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水獺貓:故事會》第4章:舊日的鄰裡
  王女士講完了這段小故事,她下意識地看了看天空。我笑著問她,今天那個天文愛好者來不來呢?她也無奈地笑了笑,說故事中最後的這位天文愛好者早就離開了本市,定居到其他城市了。

  我內心的遺憾之感油然而生,我真希望能夠與故事中的人物有更加深入地交流!

  與王女士開始往回走,前往相約的茶室。

  賓館一樓的中式古典風格茶室的環境簡約而典雅,很適合等會兒開始的“故事會”。

  已經有兩位中年“老克勒”坐在了靠近窗邊的卡座上喝茶聊天。

  王女士趕忙上前親切地與他們打了招呼,舊日的鄰裡之間進行了一些略帶感人的重聚寒暄後,一下使得周遭的氛圍開始變得有些不太適合講述“怪談傳說”,在齊樂樂融融的笑聲中,大家都害羞的相視一笑。

  為此呢,我特意拿出了之前羊毛狐狸的三篇故事的打印件給了在座的鄰裡一閱。並順便概括了一下關於王女士第一個小故事的情節內容。

  逐漸的,大家都開始進入了狀態……

  我們四個人首先對“水獺貓”怪談中所涉及的該生物的“異能”的分歧點展開了討論。從目前已知的故事裡,我們先是對“水獺貓幻化人形”的問題表達了各自的想法與見解。

  坐在我對過左手邊的“孫大伯”提出了頗具科學性的推理。他並不認為存在“幻化術”這種於奇幻文學作品中存在的“魔法技能”。

  孫大伯今年58歲,早些年從事養殖與畜牧行業,根據他對生物演化的理解,他覺得,所謂的“幻化術”,更應該稱之為“擬態”。

  所謂的生物“擬態”,是指某些生物在演化過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狀或色澤斑紋與其它生物或非生物異常相似的現象,是生物適應環境的最為典型的例子之一。隨著生態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動物甚至植物擬態的現象是十分普遍的,擬態在許多生態系統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種生物能夠模擬另一種生物以便欺騙敵人,逃避敵害,甚至以此狩獵。這種觀點在一個多世紀以來一直吸引著生物學家們。此種特殊的生存策略是由英國博物學家“亨利.彼得”在1862年首先描述的。他觀察到南美蝴蝶中某些鮮豔色彩的種類從外形上看幾乎完全相同,但有些是有毒的,而另外一些卻是完全無毒的,他由此推測這些無毒的生物偽裝成有毒的,以便逃避被捕食的厄運。

  由以上的邏輯繼續推理,那是否存在著一種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為了適應龐大的人類族群的發展,而特地形成了針對人類社會活動的“擬態行為”呢?

  在其他物種中,非常著名的一個案例——就是“蟻客”了!在蟻巢內,常可見棲息著其他種類的昆蟲。一般以甲蟲類為主,如埋藏蟲屬、偽步行蟲屬的種類,這些共同生活在蟻群內的昆蟲被稱為蟻客。共棲的蟻客,還常以螞蟻的卵、和已孵化出的幼蟲為食;蟻客還學習掌握了蟻群內化學信息系統,作為蟻群一個成員長期存在與潛伏著。

  對此推論,坐在我對過的“李叔”,也頗為讚同,並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補充了他的觀點。

  李叔年齡在50歲左右,目前從事著中學語文、社會課教學工作。

  他補充道,如果一個生物需要長期以擬態的方法“寄宿”在人類社會活動中以確保種群的繁衍,那這個生物的智力、以及情商、學習力等等,理應會隨著寄宿物種進行同等的演化。

  如果假設水獺貓是真實存在的物種,那“它們”應當具有不亞於人類的智能,並對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的文化、藝術、經濟、社交等等有著“它們”自行的理解與共情。

  但問題是,這些捕風捉影的神秘物種的行為與人類的根本差別,我認為在於他們的“立場”,即——是“狩獵者”還是“被狩獵者”。

  李叔對此的看法又耐人尋味起來——他說呢,在西方文學中,就有深受人們喜愛的、並反覆改編成各類影視作品的“吸血鬼”、“狼人”等這種怪物形象,細細品味,除了一些有趣的、誇張的、甚至可笑與幼稚的怪力亂神外,它的生物特性否很契合以上我們的推理呢?

  與此同時,李叔也開始饒有興致地講述起了他所聽聞的故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