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爭魏》第614章 設醫
並州、漠北、襄陽戰火滔天。

 但秦國境內卻非常安寧。

 均田製一旦展開,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力,一開始是楊崢自上向下推動,後來就變成百姓自發的共識。

 楊崢巡視渭北的田地。

 春耕早已完畢,田裡的莊稼長出青苗,清脆的綠色漫延至天邊,農夫身影點綴其間。

 均田製釋放了生產力。

 百姓得到自己的田,無比上心,白天除蟲驅鳥,晚上守夜,防著野豬野兔禍害田地。

 不少農戶乾脆就在田埂上搭個草棚。

 這時代人的辛勞是後世無法想象的,只要給他們分了田地,他們就像牛馬一樣辛勤勞作。

 華夏真正的底蘊其實就是他們。

 一個個強盛的王朝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地裡“長出來”的。

 “扶風、京兆、漢中、馮翊、北地、安定、天水荒地被開墾三成,加上屯田司的二成土地,各折衝府共三成,司隸開發近七成。”魯芝聽楊崢的勸,不再事必躬親,而是總攬全局,索靖、陳壽、李密在麾下聽用,繁瑣的事都交給掾吏去做。

 楊崢道:“如此說來,還是人口不足?”

 “蜀中遷入關中人口一百七十萬,遷徙大致完成,關中有民兩百六十萬,足以與司馬氏爭鋒。”

 其實很多百姓一戶有兩百多畝田,即便有耕牛也耕種不完。

 大多數都采取輪耕,以休養土力。

 過度耕種會導致田地肥力下降。

 偌大的關中只有兩百六十萬人,壓力並不大。

 能保證每一個人吃上飯,甚至吃飽飯。

 只要過了這兩年,盡量避免大戰,秦國就會迎來一個小爆發。

 田地之事交給魯芝,楊崢沒有任何顧慮。

 現在的秦國分工明確。

 楊崢掌兵權,決定秦國往那個方向走,杜預、張特都督一方,衛瓘運籌帷幄,魯芝、索靖負責大後方。

 秦國蒸蒸日上。

 均田製為秦國打開了天花板,突破和爆發指日可待。

 不過中原細作傳回的各種情報,似乎司馬家要更快一些。

 解散屯田客之後,士族豪強和百姓瘋狂開墾荒地。

 司馬昭趁機編戶齊民,清丈新開墾的土地。

 大士族司馬昭奈何不了,但小豪強卻還管得住,不少蔭戶逃亡,加入佔田的大軍之中。

 曹操修建北方水渠系統後,黃河兩岸的冀、青、兗、豫都是產糧重地。

 河東、南陽、弘農也都是錢糧重地。

 司馬家的江山越來越糜爛不假,但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伯父以為荊襄大戰,我軍可以插手否?”

 這場大戰持續快兩個月。

 丁奉憑借水軍控制了漢水,但施績遲遲拿不下襄陽。

 吳軍當初士氣如虹,現在則有些萎靡。

 “大王自有良策,何必問臣?臣為大王管好這關中田地和百姓即可。”魯芝笑道。

 似乎一場大病後,魯芝的心態也變了。

 在朝中不爭不搶,有機會也盡量讓給索靖、陳壽、李密等青年才俊。

 也不為自己的兩個兒子謀前程。

 上一次楊崢提議將他二兒子升為太守,沒想到他直接拒絕了,說德不配位,才能不足,居於高位,害人害己。

 “讓吳晉爭奪荊襄,我軍在旁牽製,消耗兩國實力如何?”楊崢說出自己的想法。

 這種大戰當然不是十天半月就能結束了。

 東吳與曹魏歷次大戰少則半年,多則一年。

 站在秦國立場上,襄陽被東吳攻陷可以接受。

 司馬家就面臨上庸三郡和荊襄兩個方向的夾擊,一定會在南陽部署重兵。

 “東吳雖奮力一擊,然司馬氏經營荊襄多年,東吳名將只有丁奉,陸抗雖有才名,卻不為張布、濮陽興重用,偏居西陵百裡之地,此戰東吳定會無功而返。”

 魯芝的想法差不多跟楊崢一樣。

 但凡這種靠一個人支撐著的勢力,最終都是獨木難支。

 諸葛武侯何嘗不是如此?

 二宮之亂,陸家、施績站在太子一邊,步家站在魯王一邊。

 小小一個西陵,陸抗與步協就隱藏了矛盾。

 步家跟施家關系也不好。

 若是放大,吳國的矛盾不知有多少。

 楊崢笑道:“無功而返是他們的事,但孤定要讓此戰拖延下去!”

 難道有這麽好的機會。

 如果不是東吳出兵,很可能司馬昭的十萬中軍就壓到了太原,馬隆的壓力會變得更大。

 太原是戰略重地,但問題是離中原近,離關中遠。

 秦國的力量要投入太原,需要先北入河套,轉雲中雁門南下,再入晉陽。

 而太原的對面就是司馬家的重鎮河東與上黨。

 馬隆能守住太原兩年,絕非庸碌之人能辦到的。

 這兩年就是秦國的戰略機遇期。

 楊崢望著北面,天下能不能破局,就看龐青、劉珩、衛瓘能做到什麽程度了。

 整合草原勢在必行。

 “大王難道未發覺,近幾年大秦出生嬰兒增多,夭折的也頗多?”魯芝似乎不想在軍事上談論過多,以他如今在秦國的地位,除了楊崢就是他了,連楊崢都要尊稱他一聲伯父。

 所以楊崢知道他怎麽想,高處不勝寒,高處也引人嫉恨,魯芝是想輔佐楊崢,成就秦國,而不是當一個權臣,所以能讓就讓。

 “哦?倒是孤疏忽了。”楊崢自己的孩子都夭折了幾個。

 如果連他這個秦王的子嗣夭折率都這麽高,可想而知普通百姓。

 健康水平上去了,人口也就增多了。

 這時代醫術發展是個小巔峰,戰爭瘟疫,誕生了不少名醫。

 不過百姓看病仍然困難。

 看病難、看病貴不止是後世的專利……

 漢末張角就是靠施符水治病,而掀起浩浩蕩蕩的黃巾起義。

 “大王均田分地,去百姓之困苦,立在當下,然百姓之疾病不可能聽之任之。”

 “伯父何以教我?”其實漢末死在瘟疫疾病上的不低於死於饑餓、戰爭。

 “大王於青營開設醫學,何不推而廣之?於每縣每鄉每裡設立醫官?將士是大王的子民,百姓亦是大王子民,不可厚此薄彼也!”

 楊崢老臉一紅,天天盯著司馬家,盯著天下,倒是把這些忘記了。

 青營學醫子弟, 大多成為軍中醫官。

 思索一陣後,決定建立一個體系起來,“確實是孤疏忽了,青營子弟以後不輸送軍中,學業有成,轉入地方,加宣義掾,納入地方政績考評,醫術高明,則升為宣義郎、宣義令、宣義使,另外,長安成立太醫院,以皇甫謐為太醫大學士,各郡各縣成立醫館,民間大夫、郎中每月可到官府領取一頭羊、一石糧食。”

 最容易誕生科學的地方,恰恰是醫學。

 “若有不合理之處,還望伯父指正。”楊崢想了想,又補充道。

 行不行,還要看具體推行。

 魯芝拱手道:“大王此舉功在千秋!”

親,點擊進去,給個好評唄,分數越高更新越快,據說給香書小說打滿分的最後都找到了漂亮的老婆哦!
手機站全新改版升級地址:https://,數據和書簽與電腦站同步,無廣告清新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