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套屠滅鹿結部,被嚇到的不止是河西諸部。
武威的士家豪強也被深深被震懾到了。
但另一方面,楊崢的強勢與鐵血也證明他有能力角逐雍涼。
幾百年來,士家豪強最擅長的便是站隊。
所謂忠義,不過是拿出來裝點門面的。
荀或忠於漢室,但荀家卻先後投奔曹魏、司馬晉,成為魏晉時最鼎盛的門閥。
在楊崢看來,世家門閥如同藤蔓,你強大了,永遠不缺依附者。
皇甫氏倒向楊崢之後,安定張氏、伍氏,隴西李氏、武威賈氏、廖氏、索氏等等全都在向楊崢妥協。
是時候開始科舉了。
楊崢望著日漸繁榮的姑臧城喃喃自語。
戰爭的傷痕彷佛已經被愈合。
百姓恢復以往安定的生活。
南來北往東去西歸的商賈漸漸增多。
對楊崢最支持的,除了西平軍民,就是這些商人了。
楊崢的刀推進到哪裡,他們的身影就出現在哪裡。
整個河西,不,是整個北方,楊崢的商稅最低,而且還有安全保障。
只要進入楊崢治下,就不會有層出不窮的馬匪山賊,也不會有隨意攔路設卡的軍士,更不會有地方官府隨意找個借口就抽走一半商品。
西平的鹽、皮貨、牲畜都是緊俏貨物,又橫亙在蜀國、中原之間,蜀國的錦帛織品、漆器、竹器,魏國的青釉瓷器、陶器都要經過河西進入西域。
經濟的核心就在於流通。
楊崢北上河西,帶來的不是死亡,而是更加的繁榮,涼州士族豪強都分到了一杯羹。
利益捆綁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結盟手段。
盛夏來臨之時,楊崢頒布政令,讓各郡、各縣推舉賢才。
西平發展成現在的規模,青營明顯跟不上了。
十五六歲的孩子當縣令本身就是一場災難。
而退役士卒很多都是目不識丁之人,楊崢相信他們的忠誠,但把他們放在那個位子上,不僅害了他們,也害了地方百姓。
現在的處在崛起的關鍵時候,缺少的正是地方文治人才。
這也一直是西平的短板所在。
同樣,士家豪強也需要以這種方式,進入楊崢的框架之中。
而他們早有準備,家中年輕有為子弟,都被推選出來。
由鄉入縣,由縣入郡,由郡入姑臧。
七月的涼州並不灼熱。
習習涼風自祁連山而下,大雪山的冰涼一並被帶了下來。
正元二年的試題兩部,一是考察詩、書、易、禮、春秋這些自漢武帝便傳承下來的經典。
杜預癡迷的左傳也並入春秋之中。
其二便是時勢策論了。
談什麽都行,華夷之辨、大義之爭、涼州形勢、三國形勢等等,什麽都可以談、可以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只需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
對於科舉的對象,則並無限制。
涼州的士家豪強可以,雍州、蜀國、中原隨便來。
不是士家豪強也行,認識字會寫字也行,只需在宣義司報名,通過基本的考核就能參加姑臧科舉。
一石激起千層浪。
任何時代都有懷才不遇者。
這個時代的華夏,庶民、大戶、寒門、豪強、士族、門閥,依次遞進。
頂級的門閥終究只是少數,庶民、大戶、寒門、豪強則是大多數。
科舉由魯芝、杜預、衛瓘三人主持,杜寬、張斅、張煥輔之,楊崢半瓶水,也就不往裡面湊了。
第一年不求選出驚世奇才,只求能任職地方。
然而,事情總能超出楊崢的預料。
第一年就出了三個年輕俊才。
皇甫陶、索靖、張甝。
皇甫陶、張甝策論文采斐然,切中時弊,但並沒有特別打動楊崢,當然,對如饑似渴的西平而言,也算是上上之選,
但索靖卻令楊崢眼前一亮,一手草書險峻堅勁,剛遒有力,又不失圓轉,簡直就像是藝術品……
而他的策論,更像是戰略規劃。
率涼州諸部,匯合酒泉、張掖、敦煌三郡之精兵,一舉平定高昌,然後攻克樓蘭,取西方之錢帛,練河西之精兵,爭鋒關中……
其他人大多在搞什麽玄學,看的楊崢暈乎乎的。
看到索靖的策論,簡直有如沐春風、沁人心脾之感。
而且他提出的方略,不需要楊崢苦巴巴的種幾年田,只需利用周圍羌胡部落,再加上其他三郡的實力,就可以掃蕩西域。
更高明的地方在於,能進一步整合酒泉、張掖、敦煌三郡。
一石五鳥,三郡、河西諸部、西域,全都照顧到了。
字裡行間透出的氣勢,分明是文武雙全。
見到本人,楊崢更覺得驚異,才一個十七歲的少年,眼神沉著冷靜,拜見楊崢不卑不亢。
這就是士族頂級的人才。
前世十七歲的自己還在幹啥?
不過有一說一,古代人成熟較早,尋常人家五六歲勞作,七八歲下田,十三四歲嫁娶,十五六歲就提刀上了戰場。
不早熟也不行。
曹衝、諸葛恪、鍾會等人都是少年時代便嶄露頭角。
如索靖這樣的人才,自然要帶在身邊,鑒於他年紀太輕,不宜封賞太過,隻給了一個掾吏之銜,留在身邊參讚軍機。
一場科舉,絕大多數都通過了。
士族豪強人才的質量頗高,全都是飽學之士。
這時代儒學還沒有沉淪,所以絕大部分儒生都是有幾把刷子的。
而一百年後的東晉,士族進化成門閥,才是儒家全面腐化之時。
涼州士家豪強被排擠在洛陽權力圈外, 饑渴已久,與楊崢簡直是乾柴烈火。
最後的那層窗戶紙,也在楊崢安定被捅破了。
鸇陰之戰、西套之戰、蕭關之戰,一場場戰爭,無不在說明楊崢是個靠得住的人。
曹魏雖然有些許大義名分,但不要忘了,這個時代仍是亂世,三國鼎立,誰也不是真的正統。
縣令、掾吏、主薄、長史很快就有了人選。
各部門的人手也逐漸充裕起來。
不過宣義司、折衝府、親軍三營、九野營,還是楊崢的自留地,牢牢捏在手裡。
讓出去的只是治理地方之權。
但這已經足以讓士族豪強們歡喜。
一些豪強則直接帶著部曲投軍,這在漢末並不少見。
如李典帶著近萬部曲,直接投奔曹操。
皇甫家與楊崢捆綁最深,皇甫陶不願治政,索性帶著兩千部曲投軍,自備軍械糧草,直接被楊崢封為都尉。
《五代河山風月》
其他伍氏、梁氏、廖氏、隴西李氏也效彷皇甫氏,自帶部曲。
他們敢來,自然沒有拒之門外的道理。
楊崢照單全收,或封為曲長,或封為都尉,每軍皆如親衛三營一樣,每屯都設置宣義郎、宣義令,防備有些人的思想出現狀況。
僅僅這些豪強,西平軍足足擴充了八千人。
而且據九野營探查得知,全都是貨真價實的精銳。
不知不覺間,出兵西域的時機已經到來。
豪強們是騾子還是馬,總要拉出去溜溜。
而且河西羌胡首領們也陸陸續續到達,十幾股小勢力被聚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