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的決定完全出乎了秦松和全柔兩人的預料,以他們對孫策的了解,覺得孫策按理來說應該會為了利益和發展委屈一下才對。
但沒想到孫策沒有一點要和袁紹和解的意思,反而斬釘截鐵地表示不會與袁紹為伍,這與孫策一直以來表示出來的,與其年紀不符的冷靜有些衝突。
不過兩人都已經真心投效孫策了,所以並沒有急著勸導孫策改變想法,反而靜靜地等待著他做出解釋。
果然,沒過多久,孫策就語氣激昂地對兩人說道:“二位先生的建議,的確是老成之謀,但大丈夫以名立身,名揚則身立,名惡則身毀,不能首尾兩端,策既已與其生了間隙,就算關系緩和些又能如何,還不是自食其力?
即便汝南袁氏累世公卿,袁本初名滿天下,以豪俠得眾,海內的英雄與俠士傾心相從者不計其數又如何?吾胸懷壯志,且有二位先生等諸多同道助力,將來未必會位居他袁紹之下,不過閹宦也曾害得恩師下獄受罪,閹宦不除,終究是漢室的一大禍患!”
秦松和全柔聽了孫策的話,相互對視了一眼,一並下拜在地,心服口服地說道:“校尉的胸懷志向,吾等佩服!”
孫策見狀,連忙上前把他倆扶起來,看著兩人臉上那副佩服的表情,雖然孫策依舊面色從容,不過其內心想的倒是與嘴上說的略有不同。
對於能夠預料到未來走向的孫策而言,早就知道袁紹日後就算盛極一時,最終卻也會走向滅亡,別說孫策從沒想過投靠別人,即便是短暫的投靠,他也不會考慮袁紹。
首先,孫策可不是劉備,他本來和袁紹之間就有些恩怨,為此袁紹還多次讓他的人出手給孫策使絆子,以袁紹的性格,若孫策真去投靠他了,估計當面嘲諷都算好的,不背後派人弄死孫策就真算得上不錯了。
再者,孫策要是想爭取發展的時間,最好的選擇應該是和將來可以打敗袁紹的曹操合作,而不是把自己當一盤菜,主動送上門給袁紹享用。
要知道以袁紹稱霸時期的實力,整個大漢沒有一個諸侯勢力敢說在硬實力上能穩穩勝過他,若是再有孫策的影響,搞得原本就那麽強大的袁紹勢力,變得更加強大,那孫策還講什麽統一天下啊?
所以孫策才會一口回絕秦松和全柔兩人的提議,堅決連“眉來眼去”的機會都不給袁紹,當然,這一切是建立在孫策自己的野心上的,如果說是要盡快改朝換代,平定天下的話,其實孫策是可以直接加入天下勢力諸侯中最強的一方的。
不過還是如前文所說,孫策信不過任何一方諸侯,他要做的事情,除了由他自己當家作主之後,不相信任何一個主公可以不計後果地給他提供幫助,哪怕那個主公是皇帝!
再說了,何顒此次來,是代表袁紹而來的,袁紹野心勃勃,擺明了會謀劃滅除閹黨,從而收服天下黨人,而如今的閹宦之勢已經龐大到了一個幾近無解的地步,所以要想把滅除閹黨這件事做成,隻憑袁紹一個人顯然是不行的。
汝南袁氏雖然累世公卿,但一方面,隻憑袁氏一家的力量恐怕難以撼動閹黨勢力一絲一毫,另一方面就是,袁紹的那些位居高位的族人們對宦官的態度大多與其有些不同,他們對待宦官更多的是井水不犯河水,甚至有需要的時候可以不顧臉面,趨炎附勢。
而不是像李膺等一群黨人那樣與宦官堅決勢不兩立,正是因為如此,在無數名士受到黨錮之禁的時候,袁家卻依舊還可以在大漢保有富貴。
綜合上述原因,
袁紹要想做成這件事情,就必須要廣泛結交全天下的同道之人,這樣才好實現他的目標,隨即聞名天下,到時候受到全天下士人敬仰的他無論做什麽事情,只需登高一呼,就會有無數人相應。孫策是個有能力的人,可是不是與袁紹同道呢?或許兩人都有對閹黨出手的想法,但兩人絕不是同道之人,畢竟兩人的出生不同,走的路子自然就不一樣。
不過對於孫策能力是否出眾這一點,已經不需要袁紹自己判斷,就有無數身邊的人告訴他答桉了,這才有了袁紹請何顒來面見孫策,測試看法之事。
但孫策能走到今日這一步,可是靠著一步步的努力才得來的,從一開始的壽春孫府上的一名兒郎,到如今的大漢屯騎校尉,以及預備的“西園八校尉”,這些可都是孫策日複一日的練武和謀劃才有的,因此孫策對自己的目標很明確, 並不會因為袁紹的示好而出現絲毫的動搖。
雖然眼下袁紹便已經是名滿天下,但等到那些漢室老臣,舊有的實權人物死了個乾淨後,天子劉宏、大將軍何進、十常侍等宦官也全都死了,到時整個大漢便會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董卓入京後又“倒行逆施”,激起天下士族的不滿和反對,袁紹這樣有高名、有人脈的青壯派領袖自然而然地就有了出頭之機。
不過孫策自信到時候,他和父親孫堅加起來絕對能與袁紹這一黨的曹操、張邈等一樣,也成為討伐董卓的關東諸侯之一,如能天隨人願,那麽可以說,他就由此奠定了日後逐鹿天下的資本了。
孫策已經打定了主意,所以等到翌日,便與何顒進行了延遲的會談。
不等何顒顯露袁紹之意,他就直言說道:“策素聞袁本初昔日與何公一道周急濟困,援助黨人,為天下志人之所望,按理來說,其親自請何公前來遊說,吾該當場保證:日後如有需用我之處,盡管言之,只需一封書信送到,我必竭盡全力,如此才是。”
孫策此番話的姿態放得很低,這在何顒看來是理所當然的,畢竟由不得孫策姿態不低,曹操的父親深得天子之寵信,可就連曹操在面對袁紹的時候也不自覺地要低一頭,何顒、張邈、伍瓊、許攸等人俱是成名已久的名士,但也都對袁紹很是尊敬,更何況既無強大後台、名聲又不如之的孫策呢?
聽到這的何顒還以為孫策心動了,所以是極為欣喜的,但他不知道,孫策的意思並非他所想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