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崇禎:朕就是盛世之君》第185章 初定乾坤
崇禎皇帝在等,等這幫跳出來反對的大臣,表達完自己想反對的情緒後,再設局將他們一一瓦解。

 身為大明天子,在大朝議這等隆重的場合,跟一幫大臣扯皮,是件極其丟臉面, 自損威儀的事情。

 在班師回朝前,崇禎皇帝就給自己定了個底線,不管在任何時候,只要不是涉及所謀重要規劃,避免跟群臣扯皮這種行為。

 天子親自下場,太丟份了。

 見跳出來反對的大臣, 一個個都不再說話,朝班裡也沒大臣站出來附議, 冷眼旁觀的崇禎皇帝,淡漠道:“都說完了?”

 “好,既然你們說完了,那朕就點幾個大臣,來針對你們反對的事情,一一做出解答吧,孫卿,你先來吧。”

 “臣領旨!”

 迎著不少大臣的注視,孫祖壽緩步走出朝班,迎著那些持反對大臣的敵視,走到了朝班之前。

 孫祖壽沒有去理會,那些持反對意見的大臣,反對崇禎皇帝拱手作揖道:“啟奏陛下,臣所領九門提督一職,掌內九門、外七門之戎政,兼領忠勇軍,該軍駐守豐台大營。

 按所領職責所在, 想保障京城各門、城防守備事安穩, 面對突發戰況, 能確保京城秩序穩定,不至京城陷入混亂,需定製掌兵四萬五千余眾。

 現忠勇軍所轄兵馬,合計兩萬七千余眾,僅靠這些將士,來肩負京城守備事,臣無法確保職權所責。”

 對這些跳出來反對的大臣,在召開這次大朝議前,崇禎皇帝就料想到會出現這種事情,所以便暗中派人授意孫祖壽,這般行事。

 在‘文貴武賤’的政治生態下,雖說有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一事,不過這是在朝堂之上,還是在大朝議這等隆重的場合,叫孫祖壽直接跟這些文官辯解,那根本就不是他們的對手。

 這不是叫患有口吃的,去跟答辯選手辯題嗎?

 “都聽清楚了嗎?”

 在孫祖壽講完以後,崇禎皇帝神情淡漠, 盯著眼前這幫反對的額大臣,道:“是你們了解京城守備事?還是孫祖壽這個九門提督了解?

 當著滿朝文武的面,誰要能向朕保證,說我大明今後都不再可能,遭遇先前國朝所遇危機,那朕就不再提增擴九門提督所轄兵馬一事。

 這話誰敢保證?

 還有在你們中的一些人,是不是有想說京城有三大營,何須再叫九門提督所轄忠勇軍設立的?

 那朕想要問問你們,在這次建虜進犯京畿,引國朝震動之際,三大營的種種表現,是否能履行好拱衛京城的職責?”

 涉及到‘京畿軍區’和‘京畿警備’一事,在這件事情上,崇禎皇帝是不會有任何退步的。

 因為他比誰都要清楚,建虜不是一次這般進犯大明的,後面還有幾次,最厲害的那次進犯,打穿了京畿防線,都他娘的打到了山東!

 盡管崇禎皇帝在悄悄布局遼東,但他並不能做出絕對保證,自己所謀劃的那些,就一定能起到應有的成效,也無法保證被逼急眼的建虜,是否會再度進犯大明,以緩解遼東的緊張局勢。

 面對崇禎皇帝的接連質問,皇極殿內的群臣,包括那些跳出來反對的大臣,一個個都沉默不言了。

 這種事情他們怎敢保證啊。

 先前袁崇煥喊出五年平遼的政治口號,出任督師,掌平遼事,說定能滅掉以下犯上的建虜,收復遼東失地,為此朝野上下,吹捧袁崇煥的無數,附和袁崇煥所提要求眾多。

 朝廷調撥那麽多錢糧,甚至連袁崇煥做出矯詔這一僭越之舉,最後都不了了之了,可換來的是什麽?

 建虜殺進關內了,險些威脅到大明京城要地。

 “都不能保證是吧?”

 見群臣不言,崇禎皇帝開口道:“既然不能保證,那就按旨意行事,周卿,你出來,告訴他們,朕為何要設大明英烈碑!”

 “臣領旨!”

 周延儒忙走出朝班,拱手作揖道,而在旁的王洽、李邦華,卻露出愕然的神情,這是什麽情況?

 這件事情不是他們著辦的嗎?

 怎麽天子不叫他們,反叫周延儒出來了?

 相比較於王洽、李邦華這種錯愕的心理變化,朝班中的其他大臣,有一個算一個,都神情凝重的看向周延儒。

 九門提督所轄忠勇軍增擴一事,他們不能約束,但是這給戰死的丘八,立什麽英烈碑之事,那肯定是不行的。

 他們何德何能,能叫國朝這般?!

 “啟奏陛下,於承天門立大明英烈碑,乃穩朝局之良策。”

 周延儒拱手作揖,侃侃而談道:“今對我大明而言,遼東有建虜肆虐,山陝等地有暴民反叛,這些已成我國朝心腹之患。

 設大明英烈碑,就是要告訴那些奮戰在前線的將士,只要是為我大明平叛,縱使是戰死沙場,朝廷不會忘記他們,社稷不會忘記他們,天下更不會忘記他們。

 凡入大明英烈碑者,皆為我大明忠良,是切實參與到平叛之事中,而非貪生怕死潰敗者,被建虜、賊寇屠戮者!

 對待這樣的忠良,不但要將他們送進大明英烈碑,叫朝廷文武百官,日日見,更叫他們鎮守我大明社稷壇、太廟!

 朝廷要發撫恤給他們的親眷、遺孀,要恩養這些忠良的遺孤,以彰顯我國朝之威儀!”

 周延儒說到最後,情緒激亢起來,就好像這份言論,真是他想出來的一樣,周延儒的表現,叫崇禎皇帝很滿意。

 “都聽清楚了嗎?”

 崇禎皇帝站起身來, 手握天子劍,緩步向前走去,“不是什麽人,都能進大明英烈碑的,只有那些為國朝戰死的健兒,才能進去。

 還有朕聽周卿講的這些,心裡覺得還不夠,為我大明平叛的,不止有我大明健兒,更有良臣悍將。

 對待這些為平叛事,而戰死的,當入廟立傳,以供後人瞻仰,故朕決意在大明門外擇址,建大明英烈廟。

 營建英烈碑、英烈廟一事,無需國庫調撥錢糧,由內帑直接調撥,對這等穩國朝之良策,誰讚同?誰反對?”

 先前崇禎皇帝隻考慮給戰死的大明將士,設大明英烈碑,好逐步去逆轉大明‘文貴武賤’的政治生態,但是在聽完周延儒,慷慨激昂背誦著自己所寫之言,突然想到,既然自己都要走這一步了,那為什麽不能更進一步呢?

 畢竟奮戰在前線戰場的,多是統兵的將領,而那些節製他們的文官,多是躲在戰場後面的。

 到時舉辦幾場入廟儀式,宣傳一下,那瓦解‘文貴武賤’的政治生態,豈不是更容易一些?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