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無相歸真》第2章? 練拳修法靜觀心
  傅子休下山後,整個下午,葉溟對寺廟內外好一番灑掃庭除。說起來,這間寺廟是典型的北方農家小院的結構。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前院除了正中供奉菩薩羅漢的主殿外,左右還有數間禪房,充作客用。

  後院除了幾間自住的禪房,還有一間經室,一間廚房,廚房旁邊開了個側門,外面開辟了個自種的小菜園,菜園旁邊就是一塊練拳用的空地。此外,後院除卻廚房,其余每間房屋下面都有對應的密室。禪房下面的都是練功室,經室下面的則收藏著葉溟這一脈傳承一千多年間留下的各種珍奇之物。

  自從葉溟下山後,這座寺廟便無人久居了。師兄傅子休雖然是師父座下唯二的弟子,但是身為俗家弟子在山下還有一大家子事情,所以不可能久居此處,隔五差七,逢年過節上山來灑掃一番,維持不倒便罷了。

  葉溟雖然是富家子弟出身,但是自小在山上和師傅一起生活,諸般雜事從小在師傅的教導下自理,因而灑掃庭除之事也是輕車熟路。即便如此,等他把整座院子都收拾乾淨之後,已然時近黃昏。簡單洗漱之後,葉溟就到廚房給自己鼓搗了倆小菜配著米飯果腹。

  夜幕降臨,吃過晚飯的葉溟站在清覺寺前的涼亭裡居高遠眺,開闊心胸。山下星星點點的燈火漸漸亮起,點綴在朦朧田野之間;萬家煙火隨風飄搖,化作縷縷炊煙慢慢融入夜空,直至終不可見。

  抬頭望著神秘而美麗的夜空,點點繁星點綴其上,各自閃爍著微弱的星光,彼此之間既相互孤立,又似乎有著隱秘的聯系,似在向世人昭示宇宙的奧秘。

  每每凝望星空,葉溟總會不可自拔的沉迷其中,與那深邃廣袤,無際無涯的宇宙相比,渺小的自己又算得了什麽呢,就更不必提什麽功名利祿,愛恨情仇了,每每思及此處,葉溟總有種萬事皆休的倦怠感。

  雖然葉溟才是個年紀不過23歲的青年人,但是舉凡接觸過葉溟的人都覺的葉溟好像個年逾古稀的老人。行為舉止間總透露著一股不屬於年輕人的淡然,大多數人得知葉溟佛門弟子的身份後,總以為這是佛法作祟,更有很多同齡人因此而疏遠葉溟,生怕自己被傳染似的。

  可他們哪裡知道,佛經道藏固然對葉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但是葉溟自小學習的可不僅僅只是佛經道藏,經史子集,諸般西學亦均有涉獵,現代教育也不曾落下,更遑論葉溟還算個小有所得的修行中人,論及識多見廣,他們有哪裡及得上葉溟呢?

  所學越多,見識越廣,明白的道理越多,越發覺得人生天地之間是何其渺小,就越是虛懷若谷,謹言慎行。而這樣的人面對世俗的榮辱誹謗,也就越加淡然。

  相反越是見識淺薄,不學無術之人,反而越是理直氣壯,甚至理不直氣也壯。這樣的人也越加難以擺脫世俗榮辱誹謗的影響。

  道德經有雲: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可誰人又真正知悉,真正造就這班葉溟的,非是佛經道藏,正是這抬頭可見,卻無幾人在意的浩渺星空。

  片刻之後,葉溟收回發散的思緒,轉身進了清覺寺。

  清覺寺除了大殿供奉一尊形製殊異的無名菩薩像,和其左右兩側的六尊隨侍羅漢像外,別無其他裝飾,可說是極其寒酸簡陋。

  想當初,葉溟曾祖葉李帶人送葉溟上山拜師時,

也曾請教惟念和尚,為何不四方化緣,廣修廟宇。惟念和尚隻說“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除此之外,便不再多言。  後來隨著葉溟年歲稍長,也曾請教,為何廟內如此寒酸簡陋,惟念和尚當時隻說了四句佛偈。

  “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這四句佛偈葉溟雖然早已知曉,但卻未能參透其中真意,從那往後的歲月裡,葉溟總也記著這四句佛偈,時時參悟,冀望能有所得。

  那一年葉溟12歲,也是那一年,師傅將師門傳承白骨觀想法授予他。並告訴他,主殿菩薩像下面有個更為隱秘的密室,是他們這一脈歷代傳人舍利子供奉之處,歷代傳人修行觀想法時也多會在此密室內閉關。葉溟走到菩薩像身旁,掰轉菩薩身下蓮座上的蓮瓣,菩薩像後的密門緩緩打開,葉溟熟門熟路的走了進去。

  密室內,葉溟盤膝坐在蒲團之上,身後即是供奉歷代傳人舍利子的舍利塔。收攏思緒,排除雜念,凝神定心,漸漸沉入定境之中。雖然對於葉溟來說,進入定境已非難事。但是實際上修行之人,真正想要做到這一步,是非常非常的困難的。

  想當初,惟念和尚授予葉溟白骨觀想法門,小葉溟歡喜異常,以為師傅終於要傳授自己神功妙法。

  不過等到師傅授法結束,葉溟才愕然發現,師門秘傳的白骨觀想法修行的第一前提,就是要求禪定功夫到達第一層大境界“身空”而“入靜”的深層水平,要能與虛無定境中感應魂魄,照見識海,才能修煉白骨觀想法。

  可當時葉溟才是個12歲的小少年,禪定功夫不過初定,堪堪能夠入靜,尚不能完全無感無念,無法感應魂魄,入照見識海,更遑論在識海中觀想己身白骨相了。

   12歲正是性子跳脫的時候,小葉溟跟著師兄傅子休沉迷無名拳法煉體不可自拔,想要深層入靜,實在太難。

  自從他8歲入門時,師傅就親自跟他講解“戒定慧”的三法修行法門,不過可惜的是,葉溟雖然時時修持,但是12歲時,功行不夠,只有偶爾才能進入定境中,而且由於“戒”法修行不到家,這種淺層的定境並不能保持,往往不經意泛起的雜念,就會打破定境。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葉溟15歲的時候,那時葉溟在師兄的影響下,煉體修行已經入門,外煉皮肉筋骨小有所成。同時廣泛的閱讀佛經道藏,諸子典籍,宗教經意,西洋哲學,自然科學等等各家書籍,正因如此,葉溟陷入了一種深深的迷惘之中。

  一直以來,葉溟除了接受師傅從小給他灌輸的佛門認知外,並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核心認知框架。而小葉溟學習的知識體系又太過龐雜,加之各家學說互相矛盾的地方太多,所以小葉溟面對紛繁複雜的諸多不同體系的認知觀念衝擊,必然會有此番遭遇。

  一個偶然的契機,葉溟仰望星空,感悟乾坤之廣大,宇宙之浩渺,進而破除了這種迷惘,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核心認知體系。自此走出了知識海洋的困鎖,不在迷惘,也是從那時起,葉溟才真正做到深層入靜無礙。此後一步步感應魂魄,照見識海,這才在識海中開始了白骨觀想法的修煉。正是此番機遇,葉溟才說造就自己的,乃是頭頂的星空。

  佛門中了脫生死,修道證果的法門非常多,從色(身)法上了的,修氣脈,證金身;以心法上了的,修止觀,觀自在;還有從信法上了的,念佛念法念僧。

  總之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般若的差別智,都是根本般若演化出來的差別聰慧和方法。說起白骨觀,實則在諸多佛門法脈傳承中,並不少見。只是據葉溟自己了解,自己這一支秘傳的白骨觀想法和廣傳的流派相比,大異其徑,名同而實異。

  具體說來,廣傳的流派中,白骨觀修行是由不淨觀、白骨觀、白骨生肌和白骨流光四步組成,修行的主要的目的是息滅對色身的貪戀。屬於“色身法”修行的一種。

  而惟念和尚傳給葉溟的白骨觀想法,卻與廣傳的法門截然不同,反倒是和道家觀想法有些接近,旨在於虛無定境,心境識海中觀想出己身白骨法相,而後魂魄入主白骨相,藉由此跳脫色身枷鎖,白骨相化虛為實,修成大力金剛有無相神魔身。從而了卻生死,證得辟支佛果。

  淺顯的講,這個過程主要有兩個階段組成,第一個過程稱作“相我”,即是在虛無定境中觀想修行,凝聚己身白骨法相的過程。第二個階段稱作“我相”,是凝聚在法相之後,魂魄入主白骨相,擺脫色身枷鎖,徹底脫離六根六塵,參悟妙道,進而了卻真如,證得辟支佛果的過程。

  葉溟如今正處在第一階段,也即“相我”。自從15歲起,能真正進入定境開始,葉溟每日都會進入定境之中觀想自身的白骨法相,風雨無阻,日日皆然。

  時至今日,已有8年之久,雖然功行不曾有太大進益。可潛移默化之間,也讓葉溟心神念力磅礴廣大,神思更加清明,感知更為靈敏,記憶力更是遠勝常人。

  時光匆匆流逝,葉溟於定境之中觀想3次己身白骨相之後,退出定境,結束功課,此刻已近午夜。遂出了密室,關好廟門,進了自己的臥房安然睡去。

  第二天天未亮,葉溟便起身去廟前的平台上演練拳法,說起這套拳法,葉溟師傅傳給他的時候隻說可以煉體築基,別無他用。

  但葉溟和師兄傅子休卻不這麽認為,反而都視之如珍寶,每日勤修不輟。

  蓋因習練這套拳法,外煉皮肉筋骨,內煉五髒六腑,進而易經洗髓,換血築基,實在是煉體的無上妙法。師兄傅子休早年沉迷練武不可自拔,也是得益於這套無名拳法讓他體魄強健,遠勝常人。

  此界元氣沉寂,靈機不顯,故而修行凋零,時至今日,煉體煉氣煉神三種根本修行道路,所剩傳承已經寥寥無幾。

  東洲武學之道,源遠流長,傳承眾多。但歸結起來,源頭有二,其一是此界土著生靈與自然環境對抗的過程中總結流傳下來的技擊之法。其二就是脫胎自此界流傳的煉體煉氣兩道的築基傳承。要是認真分類,武道修煉,約略可以視作煉體煉氣煉神三種修行道路中煉體修行的築基階段。

  東洲武學種類繁多,各具特色。但大都脫離不了練法和打法。練法亦可稱作“根本法”,就是煉體的法門,通過修習根本法鍛煉體魄,全面提高人體的基礎力量,速度,反應能力,抗擊打能力,內練之法亦可養練五髒六腑,強化髒腑機能。

  各種武術流派中的樁功具屬此類。譬如大名鼎鼎的形意拳中的“三體式”,就是根本法的代表。

  而“打法”則是臨陣對敵的手段和技巧,通俗的講就是套路,也即通過練習各種固定的招式套路,體會運使勁力的方法,閃轉騰挪的機巧,臨陣應戰的反應,讓修習者在和敵人戰鬥的過程中,能夠識別敵我強弱,揚長避短,克敵製勝。

  此外還有“養法”和“殺法”之說。“養法”其實脫胎於煉氣法門。煉氣這條修行道路中,有煉丹服餌的法門,也有吞吐元氣的法門,更有藥浴塑形的法門。受限於此界元氣沉寂,靈機不顯。煉氣法門無從修行,故而古代修行者將一部分煉氣法門的皮毛理念汲取到了武道修煉之中,通過藥浴,藥膏外敷等方式輔助武道“練法”修行,保養身體等。因此所謂“養法”其實是“練法”的一種。

  而所謂“殺法”,指的是殺傷力較大的一些招式。其實就是一些流派秘傳的“打法”。

  葉溟這套拳法看上去類似武學中“練法”,實際上相去甚遠。此拳法實則是一門源自他界的煉體修行根本法。

  自從葉溟8歲得傳此套拳法,15年來勤修不綴,未曾有一日荒廢。如今已達爐火純青之境。煉體已完成易經洗髓的階段。體魄之強健,已屬非人。葉溟自己曾經做過粗略測試,單臂可輕易舉起三千斤巨石,臉不紅,氣不喘,行動無礙。輕身一跳離地七八米高,隨意一躍去的二十米遠。全力衝刺速度能到每秒二十五米以上,百米用時不過五秒,堪比虎豹。甚至可以保持十七八米每秒的速度高速奔行一日也而不太疲累。不依仗任何外物,只靠自身,便可日行三千裡,外出遊離三年時間,葉溟大部分時間都是徒步而行,原因正在於此。

  當然,這和葉溟自己根骨上佳,加之常年勤修不輟也有很大關系。換個人來,讓他十數年如一日的苦練拳法,恐怕沒幾個現代人能夠堅持下來,更休說還要忍受常人無法忍受的孤獨寂寞。即使做到如此,根骨不足,悟性不夠,皮肉筋骨四關,每一關都是舉步維艱。修行之難,真是難於上青天。

  至於武道“打法”,師傅惟念和尚隻說那些都是小道,不值得花費精力,所以不曾傳他。師兄傅子休倒是傳了他一套近身搏殺的清風劍法,葉溟練了些時間發現遠不及師傅傳他的無名拳法奧妙玄奇。再加上葉溟性子沉靜,處事淡然,對爭強鬥勝,打打殺殺不怎麽感興趣,也就不怎麽練了。反倒是無名拳法每日苦練不綴,實在是因為習練這套拳法之後,能壯大肉身,感受身體每時每刻都在絲絲縷縷增長的氣力,是一件很容易上癮的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