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伊被露西突如其來的這句話弄得有些懵,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
他當即繼續追問,可這回露西卻又說不清楚了——畢竟她才7歲,很多事情大人也沒有詳細和她說,她又哪裡能知道得那麽清楚呢?
任憑喬伊怎麽問,都問不清個所以然來。
突然,喬伊似乎想到了什麽,於是轉而問道:“露西,你說姐姐去留學了,那你知道她去了哪個城邦嗎?”
露西這次倒是沒有含糊其辭,十分清晰地說出了那個地方的名字:“西羅城。”
喬伊沉默了,他突然想起了些什麽,但是又不太能夠確定。
喬伊本來還想問些什麽,但這個時候露西卻突然跑了——因為她看到了媽媽。
“媽媽——”
“露西!”露西的母親在看到露西之後,一邊擦著眼淚一邊厲聲呵斥道,“你一聲不吭地跑到哪裡去了!你知不知道我一直在找你!你真的是……嚇死我了……”
說著,這位太太便抱住女兒嗚咽起來。
如果是在平時,女兒走丟一會或許並不會讓她如此難過,但她已經失去了一個女兒了,她再也承受不起失去孩子的痛苦。
“媽媽,對不起……”露西低聲道歉說,“我只是去找凱特琳了,下次我不會再亂跑了好不好?”
“你去找凱特琳了?”露西的母親擦了擦紅紅的眼角,然後有些疑惑地問道,“你找到它了?”
露西點了點頭然後指著身後的喬伊說:“偵探叔叔幫我找到的。”
喬伊聽到露西那句話的瞬間,拳頭卻不自覺地硬了——你罵誰是“叔叔”呢?
自覺風華正茂尚且還是個“哥哥”的喬伊,哪裡受得了被人叫“叔叔”這種委屈?
露西的母親很快就認出了他就是那個報紙上報導過的那個名偵探——因為此刻他肩上正爬著一隻貓。
如今喬伊在火之都,雖然不能說是家喻戶曉,但也算是小有名氣了。
現在大半個火之都的人都知道,他們的城市出了一個整天肩上扛著貓到處走的名偵探。他的故事在孩子們的口中口口相傳,是家庭主婦們閑聊時的談資,更是酒吧裡的酒鬼們吹牛的故事藍本。
在認出了喬伊之後,這位太太先是感謝,隨後突然有些惶恐。
“請問您幫忙找回了凱特琳,這個報酬……”這位太太知道私家偵探的委托費不便宜,那向來是有錢人才能享受的服務。
“您不用擔心。”喬伊很理解她的心態,於是當即安慰道,“只是舉手之勞,報酬什麽的就不必了……我和露西是好朋友,對吧?”
“對,偵探叔叔是好人。”露西抱著凱特琳用力地點了點頭。
喬伊臉上的笑容差點維持不住……喬伊不斷在心中告誡自己她還只是個孩子,必須要忍住不可以說髒話。
在聽到這番話之後,露西的媽媽千恩萬謝。
又一次感謝完喬伊之後,露西便和媽媽一起離開了。
令喬伊心情大悅的是,這位太太最後終於讓自己的女兒改口,說了“哥哥再見”。
愉悅目送走了母女兩人之後,喬伊是時候該去幹自己的正事了。
但是他沒有郵局或是郵筒,而是轉而去了市立圖書館。
在市立圖書館裡,有一個非常有價值,但是卻很少人去借閱書籍的區域——那就是讀報區。
讀報區會收集各城邦主流媒體發行的報紙,並且做成夾頁進行儲存。
通過讀這些舊報紙,可以查到很多城市過去的資料。 喬伊查了西羅城的報紙,並且開始翻找起早期的新聞。通過查找,喬伊在西羅城近幾個月的報紙上,看到了不少關於刑事凶案的線索。
在沒有看西羅城的報紙之前,基於身為火之都市民的刻板印象,他一直以為報紙最多寫的都會是一些花邊八卦或者是關於市政廳的政治新聞。
但西羅城的報紙,卻經常刊登一些爆炸性的新聞。
比如某某衛星城又發生騷亂、某某地區又發生了殺人案件、總督大人早年的風流韻事……這類新聞在西羅城的報紙上多不勝數。
光看報紙便會覺得,西羅這座城邦“熱情好客,民風淳樸”。
喬伊不斷翻看報紙,在那浩如煙海的雜亂信息之中不斷搜索著,最終然後在一個報夾上的一疊報紙上,看到了關於連環殺人魔的新聞。
與該連環殺人魔案件相關的死亡人員不少,在那長長的名單之中,喬伊發現了一個比較熟悉的姓氏。
那個死去的女孩,名叫露比·賽庫洛,和露西是同一個姓氏,而且從死亡信息來看是某大學的學生。
從年齡和死亡時間上看也相當符合, 大概率這就是露西的姐姐。
報紙上的記載得並不是很清楚,只是簡單記錄了這個女孩死亡的消息,並且提了一句從手法判斷凶手疑似為最近不斷犯案的連環殺人魔
看到這裡,喬伊心中逐漸浮現出了一些想法。
從報紙上抄寫下重要情報之後,喬伊便離開了圖書館。
離開圖書館後,洛洛在喬伊耳邊問道:“喬伊,我們還去寄信嗎?”
雖然喬伊什麽都沒有說,但是洛洛能夠感覺得到他的心態發生了一些微小的變化。
“寄……不過等明天吧。”喬伊說完之後扶了扶帽子然後說,“先回家。”
回到家之後,喬伊摸出了原本信。
猶豫再三之後,他將這封信扔進了火爐裡。
他拿出新的信紙和信封,然後重新在信紙上寫下了如下內容:
“尊敬的布萊恩先生:您好!您的來信我已收到,對於西羅城所發生的數起凶殺案件,我與您一樣感到痛心疾首。雖然本人為尋物偵探而非刑事偵探,對於偵破凶案一事恐力有未逮,但本人亦願前往西羅城了解情況,並在可能的情況下略盡綿薄之力,為查明真凶做一些微小的工作……”
雖然信的格式差不多,但是內容已經完全相反了。
喬伊並不是一個正義感非常強的人,相反他非常討厭工作之外橫生枝節。
但不知為何,他今天心中有些觸動,於是在那份靈感的影響之下,他改寫了這封信。
第二天,他終於將這封信投寄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