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重生射雕之劍歸何處》第206章 老臣附議
,最快更新重生射雕之劍歸何處最新章節!

 當江陵府篩選騎軍的事情,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遠在一千多裡外的臨安,月底的大朝會,也拉開了帷幕。

 從江陵趕往到臨安,將近一千七百多裡的路程。

 王堅帶著一百騎兵,押解著三百多名金軍的俘虜。

 擔心中途出什麽變故,每個俘虜一日兩餐,隻給一碗粥和一個炊餅。

 王堅他們騎馬,俘虜們只能靠腳走著,每日還保持著百裡以上的速度。

 其實,王堅有些小心過度了,這是在大宋境內,一群被打掉了威風和銳氣的金國騎兵而已,能活下去是他們唯一的奢求了。

 行走七日之後,王堅算算時間,像這樣走下去,至少還要走十天才能到達臨安。

 王堅就讓副將押著俘虜慢行,而自己帶著五名騎兵,快馬先行向臨安報捷。

 因此,緊趕慢趕的,在正月底的大朝會前,王堅一行到了臨安城外。

 其實,半夜就到了,先到城南“敦武軍”的大營歇歇腳,簡單一頓吃喝,還抓緊時間睡了一覺。

 天蒙蒙亮的時間,王堅再次起來,帶著五名騎兵,有意不換衣甲,“風塵仆仆”地向臨安城門疾馳。

 “捷報,捷報——江陵大捷——”

 離著城門還有一段距離,王堅就命令五名騎兵,一起高喊報捷的聲音。

 大清早的,聲音傳出去多遠,也驚動了守城的軍兵。

 只是他們有些不知所措,似乎從來就沒應對過這樣的事情。

 還是一名在軍中待了多年的老卒,趕忙提醒大家。

 “快,快讓出道來,他們要到金殿報捷的。”

 守城的軍兵,趕忙讓本就不多的進出城的人,先在一旁等候,將城門內外的區域清理一空。

 王堅他們很快就到了,穿城門而過的時候,還故意停了一下。

 “好讓臨安軍民得知,

“敦武軍”郭默郭都統,在江陵城外大勝金軍騎兵,斬首兩千余。江陵大捷——”

 “江陵大捷——”

 “江陵大捷——”

 有宋一朝,雖然士大夫的統治階級,對金國向來卑躬屈膝,以求苟安。

 但是,民間百姓卻始終飽含著“仇金”的思想,聽到是對金軍的大捷,自然是群情激奮。

 “大慶殿”的朝會,已經開始進行了。

 正月裡,也沒什麽大事。

 地處江南,既不用應對冬寒,也不是洪澇的時節,南宋軍事雖弱,經濟卻異常發達,老天賞飯吃,又不用擔心饑餓之苦。

 禮部尚書程珌出班奏表。

 “啟稟官家,有金國使節到訪,言道金國鄧州駐軍,有五千騎兵在訓練之時,誤入兩湖地區,已經有一月有余。”

 ““忠順軍”都統孟宗政,帥軍阻了他們的歸途,因此金國來使拜請官家,給“忠順軍”一道旨意,令其放金軍北歸。”

 “哦,還有這事兒?朕怎麽不知道?程卿是怎麽處理的?”

 官家端坐在龍椅之上,故作驚訝道。

 “老臣告知對方,朝廷並未收到消息,這就稟明官家,派人核實。”

 程珌四平八穩地道。

 “史相以為呢?”

 官家沒有給予評判,轉頭問向站在文官之首的史彌遠。

 “啟稟官家,此事老臣也有風聞,既然金國使節來訪,看來確有此事,還是不要傷了兩國邦交為好。”

 “老臣不敢苟同史相所言!”

 官家還沒有答覆呢,程珌又出班道。

 現如今的朝堂,敢跟史彌遠當庭硬杠的大臣不多,但不表示沒有,這個禮部尚書程珌絕對是其中之一。

 “程卿有何言論,但說無妨。”

 官家似乎對程珌的意見更感興趣,居然沒搭史彌遠的話茬,讓他微微有些吃驚。

 “啟稟官家,老臣不在職樞密院或皇城司,因此收不到各地軍方的消息。”

 “單單聽金國使節所言,老臣就認為,一定是金軍故意挑釁,深入兩湖地區為禍,“忠順軍”孟都統才會有此行徑。在沒收到詳細軍報之前,老臣建議不予理會。”

 “哈哈,程卿老成謀國之言啊。其實,軍報早就到了,金軍五千騎兵肆虐兩湖,各地駐屯軍已經在著力阻擊了。”

 “那金國就是惡意挑起兩國爭端,我大宋絕對不能答應,金國這種無理要求!”

 老程珌說完,竟將手中金國的國書,當廳置於地上,甚至還上去踩了兩腳。

 “哈哈,你這個老程珌,一把年紀了,居然還這麽大的脾氣。”

 官家笑罵道,卻一臉笑容,絲毫沒有責怪的樣子。

 那些想彈劾程珌“君前失儀”的禦史們,見到官家一副“龍顏大悅”的樣子,手持著笏板,不知道該不該出班彈劾。

 “江陵大捷,斬首金軍兩千級——”

 “江陵大捷,斬首金軍兩千級——”

 王堅一行六人,從南門進了臨安,一路高喊著大捷的事情。

 逐漸的,有好事之人也跟著一起喊,大家就都集中到了皇宮外。

 麗正門,守城的兵士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在聚集,趕忙關閉了宮門。

 他們還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場面,急忙派人往“大慶殿”送信。

 但是,眾人高呼大捷的聲音,還是先傳進了“大慶殿”。

 “老貨,去看看外邊出了什麽事情?”

 大殿內的文武,聽到了外面叫喊聲,大家也不再議論金國使節的事情。

 老太監出去時間不大,就再次回轉“大慶殿”,滿臉樂得開了花。

 “啟稟官家,江陵大捷,斬首金軍兩千級。報捷的是“敦武軍”的王堅,正在麗正門外候著呢。”

 老太監的話,讓整個“大慶殿”頓時鴉雀無聲,瞬間之後,卻又爆發出各種讚歎、質疑,還有斥責。

 “讓王堅到大殿上來——”

 官家強忍著內心的激動,小七走了這麽長時間,終於等到確切的消息了,這小子還真能折騰啊。

 “末將“敦武軍”王堅,參見官家!”

 王堅上得金殿,因為有甲胃在身,就行了一個軍禮。

 “王將軍,可有軍報詳情,呈上來。”

 王堅解下背上的大包裹,從中取出一封奏報,遞給了老太監。

 官家就在龍椅上,展開了奏報。

 奏報很長,官家不急不慢地看著,滿朝文武都有些著急,卻也沒人敢去催促一聲。

 “好,很好。哈哈,王將軍,奏報朕已經看了,你給大家講講具體戰況吧。”

 其實,王堅也沒有親身經歷江陵城外那場戰鬥,在他領命自己要回臨安報捷的時候,特意找人詳細了解了整個過程。

 從別人口中聽到的,往往比自己親眼目睹的,更要精彩絕倫。

 “啟稟官家,微臣要彈劾“敦武軍”都統製郭默,擅離職守,置“敦武軍”於不顧,私自跑到江陵府去。”

 王堅的話剛說完,就有禦史跳出來彈劾了。

 “咳咳,張卿,奏報上說了,郭都統是奉了“燕王”殿下的軍令,算不得擅離職守。”

 “他...我...”

 張禦史退了下去。

 “啟稟官家,就憑借江陵城八百郡兵,還有郭默區區幾個人,就能將兩千四百名金軍騎兵,斬首兩千,俘虜三百多?這簡直是妄言欺君,為臣要彈劾郭默冒功之罪!”

 “咳咳,李卿,奏報上說了,已經讓王堅帶來了兩千金兵的左耳為證,王堅將證據拿給李卿看看。”

 “他...我...”

 王堅笑呵呵地,從包裹中拿出一個大個兒的箱子,搬到姓李的禦史面前。

 “這是被斬金軍騎兵的左耳,一共兩千零二十六枚,還請李大人查收。”

 “我查收你大爺,我......”

 李禦史看到眼前的箱子,都還沒打開呢,就覺得眼前密密麻麻擺滿了血淋淋的耳朵,嚇得渾身發抖。

 “李卿似乎不是真的感興趣啊,哪位想過去幫他查驗一下呢?”

 官家樂呵呵地坐在那裡,他一點兒都不擔心這個軍情是謊報的,對自己兒子最起碼的信任還是要有的。

 “官家,奏報上還說了什麽?”

 見眾人沒人說話,程珌出來引開話題道。

 官家也沒再追究那幾個禦史,他們都不過是史彌遠手下,幾個跳梁小醜而已。

 “五千金國騎兵,進犯兩湖,其中兩千四百人進攻江陵城,想獲得糧秣,江陵知府畏戰而逃。”

 “聶卿,朕記得此人是你的堂弟吧?那就由你去配合刑部,發下海捕公文,全國通緝此人吧。一日沒能將其捉拿歸桉,聶卿就暫時在刑部聽差吧。”

 聶子述渾身發顫,完了,自己謀求大理寺卿的願望,只能暫時擱淺了。

 “郭都統為此戰中,犧牲的郡兵申請額外撫恤,為立功的將士報功,尤其是江陵府的主簿宋慈。”

 “此人乃一文人,在知府叛逃之際,卻能力挽狂瀾,率領兵卒守城抗敵。還能在戰機出現之時,親率數百兵勇,揮劍殺出城去。”

 “史相,這樣的人,該如何嘉獎?”

 官家突然詢問史彌遠道。

 “這個...啟稟官家,此人既然已得江陵人望,當此之時,擢升為江陵知府,最好不過。”

 史彌遠略加思索,進言道。

 官家有些矛盾地看著眼前這個權相,拋開其他不談,此人在軍政上,還真不是一無是處。

 “薛卿,你主管吏部,就配合樞密院,盡快把任命下發吧,早定江陵軍民之心。”

 薛極出班拱手稱是。

 王堅也愣住了,看來自己不用拿出都統給的那封“舉薦信”了。

 “嶽卿,你身為戶部侍郎,此次戰後撫恤的事情,你親自去抓。但凡有出現克扣之事,當嚴懲不貸。”

 “朕聽“敦武軍”的郭都統說過這麽一句話,“不能讓將士們,在戰場上流了血,戰後再流淚”。”

 “臣遵旨,一定按軍報所定,如數發放到位,如有疏忽、請斬臣頭!”

 嶽珂出班拱手,康慨而言。

 “另外,尚有兩千多金國騎軍還在兩湖之內,朕想金國人也未必會善罷甘休。”

 “嶽卿也要抓緊籌措糧草,發往兩湖,就直接找郭默吧,聽他的安排。你那個兒子嶽翱不是在“敦武軍”嗎?讓他親自護送過去吧。”

 嶽珂知道,官家這是不放心別人,又給自己兒子一個立功的機會,急忙躬身領旨謝恩。

 “另外,郭都統此戰俘獲了三百多名金國軍卒,已在押來臨安的路上,說是奉了“燕王”殿下的將令,讓這些俘虜接受“勞動改造”。”

 “朕看這意思是,讓他們充當勞力,為我大宋補路修橋、建渠挖塘,朕覺得此法挺好,眾卿以為呢?”

 我去,您老人家都說挺好了,我們還怎麽以為?

 但是,依然有一些老頑固站了出來。

 “啟稟官家,老臣以為此事不妥。想我大宋,堂堂禮儀之邦,行的是孔孟之道,這些人戰敗被俘,我們豈能再對他們進行盤剝,當以聖人言語教化之。”

 一時之間,朝堂之上,幾位白發皓首之人,搖唇鼓舌、引經據典,他們說的天花亂墜、精彩至極,眾人卻聽得昏昏欲睡。

 這幫人在那裡調書袋,連史彌遠一黨,都隻好作壁上觀,仿佛在看官家的笑話。

 “咳咳,那個王堅啊,你臨來之時,你們家郭都統對此事可有進言?”

 官家好不容易逮住一個眾人暫停的機會,趕忙向王堅問道。

 “啟稟官家,我家都統說也是奉了“燕王”的將令,合適的時候,“燕王”殿下會親自分說。不過......”

 王堅考慮了一下,自己是不是該善作主張,幫官家一把?最後還是下決心說道。

 “不過,末將常聽郭都統說,“朋友來了有美酒,豺狼來了有刀槍”!”

 “如果誰要提出,用聖人的言論去感化這些入侵者,下次再有外敵入侵時,完全不需要派軍隊抵抗,直接讓那些“腐儒”去宣揚聖人言論就好了。”

 “住嘴!王堅,金殿之上,豈可信口雌黃?不過呢,你家都統說的也有一定的道理,諸卿以為呢?”

 官家掃視著滿朝文武,尤其在那幾位老學究身上,看了很久。

 “他...我...”

 沒人說話了,生怕真把自己扔戰場上,去教化那些金國士兵。

 “哈哈,既然眾卿都沒什麽意見,那就照此辦理吧。”

 官家格外的痛快,瞧瞧咱家的小七,人在千裡之外,就乾翻了滿朝文武。

 斬首兩千級,又俘虜三百多,這幾乎算是將來敵全軍覆沒了啊?

 官家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沒有讓人去打開那個裝著耳朵的箱子。

 “啟稟官家,臣有本上奏。”

 站在一旁的禮部尚書程珌,居然又走出班來,今日這個老頭挺積極啊。

 程珌此人,在歷史上就是一個主戰派,但更是一個務實的實乾家。

 致力於大宋的國富民強,在沒有強大軍隊支持的時候,他也不輕言戰事。

 今日,碰到一個如此鐵血、睿智的“敦武軍”都統製,老程頭體內的熱血,再次澎湃了起來。

 “程卿,有何事盡管奏來。”

 官家這是高興啊。

 “官家,所有人都論功行賞了,卻為何單單沒有此次戰功最大之人?”

 眾人一聽,明白了,這是為郭默請功啊。

 官家聞言也是一愣,把奏報又瀏覽了一遍,還真沒找到一句誇郭默的話。

 史彌遠聽到這裡,趕忙給旁邊的薛極遞了個顏色,讓他抓住機會,搶先出手,他今日已經有些被動了。

 “啟稟官家,臣也有本上奏。”

 “哦,薛卿?你有何事?”

 官家有些不悅,他以為薛極看到程珌要給郭默請功,特意跳出來阻撓的。

 “方才程大人所言甚是,據王將軍所言,此戰功勞最大者,應當是“敦武軍”都統製郭默,臣請官家為郭都統封賞。”

 “哦——”

 官家饒有興致地打量著薛極,有意思。

 “薛卿久在吏部,不知給予什麽樣的封賞,能配得上郭默這次戰功啊?”

 “這個......”

 薛極沒想到,官家又把這個問題拋給了自己。

 雖然自己負責大宋官員的考核、升遷,可是郭默到底是軍隊體系的,軍功的考核歸兵部和樞密院。

 見官家盯著自己,薛極隻好就事論事道。

 “啟稟官家,以老臣之見,對郭都統的賞賜,至少要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郭都統之前為敦武郎,憑此軍功,斬首兩千級,至少能夠晉升三、五級。”

 “第二,聽王堅將軍所言,此次郭都統僅帶了五十名“敦武軍”悍卒,“敦武軍”尚在訓練中,少數精英就能斬獲此功,看來郭都統帶兵有方啊。”

 “可就此擴大“敦武軍”規模,依慣例定編兩萬為好。”

 “第三,如今尚有兩千多金國騎兵,滯留兩湖,邊境處金軍一定會再有動作。臣建議讓郭都統暫時總領兩湖軍事,有臨機專斷之權。”

 薛極這句話,頓時引得一眾大老傾目,連史彌遠都未料到薛極竟然說的這麽離譜。

 “這個......”

 這次輪到官家語塞了。

 這個老薛極,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麽藥?

 要不是官家對郭默完全的知根知底,他都要懷疑,郭默這是給了這老家夥多大的好處啊?

 其實,薛極這樣說,也只是說說便宜話而已。

 兩湖地區那麽大,有幾十個州,光駐屯軍都不下十幾萬,官家會放心交給一個毛頭小子嗎?開什麽玩笑!

 更何況,那個地方的駐屯軍,有孟宗政這樣的軍中耆老,算是忠於官家的。

 也有史彌遠安插的親信,更有一些地方性的勢力,盤根錯節,誰能梳理的清楚?

 別說一個小小的“敦武軍”都統製,就算是讓史彌遠這個樞密院使去了,能真正調動一半軍力,就算是不錯了。

 至少“忠順軍”那兩萬多人,就不可能聽他的。

 “給郭默加官進爵,甚至擴充“敦武軍”名額,都沒什麽問題。不過,薛卿所言,讓郭默節製兩湖軍事,不知趙卿怎麽看?”

 這官家就有這點兒最聰明,自己搞不明白的,就讓別人來處理。

 薛極也好,趙汝述也罷,都是你史彌遠的人,他們給出什麽結論都行,只要不是太離譜,官家在做最後的一錘定音,左右都是你們自己人的意見。

 趙汝述作為刑部尚書,本來今天的事兒,跟他沒太大的關系。

 除了下去之後,發發海捕公文,抓一下那個江陵知府。

 他都敢肯定,這也不是啥難事,很可能那個江陵知府,就躲在聶子述那裡。

 只要史相點頭,自己乾個漂亮的活兒,沒什麽難度。

 正在一旁看熱鬧呢,沒想到官家把自己給牽扯了進來。

 自從上次,跟宗正寺少卿趙逢學喝完酒之後,趙汝述最近行事很是低調。

 甚至,不是史彌遠邀請,自己都沒主動登門過。

 更多的時間,反而是待在刑部裡,召集人手,將近二十年的所有卷宗重新審查一遍,完全一副工作狂的樣子。

 沒人知道他在想什麽,如果將他這一個多月的行徑單獨拿出來,那妥妥的一位公忠體國的乾員。

 看著官家投過來的目光,趙汝述似乎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趕忙低下了頭。

 “啟稟官家,老臣以為,既然是薛大人的提議,想來是經過深思熟慮,老臣暫時也看不出有什麽不妥之處。老臣附議!”

 趙汝述這樣說,似乎都在官家的意料之中,竟不著痕跡地笑了,卻又馬上裝作愁眉不展的樣子。

 薛極卻睜大了眼睛,不可思議地看著趙汝述。

 難道你看不出來老夫只是隨口說說嗎?

 難道你不發表一下你自己的意見嗎?

 難道你不是一直不服氣我,要在史相面前爭“第一謀士”的位置嗎?

 “程卿,讓郭默節製兩湖軍事,既然薛卿、趙卿一再力薦,那麽你的意下如何?”

 我去,誰“力薦”了?還“一再”?

 薛極和趙汝述,都不澹定了。

 程珌似乎也覺察出此中有什麽貓膩,但是一時間,也想不明白是為什麽。

 “啟稟官家,薛大人和趙大人,均是深謀遠慮之人,乃我大宋一時人傑,既然是二位大人的力薦,應當不會錯的。老臣附議!”

 “哈哈哈,好,難得眾卿如此團結一致,公忠體國!史相,您的意思呢?”

 “這個...”

 史彌遠莫名地感到一陣心季,卻不知道哪裡出錯了。

 “老臣附議!”

 “哈哈哈,好。”

 “擢“敦武軍”都統製郭默為“武功郎”,“敦武軍”擴軍為兩萬,就在城南校場訓練,通過訓練的合格軍士,隨時派往兩湖戰場。”

 “郭默臨時加“兵部侍郎”銜,節製兩湖軍事,有臨機專斷、秘奏之權,可先斬後奏。”

 “趙卿,你作為朝廷的勞軍大使,親自走一趟吧,也代朕好好看看前線是什麽樣的。一會兒,你到“福寧宮”見朕。退朝——”

 官家一口氣說完,也沒給大家反應的時間,就離開了“大慶殿”。

 “勞軍?為什麽是我?”

 趙汝述的心,不鎮定了。

為您提供大神徒己的重生射雕之劍歸何處最快更新,為了您下次還能查看到本書的最快更新,請務必保存好書簽!

第二百零六章 老臣附議免費閱讀.https://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