嵬名令公在李純佑的應允下,面對朝堂眾臣說出了自己的見解:“臣認為當前金人犯邊,別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來的危險。
以往金人頂多搶佔幾座城池,或者打一番草谷。
說實話千百金軍看似咄咄逼人,可他終究奈何不了我朝,更動搖不了朝廷根基。
可這次結合情報來看,金國非敗我一場,佔我國土來削弱我們。
而是抱著畢功一役,想要一勞永逸的結束我朝!
諸位請看,根據漠南傳來的消息,漠南豐州以經不是完顏從彝所統領,而是由金國的禮親王完顏珣所統轄。
根據情報顯示,金軍在豐州一線部署兵馬十萬有余!”
說到此處,嵬名令公明顯能聽到眾人倒吸一口冷氣的聲音。
嵬名令公微微歎氣,怕嚇著眾人,不得不解釋道:“當然,此十萬大軍,並不全是女真兵,就是八旗兵也沒有多少。
漠南的金軍其中八旗應該大致在萬人左右。
而女真更是少數,其應該在三千人左右,按照金國的軍製來看,應該是一個聯隊的兵馬。”
通過嵬名令公的解釋,眾人終於明白了過了,各自放松了一口氣。
只有不全是女真或八旗就好,剛才聽到十萬大軍,眾人還以為全是女真八旗兵呢,嚇的頭皮發麻,倒吸涼氣。
十萬八旗聚集在一起,那是什麽樣的場面,那是怎樣的可怕!
哪怕就是再不懂軍事的人都明白,十萬八旗無人可擋,能頃刻間將夏國殺個對穿。
嵬名令公不理眾人的心思,繼續道:“而漠南除了這萬余八旗外,余者皆為漠南征召的牧民所組建。
除了八旗,真正可堪一戰的只有漠東將軍府與漠南將軍府麾下的兩萬蒙古兵。
也就是說,我軍在漠南要應對敵軍看似十萬,其實只有三萬。
只要在漠南能擋住金軍的三萬主力,余者皆奈何不了我,如此北方便無憂也。”
說到這,嵬名令公停頓了下來,環視一圈看到眾人都在仔細聽之後,便繼續開口道:
“所以,本帥打算在漠南依借城池關隘,以兀刺海城(今內蒙古烏拉特中旗西南狼山隘口)為點。
以黑水鎮燕(內蒙古額濟納旗黑城)、白馬強鎮(婁博貝,今吉蘭泰鹽池北)、彌峨州監軍司(黑水城東南,對應河套地區)此三監軍司為線。
在漠南分別組建起三條北疆防線,分別對應金國漠北西部,與豐州一線。
其中漠南北部防線,亦可將此防線稱之為黑水防線。
此地由都統軍嵬名守全駐地黑水城,統領黑水鎮燕監軍司兩萬大軍,駐守此地,以備金軍!
其中對應豐州的防線,亦可稱為黑山防線。
由都統軍拓拔敏敏,統籌白馬、彌峨兩監軍司四萬余大軍,駐守兀刺海城、及上遊地區,左右,防備豐州當面的金軍。
如此我軍在北疆共部署六萬大軍三條防線!
看似我軍少於金軍,實則不然。
畢竟我軍以守,而金軍以攻,我軍只要不出關浪戰,漠南的金軍將奈何不得我。
畢竟蒙古軍雖然騎射了得,但其攻城還不如宋軍,所以北疆以守,便北部安全無恙。
我軍剩下的只要對付西面與東面之敵就可。”
嵬名令公說罷,眾人一陣議論紛紛。
但討論了半天眾臣也無法想出比這更合適的主意,於是眾臣皆出言讚同,示意嵬名令公繼續。
嵬名令公在眾人無異議之後,繼續指著地圖說道:“既然北疆防線以成,那麽接下來,我軍便要守住東邊,以打西邊。
首先,金軍在東面的部署看似龐大,其實反而威脅最小。
為何如此之說,因為東面的金軍想要進攻我軍,其首先繞不過去的便是我朝的橫山防線!”
聽到橫山防線一說,在場的眾人皆各自點頭稱善,也認同嵬名令公所說。
因為這個橫山防線太有名了,在北宋時可是抵擋了宋軍七十多年,因此橫山防線也被夏軍稱為鐵打的橫山。
夏國的橫山防線在歷史上特別有名。
橫山就在後世的陝西省北部,宋夏對峙的橫山實際上是對應著今天的白於山-橫山山脈一帶。
這道山脈位於鄂爾多斯高原南緣,明朝以前一般是遊牧與農耕對峙,或中原王朝安置內遷遊牧民族的地方。
其夏國的橫山防線位於鄂爾多斯高原南部的榆林市境內,為東西走向。
地質多為厚層黃土覆蓋的梁狀山地,是無定河及其右側支流與南部洛河、延河、清澗河的自然分水嶺。
同時也是鄂爾多斯高原與黃土高原的分界線。
主峰白於山海拔一千八百米,最高點魏梁則達到一千九百米。
橫山則是白於山向陝西省東北部的延伸,是蘆河與黑木頭河、大理河的分水嶺,平均海拔一千六百米。
橫山的地脈特征總結起來就是“山地險要,環境惡劣,沙鹵不毛之地。”
以往的宋軍是這麽描述橫山的:無有水草、不毛之地、地居沙鹵、流沙險惡!
從此便可看出,橫山對夏軍是天然關隘,對進攻的一方是屬於妥妥的天險從在。
而夏國的橫山防線其實也多有變化,在其初始時是指夏綏銀宥四州八縣。
但隨著時代變化(最主要的一個是綏州徹底丟失給了北宋,即綏德)。
於是在北宋後期的“橫山八州則是對應著西夏在此行政建置的八個州、三個監軍司。
分別為龍(陝西靖邊縣東南龍洲)、銀(陝西橫山縣東黨岔鎮附近大寨梁)、宥(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東南城川古城)。
洪(陝西靖邊縣西南)、靜(陝西米脂縣西北)、鹽(陝西定邊縣)。
夏(陝西靖邊縣北白城子)、綏(今陝西綏德縣)八州。
以及嘉寧軍司(宥州)、左廂神勇軍司(夏州彌陀洞榆林市東)、祥右軍司(鹽州(換地之後改的))。
橫山八州均位於陝北後世的明長城一帶,其中六個位於長城南側,夏州與宥州在長城北側。
但在上一次與金國換地之後,夏國放棄了銀州、夏州、綏州、靜州此四州與黑山威福監軍司。
現在夏國的橫山八州已經變成了橫山四州,分別還剩下龍州、洪州、宥州、鹽州此四州。
盡管只剩四州,但夏軍當時放棄的都屬於東面州,而對橫山防線來說極為重要的西面四州依舊在夏軍的掌控之中。
可以說橫山的戰略位置對夏軍來說極為重要,說是防備金國西進的主要基地也不為過。
從地理戰略的角度來看,東起鄜延路的橫山向西南延伸接天都山到馬衍山,連綿的山脈將金夏隔開,各居一側。
自東向西排列的諸河流如清水河、馬蓮河、洛河、無定河、延河、大理河、白馬川、榆溪河、無尾河、屈野河等縱橫分布,切割山脈,形成的河川、谷地,是行軍的天然通道,即“兵行需由大川。”
夏軍控制了橫山,就有了居高臨下的戰略優勢,亦可作為大軍的前進基地。
橫山後方就是夏國的核心河套地區,此地在手易守難攻,可做為夏軍的矛盾。
如橫山失守,就相當於長城失守的燕京等地。
敵軍則進可奪取整個暴露出來的夏國京畿核心區。
退可將其作為拒夏於國門之外的屏障。
除此之外,橫山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多個方面。
首先橫山本地的蕃部是西夏軍隊的基石,也是決定夏軍東方的絕對性力量。
橫山山地作為西夏肇基之處,可耕可牧,生活著數量龐大的黨項部落。
這裡作為兩國對峙的最前線,當地居民構成了夏軍的核心戰力。
宋將劉平曾對於蕃部的戰力評價道:趙德明僻守一隅,畏王師問罪,數馳驛奏,願備藩臣。
於時朝廷若止棄銀、夏、綏、靜四州,限山為界,則德明遠居漠北,可無後日患矣。
乃以靈、宥兩州及山界人戶並授之,山界蕃漢、勁勇善戰,使德明得畜甲治兵,漸滋邊患,此鄜延、環慶、涇原、秦隴諸州終不能馳備也。
范仲淹也曾極為推崇這些蕃部戰力:元昊巢穴實在河外,河外之兵懦而罕戰。
惟橫山一帶蕃部東至麟府,西至原渭二千余裡,人馬精勁,慣習戰鬥,與漢界相附。
每大舉入寇,必為前鋒,故西戎以山界蕃部為強兵,漢家以山界屬戶及弓箭手為善戰。
以此觀之,各以邊人為強,理固明矣,所以秦漢逐西戎,必先得西界之城,元昊若失橫山之勢,可謂斷其右臂矣。
從此可見,宋朝一直將橫山視為夏國的右臂,可見橫山對於夏國的重要性。
橫山蕃部生活於宋夏以及後來的金夏對峙的最前線,需要承擔極為繁重的兵役。
因夏國人口稀少,為了自保不得不使用“人人能鬥擊,無複兵民之別”的全民兵製,所以橫山地區的蕃部之民極為悍勇善戰。
夏製,一般地區“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的成年男子一旦有事,皆要受朝廷調度統籌。
但在橫山地區比這還要誇張, 除成年男子為兵外,每遇戰鬥,還會有“老弱婦女舉族而行”,婦女也往往做為雜役和正軍輔卒共守城寨。
因此橫山蕃部民眾最苦,最為凶狠悍戰,可以說夏軍的東方主力皆出自橫山蕃部。
這些戰力強橫的蕃部亦是夏國在橫山地區的一道人肉長城。
夏國在橫山地區除了兵力優勢之外,更是因為橫山地區是夏國內非常重要的農牧業基地。
雖是地處邊疆,但卻是夏國邊疆的錢糧生產地。
所以在此地作戰夏軍便沒了後勤之憂,完全可以就地采食,就地作戰,可以省去路途運輸耗費,這對夏軍來說又是一個極大的優勢。
多放因素就促成了夏人口中“鐵打的橫山”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