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見韓信如此說,知道其胸中已有韜略,示意他說個詳細。
韓信已經沒有了剛才的緊張,大著膽子分析道:
“在大王周圍的諸侯軍中,匈奴騎兵訓練有素,是個強悍的對手,但匈奴人是為了中原的財貨而來,不會主動找我們拚命。”
“趙國的張耳和陳余,皆不是能戰之輩,手握十幾萬大軍,坐失聯合諸侯軍合力對抗我軍的良機。”
“燕將臧荼,不過一武夫,空有一身力氣,難能有所作為。”
“齊軍早已不複當年齊技士之勇,主將田橫靠義氣帶兵,缺乏統軍智慧。”
“至於魏豹,也就是來湊個數而已,實在不值得一提。”
“只要大王將對面的項羽擊潰,回過頭來收拾這些諸侯軍,必勢如破竹。”
秦王見韓信的分析條條是道,頷首認同。但見其沒有談及如何對付項羽,知道韓信心裡有所顧慮,問道:
“以足下之見,項羽當如何破之?”
韓信猶豫了片刻,拜問道:“在下鬥膽請問大王,對於項羽,將來如何處置呢?”
秦王見韓信如此動問,遂用讀心術,將韓信仔細打量了一番,見其忠誠度達到八成,知其礙於曾經與項羽的主從關系,心有忌憚,說道:
“寡人愛其才,若能收服,當為大秦添一虎將。”
韓信臉上頓時現出釋然的神情,再拜道:
“大王真天下明主也,仁愛之心,亙古未見。”
秦王見韓信的忠誠度陡然升到九成,知道其已無顧慮,寬慰道:
“足下忠於前主之心,寡人豈能不體諒。”
“但‘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此一時彼一時也。”
“俗話說‘君子大行不避小讓’。現在足下所謀劃,是為了實現天下統一的大計,為數百萬黎民黔首盡快結束諸侯塗炭,也為早日使項羽與足下同朝稱臣,這些是大義,也是正道。”
“至於足下所擔心的主從關系,不應在汝考慮的范疇,否則,足下又怎樣面對寡人的信任呢?”
秦王的這一番話,算是點中了此事的要害。
就像秦王所說,韓信既然已經投到秦王帳下,當然就要為其設謀,否則就是對秦王的不忠了。
何況,如果能使項羽歸附秦王,幫助華夏開疆拓土,對項羽來說,何嘗不是一個好的歸宿呢?
道理已至此,韓信徹底拋開了顧慮,坦然說道:
“大王明鑒,既如此,在下就鬥膽直言了。”
大帳上下,君臣凝神細聽。
韓信道:“在下曾經侍奉過項羽,深知項羽的為人,崇尚武力決定一切,既是個戰神般的存在,又缺乏政治智慧和戰略眼光。”
“項羽一聲怒喝,周圍的人會嚇得膽戰腿軟,可是他性格暴躁,不施仁義,這隻算匹夫之勇。”
“項羽知兵愛卒,語言溫和,士卒有疾病,同情落淚,把自己的飲食分給他們。”
“因為他太能打了,所以不能放手任用賢將,等到部下有功應當封賞時,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給別人,這是婦人之仁。”
“項羽此次公然違背楚懷王的命令,擅自斬殺了卿子冠軍宋義,自領其軍,開了一個很壞的先例,軍中士卒多有非議。”
“此外,項羽曾經兩次屠城坑殺平民,軍隊經過的地方,經常縱兵擄掠,對攻下的城池無不蹂躪殘害,
人們對他是又怕又恨,這樣的殘暴使他很不得民心。” “現在,大王倡導仁政,體恤民情,興義兵討伐諸侯,項羽賴以造反的理由已經不複存在,所以大王在道義上,已經佔據了製高點。”
在分析完雙方的強弱關系後,韓信接著說道:
“從項羽軍隊的戰力上看,楚軍最強悍的在於騎兵,能打之將為龍且、鍾離昧、陳武、周殷之屬。”
“隨著大王收服了英布軍,項羽僅剩五萬余眾,其中騎兵還有兩萬。”
“若是楚軍能與諸侯各軍聯合起來,同時向我進攻,或許還有一線勝機。”
“但現在諸侯軍各自觀望,打自己的小算盤,給了大王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的機會。”
“現在,大王的新軍,兵峰正盛,可趁勝利之勢,加緊進攻項羽,使其不得喘息。”
“項羽軍破,其他諸侯軍更不堪一擊,燕趙問題,可在巨鹿一戰解決。”
秦王心下慰然,問:“足下既然知道楚軍的強弱,如何才能活捉項羽?”
韓信再拜道:“大王想收服項羽,在下獻上‘十面埋伏’計,或可以生擒之。”
秦王又問:“何謂十面埋伏?”
韓信回頭看了一眼尉繚,見尉繚正以讚許的目光看著他,回過頭來繼續奏道:
“‘十面埋伏’是一古代戰法,曾經有幸與師尊討論過,後來在下又查閱了一些典籍,總結歸納而成。”
“所謂的十面,分敵營的正面和背後兩面。每面各五支軍隊,組成一個大口袋,將敵軍裝在其中。”
“敵營的正面,大王明日可派鐵甲軍一部前去挑戰。待楚軍出戰時,我軍吸住敵軍,且戰且退,既限制住楚軍騎兵的衝陣,又不使敵脫離。”
“在此之前,我軍可在半路上預先準備四支隊伍,其中靠近敵營埋伏兩支輕騎,在五裡外埋伏下兩支步軍。”
“待楚軍離開大營,拉開楚軍的縱深後,到達五裡處,兩支步軍左右出擊,攻擊楚軍的兩翼。”
“楚軍兩翼遭到攻擊後,勢必後退,正面的鐵甲軍配合兩翼步軍,隨後掩殺。”
“與此同時,兩支輕騎在楚軍離開大營後,撇開楚軍不顧,直搗楚軍大營。”
“這樣一來,因擔心我騎兵借勢衝營,楚軍必不敢回營,只能越過大營向後撤退,兩支步軍緊追楚軍。”
“此時,我正面的鐵甲軍,趕過來協助騎兵攻營,營內楚軍必支撐不住,若棄營逃跑,三支軍繼續加入到追殲楚軍行列。”
“再說楚軍營後,我軍將四支軍分為兩部,每隔五裡,布下兩軍,左右夾擊楚軍。”
“前有攔擊,後有追兵,縱使楚軍再能戰,經此九陣,想必也所剩無幾了。”
“最後一支軍,我們把它擺在最後,不管剩下多少楚軍,盡數裝進口袋底,與後面的追擊隊伍一起收網。這就是所謂的‘十面埋伏’。”
秦王聽罷,禁不住叫好道:“好一個十面埋伏,如此,項羽必為我所擒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