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言。
贏政神色微異。
搖頭道:
“始皇並不喜他人評價。”
“若真要評價,大抵與常人無異。”
“始皇也有七情六欲,也曉人世悲歡,只不過他為王、為皇帝,所以做了王上和皇帝該做的事。”
“而這…”
“也是他與常人最大的不同!”
“你為何發此問?”
“你對秦始皇又作何評價?”
秦落衡長拜及地。
恭身道:
“小子冒犯了。”
“始皇為王階段,或許能用四句概括。”
“秦王掃**,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贏政目光微異,點了點頭。
好奇道:
“這四句倒算是中肯。”
“那為皇帝呢?”
秦落衡再拜。
沉聲道:
“秦始皇是第一位把華夏真正一統起來的人,不但實現了政治上的一統,還史無前例的推行了書同文、車同軌、度同製、行同倫等一系列定於一的制度,這些都足以彪炳史冊,名垂千古。”
“還革新了天下政體制度。”
“從一個旁觀者角度而言,秦始皇所做事及取得的成就,某種程度是超越當前的時代。”
“千古一帝或許是最好的稱謂。”
“立國以來,全國范圍內開始大興土木,且不談帝陵,各地修建行宮無數,馳道、直道、官道,短短數年內,就修建了不止上百條,還在全國范圍內決通川防、疏浚漕渠。”
“這些工程並無問題。”
“但全放在數年之內,是否顯得用民過甚?”
“天下初平,理應休養生息,這麽無節製的耗費民力,是否有些不妥,小子以往住在驪山,起初驪山內的刑徒不過十幾萬人,眼下卻已高達數十萬。”
“這未免過於駭人驚聞了。”
“小子非是認為不妥,秦始皇為天下之主,理應享有超高規格,同時各地大事不斷,放眼天下,征召的數量卻太過驚人了。”
“小子覺得或有隱憂。”
秦落衡點到為止。
他剛才說的順嘴,差點把修長城、修阿房的事說出來。
好在最後忍住了。
他並不覺得朝廷所為有錯。
只是過猶不及。
現在朝廷征發黔首已有些過度,等日後開始修長城、修阿房,以及帝陵大肆擴招,這疊加下來的徭役實在太重了。
他想提前勸諫一下。
贏政冷冷的看了秦落衡一眼。
漠然道:
“你覺得秦始皇勞民傷財、奢靡無度,你也覺得大秦徭役過重、用民過甚。”
“但你可知為何?”
“小子不知。”秦落衡俯首。
贏政起身,望著天空的皎潔月色。
冷聲道:
“因為你不懂法!”
“商鞅曾說過:‘技藝之士資在於手;商賈之士資在於身,故天下一宅,而圜身資。民資重於身,而偏托勢於外,挾重資,歸偏家,堯舜之所難也,故湯武禁之,則功立而名成。’”
“民弱國強,民強國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
“只有讓天下之民窮下來、弱下來,他們才會尊重權力,也才會敬畏朝廷。”
“你雖在學室上過幾天課,但你對法是知之甚少。”
“大秦立國,就創立了博士學宮,裡面大多為儒生,始皇也向來尊儒,但卻幾乎從不用儒?”
“真的是因儒家無能?”
“非也!”
“因為儒法相悖。”
“你對法家知之甚少,對法家之人更是一無所知,你以為儒法能兼容到如臂指使?”
“儒跟法兩者很大程度是對立的。”
“你可知為何?”
秦落衡搖頭。
贏政負手而立。
漠然道:
“因為法出於儒。”
“法家的李悝、吳起、商鞅都出自儒家。”
“他們都曾進入過儒家人物子夏創建的西河學派,顯然儒家教授的經世治國的理論,並不能讓他們滿意,故而他們開始另尋他法,以駁斥儒家的空洞之言,因而才有了法家。”
“儒家之爭長達數百年。”
“雖然法家脫胎於儒家,但兩者的政治主張是南轅北轍。”
“儒家基於人性本善,法家基於人性本惡。”
“儒家試圖通過仁禮來規范天下,法家主張用嚴刑峻法和權術手腕來硬性控制子民,以達到控制天下的效果。”
“儒家講‘倉廩(in)實而知禮義’。”
“法家則認為知禮義是沒用的,甚至是可怕的。”
“商鞅在《賞刑》中說道:‘博聞、辨慧、禮樂、修行,不可以富貴’,即主張要把知識面廣的、聰明的、有禮樂修養的都消滅掉,因為這些人不好管理。’”
“儒家講:‘有恆產而有恆心’。”
“法家講:‘民弱國強’。”
“儒家講要選拔賢能、用有道德的人來治理天下。”
“法家講:‘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功者重祿,能者大官’、國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強。’”
“有了上述比較,你或許覺得儒家更好。”
“扶蘇也是這麽想的。”
“但法家能佔據天下主流上百年,豈能沒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法家賞功罰惰、賞罰分明,法家能給大秦子民平等的晉升空間,法家的一切都基於信用,所以大秦才能做到舉國上下,步調一致,紀律嚴明,令行禁止。”
“大秦因變法而強。”
“法制早已深入人心,儒家的確有優點,但對於大秦而言,法家顯然更合適。”
“大秦選了法。”
“就只能堅定的執行法制!”
秦落衡抬起頭。
驚疑道:
“儒法的確有相悖之處,但兩者也有互補之處,大秦為何不能取長補短,實行外儒內法?即取儒之仁義,取法之罰惡。”
贏政冷笑一聲。
漠然道:
“外儒內法?”
“大秦是建立在法制的基礎上,想實行‘外儒,則必然或者名義上要推倒法’,法之不存,那大秦花數百年才建立起來的法制,豈不是要陷入自潰?”
“這是亡國之舉!”
“取儒之仁義,取法之罰惡。”
“始皇曾經也這麽考慮過,所以才有了博士學宮的存在,但事實證明始皇的舉動是錯誤的。”
“兩者很難並存。”
“儒法之爭,持續上百年,非朝夕能消融。”
“你對此並沒有太深理解。”
“若是啟用儒臣,朝堂之上,必定儒法互鬥,黨同伐異之下,朝堂豈不亂成一團,這對大秦而言,沒有任何好處。”
“兩者早是水火不容。”
“或許你認為始皇能平衡,但平衡的了一時,平衡不了一世,兩者注定有強有弱,強者會不斷蠶食弱者,直到重新變為獨尊一家。”
“既然如此。”
“何必去自找煩惱?”
“另外。”
“你想的過於理所當然。”
“人性本惡,你想達成取儒之仁義,取法之罰惡’,但現實往往會事與願違,最終可能達成是‘取儒之忠孝虛偽,取法之殘暴弱民’。”
“這樣一個積貧積弱的國體,豈不是要任人宰割?”
“你確有一些想法,但你可曾想過,大爭之世數百年,諸國不是沒有仁義道德之邦,諸子也不是沒有仁義道德之人,只是為何最後勝出的是秦,是法。”
“因何?”
“因大秦舉國上下,步調一致,令行禁止。”
“法家的特點是說話算數,所以才有商鞅的徙木立信,也才有軍功爵位為賞,嚴刑峻法為罰,民之見戰也,如餓狼之見肉,只要殺敵多,在大秦便可以平步青雲,獲得榮華富貴。”
“大秦選擇了法。”
“自然要接受法的一切。”
“而始皇.可以平衡這一切。”
秦落衡面色青一塊紅一塊。
他知道自己冒失了。
秦朝以法立國,根本就不可能推行外儒內法’,這相當於是在否定自己的過往,對大秦而言,這是在自取滅亡。
重用儒家。
滿朝的法家大臣就不同意。
而且儒法生來就對立,到時朝堂黨爭不止,一片烏煙瘴氣,這非但對大秦無益,反倒會害了大秦。
他的想法過於天真了。
只是始皇真能平衡這一切嗎?
他不相信。
因為歷史上秦始皇就沒做到。
秦始皇末年,可是在好大喜功、用民過甚上狂飆不止。
不然秦朝也不會二世而亡。
看著皺眉深思的秦落衡, 贏政微微額首。
沉聲道:
“你可知我為何跟你講這麽多?”
“因為你問的這些,多年前,扶蘇也問過。”
“這麽多年過去,扶蘇始終沒變,依舊相信取儒之仁義,取法之罰惡’這不切實際的話。”
“我不希望你成為第二個扶蘇!”
“好好想想吧。”
“不要再讓我失望了!”
贏政看了秦落衡一眼,神色悵然的搖搖頭,轉身離開。
秦落衡躬身相送。
等贏政走遠,秦落衡苦笑道:“長吏還真是看得起我,拿我跟長公子做比較,扶蘇是公子,而我只是一個史子。”
“我何德何能啊?”
“不過。”
“長吏說的很對。”
“大秦是不適合推行儒家的。”
“但我學的是道家!”
“黃老之學。”
秦落衡眼中露出一抹笑意。
自得道:
“儒家是沒機會了。”
“但道家的無為而治,卻是大有可為。”
“用黃老之學調節法家的嚴刑峻法,倒不失為一個正確的選擇,相對而言,道家學說更加中和,也更加中庸。”“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