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樂樂,你也相信點石成金,撒豆成兵是真的嗎?”
潘離從筆記的內容中振驚過來,看著還處於憂傷中的禾樂樂問道。
“你繼續看完下一章吧,我覺得他似乎沒有寫完或是我沒有找到。”
“你知道潘博文事件嗎,萬古清在他的筆記裡也談到了這事。”
潘離越發好奇了,繼續翻開黑色筆記本,看起了下一章的內容:
人,總是充滿好奇心的,或自我懷疑,或自我否定。
哲學家希拉裡·普特南在《理性、真理和歷史》(Reason, Truth, and History)一書中提出一個缸中之腦(英語:Brain in a vat),又稱桶中之腦(brain in a jar),的一個思想實驗:實驗的基礎是人所體驗到的一切最終都要在大腦中轉化為神經信號。假設一個瘋子科學家、機器或其他任何意識將一個大腦從人體取出,放入一個裝有營養液的缸裡維持著它的生理活性,超級計算機通過神經末梢向大腦傳遞和原來一樣的各種神經電信號,並對於大腦發出的信號給予和平時一樣的信號反饋,則大腦所體驗到的世界其實是計算機制造的一種虛擬現實,則此大腦能否意識到自己生活在虛擬現實之中?
這個思想實驗常被引用來論證一些哲學,如知識論、懷疑論、唯我論和主觀唯心主義。一個簡單的論證如下:因為缸中之腦和頭顱中的大腦接收一模一樣的信號,而且這是他唯一和環境交流的方式,從大腦中角度來說,它完全無法確定自己是顱中之腦還是缸中之腦。如果是前者,那它的想法是正確的,他確實走在大街上或者在劃船。如果是後者,那它就是錯誤的,它並沒有在走路或劃船,只是接收到了相同的電信號而已。一個大腦無法知道自己是在顱中還是缸中,因此這世間的一切可能都是虛假的、虛妄的。那麽什麽是真實?
從生物學的角度講,個體對於客觀存在的認知或判別取決於他所接收的刺激,假設缸中腦生成一系列“測試用“反應用於檢測自身的認知,同時“系統“又能及時給予相應的刺激作為回應,此時問題的結症就不在於缸中腦對於世界的認知,而在於“觀察者“自身對於世界的認知。自身存在的客觀性被質疑,在一個完全由“刺激“創造的“意識世界“中將形成一個悖論。
這個悖論的可怕之處在於,“缸中之腦“的假設,是以現有的部分科學理論為基礎的。這有沒有讓你自我懷疑和否定,其實不用擔心,你生活的這個世界,一定是真實的!
世間、宇宙萬物皆0O,缸裡的0只是營養液,超級計算機傳遞的也只是神經電信號,而這電信號不足以把缸裡的營養液固化為世間萬物,它只能固化為一個虛假的影像,而我們大腦中的信息流足以區分這虛假的影像,我們大腦的信息流意識總是會和肉身結合固化為一個真正的人,當做不到的時候,我們大腦的信息流意識就會明白肉身已經消亡,信息流意識也會逐漸被信息域吸收,歸化,直到失去自我意識。
我們都知道身在何處,卻不知歸向何方。
看過在知乎上很火的潘博文憑空消失事件,潘博文存在嗎,如果存在,他是怎麽消失的,為什麽隻存於作者和L君的記憶裡,如果不存在,難道作者和L君都得了同樣的病?
其實我相信,潘博文是存在的,但潘博文並沒有消失。
潘博文的存在,
超出了作者,也超出了L君的思想意識,他們才會覺得潘博文憑空消失了,哪些沒有見過或沒見過潘博文的同學,更會覺得這是一個根本不存在的人。但潘博文確是真實存在的,也沒有憑空消失。 萬物皆是能量和信息的結合體,人也不例外,信息可以到處遊蕩,能量卻不可能憑空消失,一般情況下,能量和信息保持平衡,信息的流動也是受到限制的,但當信息迅速流動,造成能量的失衡,人的意識信息就會覺得多出一物,而人的意識信息卻會自動把這多出的一“物”細節化並固執地認為它是存在的,實際上它只是信息流的產物,具體到人,就只是“我”的意識信息的擴散,這種擴散是因為受到意識空間的擠壓、吸收、融合而產生的。
潘博文就是作者和L君意識信息的空間的擠壓、吸收、融合,潘博文其實就是作者本身,也是L君本身,作者和L君在相同的地點,受到了相同的壓力,所以他們的意識信息流共同創造出了潘博文這個人,作者看到的潘博文是其和L君的意識信息流,潘博文是存在的,只不過這只是他們的意識信息流,他們眼中的潘博文有共通之處,也不盡相同,他們的自主意識會對潘博文進一步細化,在作者眼中的潘博文和L君更同,而L君眼中的潘博文卻與作者更同,但這種相同或差別他們都分別不出來,他們意識信息流會更好地協調處理,讓他們都無法感覺其中的差別。其他同學、老師因為沒受到作者和L君意識信息流的影響,所以潘博文是不存在的,直到他們的意識信息流回歸,自主意識也同時回歸,他們會發現潘博文突然消失了,其實並沒有消失,只是意識信息流的影響還在,他們才會覺得被細化的潘博文憑空消失了,實際上只是他們的自主信息流回歸並佔據了主導地位。
有沒有感覺,我們曾經很熟悉的地方,卻感到非常的陌生,白天我們常走的街道,在夜晚卻還迷失方向,空間,在這一刻突然變了。
固化的物,總要有個空間安放,空間是固化的物嗎,它安放在什麽地方?時空維度,是人為的創造,還是實際存在?
有一個我們永遠不能到達的地方——信息域。
圓環理論認為:
(1)時間:
時間如同圓環一般,過去與未來相交,即過去的終點便是未來,未來的終點便是回到過去。
(2)空間:
空間如同圓環一般, 每個空間相互交疊,我們的世界僅作為圓環上的一點,即我們所處在空間圓環上,我們只能到達其他的圓環點,卻不能到達二維或四維。我們只能處在現在的空間,無法在過去或未來。
(3)速度:
設定一物已以非常速度繞圓環追逐自己,如速度一定即能追上自己,此時即有兩個自己存在,一在現在的空間,一在過去的空間。
(4)黑洞:
時空銜接必然存在接口,這種接口即是這個世界的漏洞,黑洞即是漏洞,只有吸引,粉碎再重組,將這個維度帶到另一個維度。
圓環理論的矛盾在於:圓環是什麽,它放置在什麽地方?
大道至簡,沒那麽複雜。
空間連著空間沒錯,但空間沒有交接,更沒有接口,空間是信息流動形成,“我們“存在於一個空間,在我們存在的空間裡、空間外都還有空間,有個體意識的我們能的感覺到空間外的空間,也能感覺到空間裡的空間,這類似神話中的結界,我們可以探索、感知空間外的空間,對空間內的空間,我們卻只能感知,無法探索。
為什麽人類一直以來在尋找外星文明,卻一直沒有任何發現,外星文明也沒和人類聯系,並非外星文明不存在,而是人類和外星文明都在空間的空間裡,空間的邊緣是信息流,信息流的相互交付形成信息域,任何有個體意識的信息,在進入信息域後被更多的信息流擠壓、交融,逐漸失去個體意識後,信息域進行重新分配,形成新的信息流空間。(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