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地盤有新的防區。
南面羌人基本被打成了一盤散沙,零零星星的戰鬥還有,但大多都是襲擾性質的,河曲、大非川、伏羅川等重要耕牧地區被搶之後,羌人只能向高原退縮,短期內構不成大威脅。
威脅來自四個方向,蕭關、枹罕、西套、西海。
之前的四面統製已經不合眼下疆域。
楊崢對著沙盤思索了一陣兒,決定改蕭關為東面統製,枹罕為南面統製,富平為北面統製,海北城為西面統製。
四大統製也采取輪換製。
周煜為北面統製,鎮富平。
尹春為南面統製,鎮枹罕。
張特為西面統製,鎮海北。
薑伐野為東面統製,鎮蕭關。
很可能未來兩三年中,司馬家不會掀起大戰,就算要打,有六成的可能是先解決淮南,因此蕭關的壓力不大。
薑伐野能力稍差一些,但執行力足夠。
隴西是熱點地區,枹罕面臨薑維和鄧艾,需要智勇之將,但楊崢想以此地磨礪尹春一番。
即便枹罕丟了也無所謂,退回河關便是。
西域、河套未來幾年是楊崢進取的方向,張特、周煜兩員大將,各鎮一方,問題也不大。
問題在於大將鎮守一方時間太長,會形成割據勢力。
事實上,曹魏的四大都督區,在明帝之前,都是經常論調的,司馬懿先是荊州都督,然後調為雍涼都督,最後調入中樞。
毌丘儉最先為荊州刺史,後調為幽州刺史、度遼將軍、護烏桓校尉,然後調任鎮南將軍、豫州刺史,最後調為揚州都督。
諸葛誕也是如此。
除了主帥對調,士卒也采取錯役製。
魏武揮鞭,在早期磕磕絆絆,並不順利,張邈叛亂,勾結呂布、陳宮,險些要了曹操的老命。
遂創造出錯役製,人役戶居各在一方。
即丁夫與士卒不從本地征發,必與其家室所在地隔開。
所以毌丘儉起兵,剛到安城士卒就動搖了,原因在於他麾下有大量淮北士卒,家卷在司馬師控制下的淮北。
毌丘儉不先發兵兗、徐,而直接死磕洛陽,胡遵南下,淮北士卒瞬間就離心了。
身邊只有未經訓練的淮南農夫願意賣命。
文欽一敗,毌丘儉便回天無力。
眼下,西平有府兵製,精銳皆由楊崢親掌,暫時沒必要弄錯役製。
大將輪調即可。
也並非不相信張特、周煜、薑伐野,而是盡量以制度規范。
拿下姑臧,楊崢就不是草台班子了。
此外,龍耆城的邵通、積石山的李特、河關的周旨、榆中的龔羽、屯田司的趙登、楊濟等等,已經漸漸成為西平軍的中堅力量。
也在輪調名單之中。
四月,在整個西平忙於春耕之時,楊崢率親衛返回姑臧。
武威百廢待興,尚未塵埃落定,家卷暫時留在西都。
恰巧杜預、衛瓘整編雍涼軍俘虜完畢,也回到姑臧。
楊崢把自己的構想說出來,杜預沉吟之後,道:“可再增設副統製,鎮守鸇陰、頗岩、祁連、河關、榆中等要害之地。”
楊崢深以為然。
杜預同意,衛瓘沒意見,楊崢直接下達軍令。
“我軍轄地漸多,而地方官吏不齊,當廣招賢才,治理地方。”杜預提出一個非常急切的問題。
這一場大戰,拿下武威、安定、西套。
加上原有的西平、金城、西海,六郡三十八縣。
江東六郡便可立國,但在西北,這六郡人口加起來,還沒江東一個郡多。
若是在兩漢強盛之時,這六郡加起來,
差不多五六十個縣,僅武威便有十四縣,北地郡有十九個縣……到了漢末魏晉,北地郡所在的西套直接丟失,武威大幅縮減。
其他州縣人口也大片凋零。
三十八個縣,只是在地域上達到了一個縣的規模,人口差的老遠。
這便是如今楊崢面臨的現實。
毫不客氣的說,與中原相比,就是一隻螞蟻……
即便與殘破疲敝的雍州相比,也大有不如。
當然,如果加上敦煌、酒泉、張掖、西域,楊崢就足以碾壓關中了。
“如何廣招賢才?”楊崢目光炯炯的問道。
漢察舉製,魏九品官人法都出現重大問題。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如果仔細瀏覽史書,會發現歷史中傳頌的大孝子都是東漢魏晉時代。
臥冰求鯉的王祥是琅琊王氏的開門老祖。
懷桔遺親的陸績是江東門閥陸氏。
當年司馬師也有孝子之名……
不是說孝不對,只是太容易作秀。
難道行孝的都是世家子?
舉孝廉、舉孝廉,都去舉孝了,後面的一個廉字卻被選擇性遺忘了。
而九品官人法,則直接走回司馬家的老路了。
最開始,九品官人法比孝廉製的確有進步之處,然而太考驗中正官的操守。
兩晉就是血淋淋的教訓。
楊崢隱隱感覺到,自己走到了一個關鍵的路口。
杜預道:“可察舉與中正並行之,然後再以宣義司考量其能力、品行。”
這個辦法比單一的九品中正製要強,還有宣義司把門。
但還不夠,未觸及問題的根本。
楊崢所想的是,徹底打開底層向上躍遷的通道。
軍功只是其中一條途徑。
另一條途徑就是怎麽選拔人才了。
這也是杜預的時代局限性。
恰巧楊崢在這方面是過來人。
科舉製雖然條件還不成熟,但可以根據當下時勢略作改進。
在這方面,楊崢手中的大殺器不是宣義司,而是青營。
眼下青營差不多就是後世的九年義務教育了。
包吃包住,公費學習。
這麽多年,在楊崢刻意引導下,已經不局限於儒學經典, 涵蓋兵法、武藝、天文、地理、醫學、丹術,連鍛造、木工、築城都在其中。
雖然很多學科只有雛形,也請不到名師,但架子搭起來,各種細節遲早會慢慢填補上。
或許未來楊崢在史書中最大的一筆,不是割據雍涼,而是開創青營。
“考試!”楊崢直接扔出兩個字。
杜預與衛瓘同時愣住,最終衛瓘先開口道:“莫非是考校品評?”
楊崢點點頭,“正是如此,地方察舉、征辟、推選之才俊,全部入姑臧,由官府命題,考校其才學、見識、謀略。”
紙張在這個時代已經不是稀罕東西,西平也可彷製,不過是搗碎木漿、竹漿、藤漿,篩選淨化、脫水成型,壓榨晾乾而已,並非什麽高科技的東西,考驗的是手藝與火候。
雖然粗糙,比不上洛陽的左伯紙,但足以書寫了。
幾千張考試用的紙,楊崢還是拿得出來的。
第一年,楊崢反覆權衡之後,暫時不將青營子弟納入其中。
先看看士家豪右的反應,給他們適應的時間。
另一方面,青營孩子大多十五六歲,即便學業有成,外放出去當縣令……有些駭人聽聞了。
飯一口一口吃,路一步一步走。
楊崢對青營寄以厚望,但也不能拔苗助長。
假以時日,終究會百花齊放。
“此策倒是可行。”衛瓘甚為讚許。
杜預眼神一亮,“此策既將中正之權收歸中樞,又能選拔真正的賢才,將軍果然非常人也。”
楊崢老臉一紅,抄作業都不會抄,豈不是白穿越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