是奔著息事寧人去的,而是大唐向來講究師出有名,即使要征討高句麗也務必要佔著大義。
這倒不是李世民和朝堂的一群大佬虛偽,而是一定要這樣做,只有師出有名,領兵出征才能名正言順。
這關乎士氣,也關乎民心。
大唐的國書通過八百裡急傳送到了高句麗的高建武手上。
拿著國書,高建武仿佛能看到大唐李世民高高在上的嘴臉,心裡隻覺得無比的憤怒。
他知道大唐如今很強盛,甚至超過了隋朝最強盛的時候,但他也知道,高句麗就像是一個睡在猛虎身邊的狼,還是一匹和中原有些深仇血恨的狼。
中原有句話叫臥榻之側起絨他人酣睡,和隋朝一樣,不管高句麗對李唐服從也好,不服從也罷,李唐一旦強盛,是肯定不會放過高句麗的。
所以哪怕大唐一日比一日強盛,他還是力排眾議, 在遼城和營州之間的關隘修建長城。
只有在高句麗的邊境鑄造一道堅實的城牆,才能在大唐攻打高句麗的時候不至於沒有絲毫還手之力。
只是高句麗如今也不是鐵盤一塊,大唐這麽些人一直對高句麗在遼東的小動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高句麗國內一些人覺得只要高句麗不主動去招惹大唐,大唐就不會搭理高句麗。
一些人甚至已經習慣了吃大唐的白糖,喜歡用大唐的玻璃器皿,喜歡穿大唐的衣裳……
一旦高句麗和大唐打仗,他們就再也沒有甜到心裡的白糖吃,沒有精美的衣裳穿!
這些人只是失去了鬥志,高建武還不怎麽擔心,他擔心的是淵蓋蘇文!
淵蓋蘇文在高句麗有聲望,有勢力,手底下還有十數萬士卒,高建武知道淵蓋蘇文一直看不起他,甚至有取他而代之的想法。
近兩年,他幾度派人對淵蓋蘇文動手,但都無功而返,而他身邊的侍衛,也不止一次抓到想行刺他的人。
在拿到大唐送來的國書後,高建武知道戰爭已經不遠了,而面對強大的大唐,高句麗必須團結起來!
思考了一整晚,他親自寫了一封書信讓人送去給淵蓋蘇文,勸淵蓋蘇文暫時放下兩人之間的恩怨,一起共同度過面前的難關。
為表誠意,他還許諾把自己的親妹妹許給淵蓋蘇文!
兩日後,淵蓋蘇文派人去見高建武,表示自己同意娶高建武的妹妹。
而且高建武還提議,高句麗應該聯合新羅、百濟、室韋、靺鞨等部族一起對抗大唐,他願意親自出使說服這些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