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天魔大化》第31章 教育,醫療,修路
  天啟元年九月,此時拒絕李青拿下長安已經過去了一年,這一年裡李青通過不斷地屯兵屯田,擴招吏員和建設水利工程逐漸穩固了對治下的統治。

  不過,李青也知道僅僅做這些只能構建一時鼎盛的勢力,終究有一天,當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後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將把統治者推到文明發展的十字路口,是繼續維持統治甚至不惜侵害、壓迫、剝削窮苦大眾還是解放民智,進一步推動文明的發展。

  任何一個偉大的國家都不可能是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無論是國家、民族還是科學研究這樣的事業都需要不斷的吸收新鮮血液。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會像唐朝後期只能無奈得看著朝廷不斷地衰弱,畢竟人才都跑到軍閥那邊了,甚至像黃巢一樣乾脆直接起義跟唐廷對著乾,這樣的勢力必然是腐朽的,必然是脆弱的,必然是要被推翻的。秦朝如此,漢朝如此,唐朝如此,宋朝如此,元朝如此,明朝如此,清朝如此,從無例外。

  新時代的開創者無不都曾是舊時代裡找不到上升途徑的一員,時勢造就英雄同時也是英雄造就時勢啊,你不給機會人家就隻好乾你,自己單乾。

  雖然說得有些誇張,但還是有幾分道理,畢竟說到底還是要給予底層大眾改變命運實現階層跨越的希望,讓普羅大眾享受到社會發展的好處,這樣才能團結普羅大眾帶領大家一起走向更美好的生活。簡單來說,就是王者無私,天道無情,不能隻為少數的利益階層代言,否則人民就會背棄這個勢力。

  李青苦思冥想了許久,最終決定朝三個方向努力,應該能比較好的解放民智,分別是建學校,建醫院,修路修橋。

  修學校,抓教育,是實現解放民智主要手段和路徑。偉大的事業要從娃娃抓起,不斷培養接班人,實現團體不斷壯大和充實後備軍,以免出現青黃不接的時候,一下子就斷送了偉大的事業,就好比前蘇老大哥。

  建醫院,抓醫療,是實現解放民智的保障,解放民治,培養人才是需要付出巨大社會資源和代價的,如果沒有一定的醫療條件作為保障,那麽解放民智的代價就會大的多得多。

  修路修橋主要是實現村村通,以免交通堵塞造成偏僻地區的窮苦落後。畢竟很多地方的窮苦不是缺資源,也不是人民懶惰不勞作,僅僅只是因為路不好走,沒有外人來就沒有貿易和投資,這樣的鄉村產品和經濟都比較單一生活當然窮苦。

  孫中山先生也許沒有帶領國家和民族走向富強但他一身都在踐行“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正是他領導時期修建了大量鐵路,才使得革命思想隨著鐵路廣為傳播,才使得正義的呐喊有人聽見,從而一呼百應。

  路修不好就會使得許多大山裡面存在大量的宗族殘留,甚至存在許多殘忍的封建習俗,比如浸豬籠這種惡習,在一些落後山村拐賣來的婦女逃跑所受的待遇比這還慘得多。

  總而言之,越是缺少陽光的地方就也是黑暗,許多事情本來就上不得台面,只要能保持和外界的正常交流溝通基本就不會出現這種陋習了。畢竟這樣的事只要一公開,整個村的人都要社死,更加不可能討到媳婦。

  李青先在軍中推行掃文盲教育,不管是正式編制的戰兵還是屯田兵都要強製學習。

  學得好的每個月多發一半銀餉,學得不好的要罰掃廁所要加練體能項目。

  不過又出現老師不夠的問題,李青只能調用一部分吏員專門作為部隊掃盲教師,

還有一部分識字士兵也頂替一下掃盲教師,等後面繼續擴招吏員隊伍時再專門招收練教師。  現在的話先把民間的學堂充公,把民間教師考核後收編入吏員隊伍,然後由中央財政撥款作為教育扶持資金。

  李青這是準備辦義務教育了,但當下條件還是不夠成熟,得先準備學校、老師和教材,等這些準備的七七八八了再開始招收學生也還來得及。

  否則不說招不到什麽學生,招到了學生也沒有辦法進行李青想要的那種素質教育。

  不能給學生進行用心培養教育那招他幹嘛?這不是誤人子弟嗎?

  而且李青手裡的財政也不允許一下子就投入到教育這個無底洞中。畢竟今年秋冬隴西和朵甘思那邊可能會有異動,就算他們不打過來,明年春耕之後李青也打算出兵拿下隴西和朵甘思。

  有限的財政要盡量好鋼用在刀刃上,要把錢花在最緊迫的事上面,發展總是要排在生存後面,不把周圍的敵人打跑打怕,民眾也很難安心發展。

  在軍中推廣掃盲教育發展的倒是比較緩慢,畢竟讓一群大頭兵拿起筆來學文識字這難度不比衝鋒陷陣直接俘虜敵方首領來的低,甚至對很多人來說情願在戰場上流血流淚也不願意去讀和背這些生澀難懂的文章。

  對此李青只能空閑的時候經常抽出時間來看著他們學習,既表示自己對這件事情的重視,你能把控一下整體的氛圍,只要整體的氛圍保持較好的水平,掃盲班教育大概率還是會成功的。

  (先複製一下,明天補)

  機器的效率不僅比人高,產品質量也更加穩定,畢竟機器是不知疲倦的,而人則完全不行。尤其是重複性高的工作,最容易讓人產生疲倦,從而導致工作效率下降,產品的良品率比較低。

  不否認,人在狀態來、靈感好的時候,能夠超越極限制作出比較優良的作品,但這只是少數精研工匠才能做到,而且一個工匠一生能打造幾件優良的作品都足以為榮為傲,可見這種狀態多麽不可得。

  所以機械化和自動化生產是必然的趨勢,機器替代人來勞作將成為不可阻擋的結果,這是工業文明必須要走的路,哪怕是基於修真文明發展出來工業的也必須要走這樣的路,否則就不能進步。

  不過最終機器還是要依靠人來操作,否則難免會存在機器失控的風險。

  生產者1號除了功能簡單,刻錄的法術模型減少這些缺陷外,還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充能一次,初代產品總是存在各種各種的缺陷這也是不可避免的。

  生產者1號充能滿了以後,大約能使用50次法術,省著點用用一年還是沒有問題的,只要每隔一年充能一次就可以一直重複使用了,就像充話費一樣,習慣就好了。不過畢竟生產者1號只是法器,而不是靈器,不能像靈器一樣自動從外界吸收能量來維持自身消耗,隨著時間的流逝,還是不可避免的會產生折損,大概用個十年也就得扔了。

  十年之後,大概生產者都出到八九號了,也該淘汰掉了。

  李青這邊埋頭種地並拉開工業化的序幕,然而外界並沒有因為李青的“閉關鎖國”而停止紛擾,今年中原大多數地區降雨量比去年更低而且遠少於正常年月,又是一年大旱而一些地區則是連綿不絕的大暴雨,河水高漲衝了不少地區,真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好在李青這邊早有準備,提前修了不少水庫水池,將大雨地區的雨水轉移了不少到乾旱地區,勉強能保證各地不受天災的影響。今年大肆屯田,盡管漢中這邊比較晚錯過了春耕,但還有夏耕呢,應該能收上了不少糧食來保證後續的建設和動兵。

  現在關中種的農作物中小麥和佔城稻居多,而這兩樣農作物在關中地區都是能一年種兩季的。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任何事都有兩面性。

  秦漢之時,小麥還未推廣,佔城稻也還未被發現,此時雖然大部分地區一年只能收一季,春耕秋收,養活不了多少人,但同時也正因此春耕完以後,農民就可以化身為兵外出作戰。縱觀歷史會發現,中原大地,和草原民族作戰大部分春天出兵就能贏,夏天和秋天出兵基本打贏了也是打輸了,而冬天出兵必輸無疑。向西漢幾次打贏匈奴都是春天出戰,但只要不是春天出戰,漢朝就會比匈奴更難受。

  宋朝開始出現的佔城稻的確養活了不少人,功德無量,不過也使得農民被土地束縛得更加嚴重,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耕作,進而導致秦漢時期閑時為農戰時為兵的傳統破壞得差不多了,中原的武德和武備下滑的厲害,從誰也打不過,變成誰也打不過。

  話說回來,正是因為李青今年大肆修建水庫,水池,所以治下領地今年收成都比前幾年好,而且因為配發生產者1號手環,李青屯兵負責的屯田收成更是翻了一番,而西北的其他地區依舊受苦受難。如果沒有選擇也就算了,但出現了關中這一鮮明對比對象,很多地方的窮苦人民就受不了了,紛紛逃往關中。

  出於對人口的需求,李青基本都是來者不拒,不過無業流民進來之後要進行管控,經過一段時間軍訓後再將之轉為屯兵或者是工人。一方面可以滿足李青擴招屯田兵和工人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預防流民大肆流動產生流感甚至是瘟疫。

  大量的流民流入關中,李青和附近的勢力都不由自主得關注到了雙方,外面的勢力發現的是關中的富庶,而李青則發現擴張的機會來臨了。

  李青發現逃亡過來的流民主要來自隴西和朵甘思宣慰司,雖然甘朵思宣慰司名字上大乾的蕃屬國,屬於大乾的勢力范圍,但大乾對這片地區的影響早已經名存實亡了。

  這麽說來拿下隴西和朵思大乾基本沒什麽意見,畢竟隴西隔著關中現在也管不著,丟了也是肉爛在鍋裡,而一旦拿下朵思這可是漢人時隔數百年重新拿回河隍的領土了。

  自從唐末之後,河隍就基本自立了,河西走廊這條富裕的絲綢之路也就和中原沒有關系了,大明和大乾可沒有享受到絲綢之路的福利,所以終其一朝西北都沒有發展起來,人民始終窮困潦倒。難

  怪最終大明回窮得發不出餉,畢竟大明財政就靠大關中平原和遼東平原的農稅以及海上絲綢之路吸血,而大明又喜歡動不動就禁海,後期遼東叛變異族崛起,而大關中也是揭竿而起,三個錢袋子都出問題一推而倒也就輕而易舉了。

  李青迫切地想要拿下隴西和朵甘,打通再續絲綢之路,這樣也能緩解一下他大釋暴兵暴吏的財政壓力,哪怕之後可能會和吐蕃接壤,甚至會讓周圍的勢力都提高警惕聯兵攻打他也再所不惜。

  只要拿下河隍一部分地區就可以開始培養騎軍了,河隍地區自古以來盛產良馬,李青也可以加快完善兵種組成,省的後面一統天下的時候,面對各地不同的情況到處碰壁。

  畢竟天下沒有無敵的兵種,單一的兵種面對不同兵種組合種是容易吃虧。

  李青這次沒有急著出兵,他在等待一個機會,一個能盡快消滅隴西和朵甘思反抗力量的機會,爭取一口氣吞下兩地。否則河隍那麽大,要是讓敵人跑了追都不知道往哪追,還會導致後續要面對殘余勢力不斷的襲擾。

  所以這次出兵要講究一下策略,打隴西還好,漢人基本不會逃亡到草原上討生活,但打朵甘思一定要快狠準。

  所以接下來李青要往隴西和朵甘思派遣間諜,一面要探聽情報,一面是傳播關中現在生活是多麽美好,人民都麽富裕。一方面是加快流民移民一方面也是為了誘導隴西和朵甘思的勢力主動來攻,從而達到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一戰功成的目的。

  不過李青也沒報太大希望,畢竟還是第一次玩間諜作戰,能少出意外,建立起諜探體系就不錯了,只是抱著試一試的想法試探一下,說不準還真能成,畢竟除了中原其他地方的人都挺好騙的,比較容易中計。不像中原一直都面對各位洗腦哄騙,分不清真假很容易被賣了還幫別人數錢,上當受騙多了,個個都學精了。

  李青關注了一下隴西和朵甘思,埋下幾手伏筆之後又繼續埋頭種地和搞工業。

  發展才是硬道理,穩住別浪,整我集齊六件神裝再開打最好不過了。

  天啟元年六月,李青開始為屯田兵配發生產者1號,經過試驗對比,配發了生產者1號後能提前半個月催熟,從而快速收割農作物。不過需要小小休耕一下,讓土地恢復一下肥了再播種。這樣夏耕並沒有提前,只是提前了夏收, 多出一點軍訓時間。

  夏收之後,李青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吏員擴招,一方面是繼續更新吏員隊伍,加強對治下領地的掌控力度,另一方面是為了擴張地盤做準備。

  這輪擴招之後,李青手下的吏員隊伍將達到一萬五以上,到時候不管是征稅還是推進其他事務都能保證有效實行,不會說有人陰奉陽違,畢竟那麽多人盯著呢。以前每個縣只有不到一百的官吏,不管做什麽的要排隊,這只要排老長的隊就一定會出現權利尋租現象,也就是貪腐。

  現在每個縣公務員體系人數翻了好幾番,不說人人清廉,起碼不趕貪得明目張膽了。

  加上李青時不時清理官吏隊伍,政治官吏貪腐風氣,就很少又人敢貪汙公款了,畢竟李青給官吏們開的工資都還可以,比大乾高了一倍起步。

  但是抓貪腐不能依賴高薪養廉,畢竟人心不足蛇吞象,宋朝的官吏薪水可謂是歷朝歷代之最,但偏偏宋朝和清朝可以競爭第一貪腐王朝的名頭,明朝朱元璋就是有鑒於此,認為高薪養廉完全沒有用還是要靠高壓強壓,雖然挺正確的,但是矯枉過正,給的工資又太低,逼得很多官員不貪腐都沒辦法過日子。

  這朝廷大員過得和難民一樣的日子能好好治理國家嗎?能不貪腐嗎?就像《銅牙鐵齒紀曉嵐》裡和珅說的那樣,官字兩張口,喂飽上面才能喂飽下面,上面的朝堂大員沒有體面,為了過日子只會變本加厲地貪腐,剝皮實草也攔不住。

  哪怕這很不正常,有悖底層人民的生活常識但也就是現實啊。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