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前文皖省會怎麽做,反正他也就出個主意,幫幫他們,就看他們以後怎麽實施吧。
雨開始下大了,眾人也就隻好回去了,晚上當地的負責人邀請王洛一塊吃飯,現在正是秋老虎發威的時候,天氣還是比較熱的,本來提議去招待所吃的,王洛沒有同意。
“你們也甭客氣,在哪吃不是吃啊,真正的美食我感覺還是一些小飯館,小地攤來的地道,要不咱們找個地攤對付一口,嘗嘗真正的美食?”
王洛真心實意,以前就沒來過皖省幾次,都是路過,也沒來得及嘗一下正宗的小吃,在他看來,所謂的大飯店也就吃個服務,真正的美食還是來自於這些小攤販,小飯館。
“這不好吧,你這好不容易來我們這,怎麽讓你去吃地攤呢,說出去以為我們不管飯呢。”
負責人有點糾結,這麽大的老板不去大飯店吃飯,偏偏對小地攤情有獨鍾,不過想想也是,人家什麽好吃的沒吃過啊,就連在廣交會都帶領那幫老外吃臭豆腐呢,這都成了國內的一種美談了,以往不受大家重視的小地攤,現在因為王洛的宣傳推廣,開始爆火起來了。
“走走,糾結什麽啊,今天我請客,也不用你們請,這雨也不下了,正好天氣熱,在外面天氣還涼快,何樂而不為呢!”
說完拉著負責人的手就上了車,負責人也無奈,他也是吃過苦,挨過餓的人,只不過請人家吃地攤不好看而已,既然王洛不在乎,他就更不在乎了,還省了一筆招待費呢。
根據負責人的指點引路,大家一塊找了一家類似後世農家樂的地方,這老板很有眼光,前面靠湖,風景優美,晚上下了班的單身工人們約幾個朋友,來這裡乘涼喝酒,錢花不了幾個,還吃的舒心。
老板一看好幾輛轎車開過來,知道生意來了,趕緊過來熱情招待,為了吃飯方便,王洛特意開了幾輛普通牌照的車,要不影響很不好。
“你們幾位?快坐,看看吃點什麽,我們這裡主要有各種燒烤,炒菜,還有啤酒,東西都是新鮮的,魚也是從湖裡先打撈的,保證新鮮。”
老板把眾人引入小矮桌,麻利幾張桌子隨意一拚,就能坐下所有人,待大家都坐下後,過來讓大家點菜。
王洛跟負責人相互客氣了一下,就開始了點菜。
“羊肉串,牛肉串隨意上,保證我們夠吃就行,啤酒多來兩包,還有來一條魚,你們看著做就行了,再來幾斤小龍蝦,要蒜蓉的,就這樣,不夠再要。”
王洛麻利的把吃地攤的美食都點上了,就等上菜開吃。
“老板,肉串和魚我們都有,可這個蒜蓉小龍蝦是什麽,我們這裡真沒有,要不你再點些別的。”
飯館老板剛開始還記得好好的,可一到蒜蓉小龍蝦他就糾結了,這是個啥,沒見過啊,大海裡的大龍蝦他倒是知道,河蝦他也懂,就是這個小龍蝦他不懂了,難道是那種水溝裡,稻田裡的紅色的玩意兒,可那東西能吃嗎,沒聽說過啊,不是喂鴨子的東西嗎,水溝裡有的是,可是沒人吃。
“沒有嗎?這東西很好吃的,那可是地攤必備啊,吃地攤沒有小龍蝦那可是沒有靈魂的,尤其是大熱天的,喝啤酒,吃小龍蝦那不是常態嗎?”
王洛很糾結,其實王洛還是不了解小龍蝦的歷史,這東西現在真沒人吃。
上世紀30年代,南京郊外的魚塘裡,有人放入了第一批小龍蝦,於是南京就成了外來物種小龍蝦最早登陸華夏的地點。
在它到來前,國內也有四種原生態的小龍蝦,分別是東北黑螯蝦、南京黑螯蝦、史氏擬螯蝦和朝鮮黑螯蝦。
而這次登陸的小龍蝦是原產於北美墨西哥灣沿岸密西西比河口附近的克氏原螯蝦。在它的家鄉路易斯安那州,人們早有吃蝦的傳統。最常見的料理方式是將小龍蝦與馬鈴薯、玉米同煮,加入卡疆粉後製成辣味卡疆小龍蝦。
小龍蝦屬於典型的入侵物種,生存與繁殖力都是“杠杠的”。很快從南京的湖澤出發,順著長江水域,小龍蝦的子子孫孫到達了長三角的農田邊與池塘裡。
但最開始沒人把小龍蝦視作口福。把小龍蝦從鷹醬帶到華夏的腳盆雞人,便把它當作牛蛙的飼料。田間地頭出現的小龍蝦,偶爾被人們拾回去鹽水煮食,烹飪過程中複雜的清洗工序往往把人們食用的熱情打消了一半。但歸根結底,最開始遇冷的原因在於小龍蝦的正確打開方式還沒有被發掘。
有的人甚至一開始傳言,小龍蝦是用來處理屍體的,加上它本身生存能力極強,在臭水溝裡,稻田裡都有分布,生存環境很差勁,加上一些不好的傳言,所以國內盡管在80年代它已經分不到長江不少地區了,可大家基本沒有吃的,就跟泥鰍,黃鱔一樣,現在吃的也不多,土腥味太大,普通老百姓家裡不富裕,沒有那麽多調料和油,很不受歡迎的。
不喜歡吃的原因也很簡單,小龍蝦全身都是殼,只有20%是肉,對於那時候窮並且溫飽都沒有解決的國人來說,這樣古怪的東西實在是雞肋,現在最受歡迎的,是紅燒肉、小肥羊、大盤雞。
小龍蝦後來成為大排檔,燒烤攤之王還要感謝幾個人,是他們的出現,才讓小龍蝦火遍了大江南北,成為最受大家歡迎的美食。
第一位是許建忠,這位盱眙“老許調料店”的老板,是“十三香小龍蝦”的發明者,也是國內小龍蝦創業的第一人。
1993年的時候,全國吃小龍蝦的人還是寥寥無幾,大家也只會鹽水煮。賣調料的老許,第一個爆發出靈感,研發出了獨特的“十三香小龍蝦”。這個十三香,只是一個泛稱,並非是王守義的十三香,但就像是可口可樂的秘方一樣,越是獨特人們越是好奇,紛紛尋味而來。
2000年,嗅到商機的盱眙縣政府,趁勢舉辦了一屆“華夏龍年盱眙龍蝦節”,成功將“盱眙龍蝦”的品牌打了出來。
作為一個蘇北窮縣,盱眙沒什麽工業,如今難得有一個拳頭產品,自然大力宣傳,到2015年,為吃小龍蝦慕名而去盱眙的遊客超過300萬人次。而許建忠,也被邀請擔任了盱眙龍蝦協會的副會長,名震鄉裡。
第二位是劉主權,國內的早期小龍蝦競爭史,是蘇省盱眙和鄂省潛江兩個地方交錯式的創新較量而不斷升級的。盱眙的領先在於口味和營銷的創新,而潛江的領先,在於將小龍蝦正式帶入了工業化時代。
無論是鷹醬還是長三角,小龍蝦都是放養的,江南有大閘蟹,江北有小龍蝦,田園牧歌式的作業方式,結果就是極其低下的產量。
2000年,潛江農民劉主權第一個想到了將小龍蝦放在水稻田裡飼養,按照小龍蝦的生活習性,到了炎熱夏季,就要鑽洞避暑。而在避暑期間,正是種水稻的季節。小龍蝦繁育、收獲期間,正是農閑季節。小龍蝦利用稻田天然餌料生長,更加健康肥美,如此完美的錯位,便是如今著名的“蝦稻連作模式”。
劉主權的創新,使得每畝地的收益可以增加數千元,很快就被周邊的農民跟風學去。2006年,省裡把“蝦稻連作模式“寫進了省一號文件,在全省推廣。短短4年,全省“蝦稻連作“面積突破了300萬畝。
第三位是鄭玉林了。2003年以前,蘇省小龍蝦出口連續13年位居國內首位;從2004年開始,鄂省小龍蝦出口超過了蘇省,此後這個出口冠軍的頭銜一直戴到今天。
決定性的原因,第一是稻蝦連作模式的推廣,第二是鄭玉林。
鄭玉林,潛江萊克水產老板。在今天的歐美市場,每3隻小龍蝦就有2隻來自潛江,其中至少有1只是“萊克制造”。鄭玉林的成功,在於和新加坡商人陳建達建立了合作關系,而後者壟斷了全球80%小龍蝦市場的供貨渠道。
鄭玉林所從事的,其實是國內最典型的代工製造模式,接單、生產、交貨,技術很簡單,競爭力在於成本,而經由他引進的渠道和需求,又反過來大大的刺激了潛江農民的養蝦積極性。
第四位是舒新亞。如果說農民劉主權相當於小龍蝦界的“瓦特”,靠工匠精神引領了工業革命的風騷,科學家舒新亞就相當於小龍蝦界的“法拉第”,以科技指引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洪流。
舒新亞,鄂省水產研究所科學家,2005年在萊克水產的資金支持下,開展了一項叫做“克氏原螯蝦人工誘導繁殖技術”的研究。簡單說,這項技術就是測試出小龍蝦產卵的最佳光照、水溫、水位、水質、投喂方案,讓小龍蝦產卵產卵再產卵,最大限度的提升產量。
2008年,鄂省建起全國最大的小龍蝦工廠化育苗基地,到今年其年產蝦苗已經達到10億尾,供應全國數十萬農民養殖,佔領了全球餐桌60%的小龍蝦份額。
可以說,後世我們有這麽多人能吃上物美價廉的小龍蝦,舒新亞功不可沒。
另外還有發明油燜大蝦的李代軍和根據地域不同,對各地口味做出改良的陳麗蓉。
以上就是小龍蝦工業革命裡六大關鍵人物。
他們將鷹醬野外捕撈時代的美食,推向了國人的餐桌,在口味、技術、產業鏈上做出了關鍵性的創新,也由此收獲了小龍蝦創業的最早一桶金。
不過現在小龍蝦還沒有得到推廣,水溝,河流,稻田裡的它們現在只是作為寵物飼料,得不到大家的重視。
“王總,這小龍蝦那是真沒人吃,水溝稻田裡很多,還經常禍害稻田,大家都很煩的,清理也不好清理,更不用說什麽蒜蓉小龍蝦了,難道你有什麽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