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你們千總下令對長江開炮的?他怎麽說的,快告訴本將?”
喇布雖然在明軍水師尚未抵達前就下達了撤退的命令,但事起倉促,還是有少數來不及撤退的清軍水兵被俘虜,蘇松水師左汛把總余力就是其中之一,現在余把總正跟狗一樣跪在潘學忠面前。
“回大將軍,我們千總說是賊寇……大明水師抵達,咱們要是什麽都不做,不好向皇帝交待,總兵單大人讓咱們對江放炮,再炸沉幾艘船,造成和明軍交戰的假象,要不然小的們就是吃了豹子膽也不敢對大明天兵動手啊!對了,咱們開炮的同時,蒙古兵還分出了兵馬到附近的村莊燒殺搶掠,據說是要弄點首級,上報武昌行營。”
余把總很老實,在潘學忠問話後,就竹筒倒豆子,把自己知道的全都一股腦地說了出來,然後將腦袋死死伏在地面上。
潘學忠啞然失笑,他怎麽也沒想到清軍開炮的目的竟是這個,沉吟良久,才顧謂左右道:“韃子心虛若此,安能不敗,傳令下去,著將韃子所遺之輜重轉運南都,本將要向殿下請命,速攻太平。”
聞得江北清軍士氣低落到如此地步後,馬仲英當機立斷,即傳令李漢明領兵進擊清廷設立在太平府的江南大營,並任命大嵐山義軍領袖陳文佳為楚軍第十五旅旅帥,領本部軍馬同行,此外,馬仲英還抽調了水師旅主力和兩萬閩浙綠營隨軍出征。
相比於江北清軍主帥喇布,統管江南大營的清安親王嶽樂卻有勇氣的多,自收到明軍襲取江寧的消息後,從廣東一路退到南昌的嶽樂就知道自己不能再退了,為了鞏固江右防線。
嶽樂不得不把南昌的防務交給了賴塔,自己則和圖海統領剩余的甘肅綠營和三千余正藍旗滿洲兵移師太平,並著安徽巡撫徐國相緊急調兵修繕太平城防。
這一次嶽樂動員了幾乎所能動員的全部力量,在抵達太平後,就是令長江水師提督萬正色、池州副將胡守義,壽春總兵張朝禮等人領水陸大軍兩萬進駐采石磯,以為太平府屏藩,隻待來年春暖花開,就要配合南下大軍進兵江寧。
采石磯又名牛渚磯,距離金陵只有六十余裡,緊臨長江,背靠翠螺山余脈,形勢極其險要,有江南鎖鑰之稱,欲守江南金陵,必固守采石磯。從長江北岸攻擊金陵,也必先攻破采石磯。
自三國時起采石磯一向戰事連綿。隋朝滅陳,就是從瓜洲渡和采石磯兩路進兵,宋太祖趙匡胤的滅亡南唐之戰,大軍也是從采石磯進逼金陵。南宋虞允文曾憑借采石天險,以少勝多痛擊金主完顏亮的幾十萬大軍,迫使完顏亮移兵瓜洲渡而喪命。明太祖朱元章也曾統兵三攻采石磯,由此可見采石對於金陵的重要性。
所謂守敵必攻,攻敵必守,清軍囤兵采石,楚軍欲取太平,奪取長江的控制權,那就必須拿下采石磯這個戰略要點,而清軍欲進兵江寧,那首要任務就是要確保采石磯的安全。
原先明軍無有水師,駐守采石的長江水師提督萬正色也沒有把金陵的明軍放在心上,可自前幾日楚軍水師主力抵達的消息後,萬正色就猜到了明軍很可能會趁冬季長江水流平穩之際進兵太平。
不過他也不懼,根據前方哨船回報,楚軍的主力戰船的數量和他麾下樓船的數量差不多,其余小型船隻的數量,也相差不遠,大清軍還是以逸待勞,控扼上遊,況且他駐防采石磯後,就命人在翠螺山臨江的區域修建了八座木浮城,並在木浮城向東的水域布置了三條攔江鐵索,平時用絞索控制,若是遇到戰事,則可拉動鐵鎖,阻截敵軍船隊,已方便可利用翠螺山上的炮台木浮城上的火炮,對來犯的敵軍形成火力覆蓋。
果然不出萬正色所料,明永歷三十六年十二月初六,在金陵休整了十天左右的明軍水師終於在燕子磯拔錨起航直撲采石磯。
與此同時,奉命出征的楚軍陸師也挾持著近三萬八旗丁口,沿長江向翠螺山方向逼進,隻兩日楚軍西征大軍就抵達了采石外圍。
李漢明、楊延迪和陳文佳等楚軍將左在反覆觀察了采石磯的地形後,都認為在兵力對比差不多的情況下強攻清軍木城頗為不智,所以李漢明即決定先取翠螺山,如此便可依靠有利地形,居高臨下,炮轟清軍水師。
鎮守翠螺錢的正是池州副將胡守義,胡守義本是清順治朝湖廣提督胡茂禎的小兒子,正所謂老子英雄兒好漢,胡茂禎當年舉全軍投降滿清,並為清廷平定金聲桓和王得仁反覆,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其死後,不光大兒子襲爵,就連庶出的小兒子胡守義也當上了副將。
】
許是出身將門世家的緣故,胡守義還是有點真才實學的,和楚軍布置防線一樣,胡守義同樣在翠螺山東南可以上山的區域挖掘了數道壕溝,並在壕溝前布滿了尖樁,並在壕溝後修建了環形工事,以部署弓箭手和火銃兵,此外還在山頂修建了炮壘,部屬了三十余門大小火炮。
因為翠螺山連接長江, 所以胡守義對於守住陣地充滿自信,只要一旦戰役打響,長江水師即可從采石磯大營轉運兵馬增援,翠螺山的防禦工事修的滴水不漏,賊寇根本沒有機會攻破他的防線。
形勢的發展也如胡守義料想的一樣,楚軍陸師在休整了一夜後旋即發動了對翠螺山的攻勢,由於翠螺山山勢險峻,能攻山的區域也只能容納千余人同時進攻,為了試探出清軍的火力配置,李漢明第一次就抽調了三百勇士,讓他們督促著五六百炮灰軍向翠螺山逼去,
發現明軍逼迫八旗丁口作為炮灰後,胡守義氣的破口大罵,但是他並沒有手軟,因為自大勝關和秣陵關失守後,安親王嶽樂就下達了嚴令,凡是主動攻擊大清城池的軍隊,無論是明賊還是八旗丁口,都必須給予他們無情的打擊。
攻守易勢,楚軍終於嘗到了攻山的苦頭,在楚軍登山時,清軍並不還擊,待前隊的炮灰軍衝到壕溝前準備處理地上的尖樁時,清軍的弓箭手和火銃兵才開始瘋狂地射擊起來,山頭部署的火炮也不停地轟擊著散子彈,大大小小的炮子如同雨點一般砸了過來,無數的箭失亦如同飛蝗一般落入楚軍和他們身前炮灰兵的隊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