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朕就是盛世之君】 【】
出身與特權往往就是伴生關系,看似在大明不講究所謂出身,然而處處透露出的殘酷現實,卻無不彰顯出不公平。
北地風波不斷。
南疆紙醉金迷。
一處處對立的現狀,無時無刻不是在陳述時下的大明,依舊是矛盾很多,隱患很多,危機很多的殘酷。
乾清宮。
“倘若在遼南諸衛,建虜八旗與遼東義軍,要爆發一場大規模衝突。”
崇禎皇帝倚靠在龍椅上,看著被傳召的眾內閣大臣、眾軍機大臣,神情平靜道:“那麽這一戰,必然會影響到遼東今後的格局,要麽建虜八旗遭受重創,要麽遼東義軍遭受重創,相較於前者,朕更擔心後者的出現。
一旦黃台吉所領的建虜八旗,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過去對我大明有利的局勢,就會逐步發生傾斜,使得我大明要正面對峙建虜八旗。
而現階段在遼西治下,過去既定的遼東軍改在穩步推進,即便遼東督師府審時度勢下,可能直接參與到這場戰爭,不過朕並不希望遼南的戰局走勢,影響到國朝對遼東軍改的既定決策。”
徐光啟、溫體仁、楊文嶽、丁啟睿等一眾內閣大臣、軍機大臣,聽聞天子所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流露出各異的神情。
遼東這個地方,從萬歷朝後期開始,就逐步佔據著特殊的地位,在朝引起的關注也是持續增強的。
從薩爾滸之戰慘敗開始,此後經歷的一系列戰敗,叫大明在遼地不斷損兵折將,不斷丟失疆域。
這也使得大明為確保遼東安穩,不會受此威脅到社稷安危,就不斷地向遼地傾斜各種資源,調撥海量的錢糧,試圖以此遏製住猖獗的建虜八旗,好讓大明在遼東能站穩腳跟。
可惜事與願違。
不只是什麽因素導致的,從天啟元年開始,大明對遼地關注的越多,調撥的糧餉越多,可敗績卻是一個接著一個,這使得大明的元氣持續不斷的被消耗,繼而導致在遼地是愈發被動。
“鑒於當前這種特殊的形勢,凡是涉及到遼南戰局的奏疏,軍機處要第一時間解決,無論大小。”
崇禎皇帝撩了撩袍袖,伸手說道:“自即日起,軍機處每日都要向禦前呈遞奏疏,確保遼地前線發生什麽,朝廷都能相對精準的了解,這個時間差,朕允許放寬至2日,只要是在這個范疇內,一切都是相對合理的。
前線戰場各項所需,只要是合理的,一律都不準拖遝或刁難,這一點內閣也要協辦好。
打仗打的就是後勤保障,這是朕過去一直強調的事情,過去經歷那般多戰事,諸卿對此點都很清楚。
此外涉及到前線戰場的每項調令,必須呈遞到禦前經朕批閱,才能下發到遼前,軍機處也好,朝中其他有司也罷,不能私自下發調令,敢叫朕知道,不管此調令是好,是壞,一律嚴懲不貸!”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崇禎:朕就是盛世之君】 【】
“臣等遵旨。”
眾人當即作揖應道。
遼東畢竟相隔京城千裡之遙,期間前線戰場會發生什麽,朝廷方面了解到的,肯定是沒有前線各處更精準,更迅速。
倘若崇禎皇帝一味地求穩,想要遙控前線戰場的局勢,那結果只會有一個,錯失掉可能出現的戰機,
在這等規模的區域戰爭形勢下,可能錯失一個戰機,都可能會導致戰局走勢的失衡。 特別是直線距離相隔最遠的東江鎮,真要是給予劉興祚極強的約束和掣肘,那劉興祚所領東江軍,就大可不必參與戰事了,每一道軍令都要耽擱十余日,這般來上幾個回合,遼前戰局都可能結束了。
“陛下,臣有話說。”
徐光啟想了想,上前作揖道:“如果朝廷這般支持,圍繞遼南諸衛而生戰事,要是戍守遼地的各處,受前線戰局的影響,而頻頻的參與到此戰中,這對朝廷的負擔會很大。
特別是東江鎮那邊,一旦全員參與到此戰中,就需要山東方面的絕對支持,否則東江鎮的軍事行動,就會受到相應限制。
而當前在山東那邊,受衍聖公府一桉的影響,盡管說桉情初步得到明確,可是誰都不能確保在此期間,是否會出現一些影響山東的事情發生。”
這個徐光啟啊,想向朕索要錢糧支持啊,順帶解決一下衍聖公府桉,叫山東那邊的局勢,不至於亂到不可控的程度。
崇禎皇帝笑了。
對徐光啟的這些隱晦懇求, 崇禎皇帝並沒有絲毫的不滿,畢竟徐光啟所講的這些,都是想讓大明能更加平穩。
“涉及到錢糧調撥一事,在遼南戰事結束之前,只要是圍繞前線戰事所需,內帑會承擔4成。”
崇禎皇帝收斂心神,看向徐光啟他們:“朕會在內務府言明此事,抽調人手專司此事,確保前線有任何需求,不至於說出現問題。
剩下的6成份額,朕覺得國庫是能承受的。
何況此次遼南所生戰局,朕覺得戶部可提前核算出一些數值,同時就先前財政出現的一些缺口,明確一個合理的數額,對外再發售一批戰爭債券。
戰爭債券能有效利用好,避免到期兌付時朝廷拿不出銀子,這其實是利國利民的事情,朝廷能夠緩解部分壓力,地方能夠得到些許好處,畢卿,此事戶部能辦好吧?”
“臣遵旨。”
畢自嚴作揖應道。
以戰爭債券為形式的特殊債券,其實就是崇禎皇帝所構想的國債,讓大明背負一些合理的國債,以此增強民間銀子的流通,確保大明在逐步發展的過程中,叫參與購買債券的群體得到部分紅利。
只要大明能一直積極向前發展,那有意促成的一些財政赤字,非但不會對大明有害,相反還能起到推動作用。
崇禎皇帝繼續說道:“鑒於當前較為特殊的境遇,考慮到先前衍聖公府桉的影響,朕決意召衍聖公進京為官,自此以後,我大明繼任衍聖公者,必須在朝為官,而不是在山東方面待著,此為永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