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秦王動問,韓信上前奏道:
“啟稟大王,奉大王之命,東部戰區與製作少府的船舶製造署密切合作,日夜施工,現已建造完成大型戰艦百二十艘,中型戰艦二百艘。”
“水師在王元將軍的帶領下,三萬樓船士日夜訓練,已經做好了渡海作戰的準備。”
“同時,水師在郎中令大人的指導下,成立了一個情報機構,專門搜集遼東及朝鮮半島的山川地理、城池、海岸和軍事布置情況,已經為我軍的下一步渡海作戰,做好了詳盡準確的情報工作。”
“現在,東部戰區準備工作一切就緒,只等大王一聲令下。”
秦王嬴高頷首道:“看來,對於東北方向,大家的意見頗為一致,戰區部隊厲兵秣馬,水師也已打造訓練已畢,全面具備了東出的條件。如此,寡人特批準對東北方向用兵。”
帳下諸將,互相交換了一下振奮的眼神。
也無怪乎眾人振奮,大家都經歷了二世胡亥的胡作非為。曾經雄霸天下的大秦雄獅,被胡亥和趙高的一頓騷操作,被折磨成堪堪一隻病貓。
更不堪的是大澤鄉風起雲湧,攪動得六國紛亂時,按下葫蘆起來瓢,四處滅火不及的窘境。
那時的大秦銳士們,被陳勝吳廣的農民軍按在地上摩擦。疆域守不住,城池攻不下,就連不可一世的長城軍,也不得不龜縮在北地的幾個小城裡,面對匈奴的南掠,不敢動彈。
轉眼的四年多來,經過秦王的勵精圖治,秦國上下的奮發努力,現在的大秦,早已今非昔比。
對於大秦銳士們來說,凡敢犯我強秦者,雖遠必誅。如今,只要秦王下決心,想征服哪裡就會征服哪裡。
這種想打誰就打誰,而且一打就贏的感覺,實在是太爽了。
如此的感覺,怎能令在座的大臣們振奮。
尤其對於自古以來邊防的老大難匈奴,在秦王的親自督戰下,竟使其心甘情願的俯首稱臣,這種成就感,怎能不令眾將振奮。
秦王嬴高任這種情緒,在大帳內蔓延了一會兒,才問韓信道:
“如果對東北方向用兵,東胡和肅慎,倒不足為道,以將軍的兵鋒,那些部落之兵,難以抵擋。”
“寡人最關心的是衛滿和朝鮮,他們都是中原之人,帳下不乏謀略之士。”
“這兩股勢力相勾結,確實需要提高警惕。對此,將軍準備采取何對策呢?”
韓信稟道:“大王所慮,臣也深以為然。”
“東胡和肅慎,都是部落軍隊,多以奴隸為主,雖然同是遊牧民族,但戰鬥力明顯不及匈奴人。”
“更何況,這些部落之間,多為聯盟製,經常因利益或一些固有恩怨,相互之間屢有衝突。”
“對此,臣準備采取武力威脅加談判的方式,利用他們之間的縫隙,恩威並用,瓦解他們的聯盟,逐漸收服。”
秦王頷首。
韓信接著說道:“而對於朝鮮和衛滿的聯合,臣準備先用武力,把他們徹底打服。”
“一旦在軍事方面,給朝鮮以巨大壓力,朝鮮王萁準必然憚於我朝之威,而寧願犧牲衛滿換取和平。”
“到那時,他們之間的聯盟,自然經不起考驗。我們再采取勸降及瓦解之策,敦促他們投降。”
秦王又問道:“如果朝鮮不肯遂降,愛卿擬采取何策呢?”
韓信早有準備,說道:“一旦朝鮮不肯屈服,臣將采取完全軍事手段,徹底解決之。”
“具體戰法是,陸上進攻與海上登陸相結合。”
“陸路上,以鍾離昧的騎兵為主,鐵甲軍配合,從遼東越過邊境,
深入朝鮮腹地,吸引敵人的注意力。”“然後,用王元的水師作為奇兵,在朝鮮西海岸搶灘登陸,直搗王城。”
“如此雙管齊下,衛滿和朝鮮必將無法抵擋。”
太尉王賁,禦史大夫尉僚,秘書長李左車聽罷,無不交口稱讚。
秦王嬴高肯定道:“愛卿用兵一向神出鬼沒,朝鮮和衛滿當不在話下。如此,東北方向寡人無憂矣!”
當即,軍事聯席會議批準了北部戰區和東部戰區的作戰計劃。
兩位元帥立即開始投入到戰前準備。
秦王嬴高在下達了對王離和韓信的諭旨後,於次日離開雲中大營,帶領隨行的軍事聯席會議成員,打道回鹹陽去了。
自去年三月赴楚地受降楚懷王,再轉向雲中督導對匈奴之戰,秦王嬴高已經離開秦都鹹陽有十個月有余了。
現在,北面匈奴臣服, 雖然東北和西北方向的戰事即將展開,但以王離和韓信的能力,以及兩大戰區的軍隊,經過歷次戰役的洗禮,秦王對他們未來可能取得的戰果,還是比較放心,並有所期待的。
既然可以放心,當然就不需要秦王再坐鎮前線,何況,都中鹹陽還有很多事情需要秦王面決,更有西南的劉邦軍和東南的項羽軍,也正在攻城拔寨,許多軍情急報,每次都送往雲中,也頗費周折。
當然了,牽動秦王心旌的,還有他心心念念的王妃飛燕和他的小王子。
雖然秦王身邊,不乏飛燕為其選配的妃子相伴,但在秦王嬴高心裡,最掛念的自然還是飛燕母子。
秦王的輿駕,沿著直道從九原南下,行多歇少,五日後,抵達鹹陽。
丞相子嬰早已接到郎中令蓋聶的信報,率文武百官,齊至鹹陽郊外,拜服道旁,迎接凱旋的秦王。
秦王嬴高下了輿駕,向迎接的大臣們還禮,又上前攙起子嬰丞相,示意眾人平身。
履行完這些禮節,秦王嬴高的輿駕回到鹹陽宮。
當日,秦王沒有上朝,而是讓隨行的大臣們各自回家團聚。
秦王嬴高在宮中,享受了一日天倫之樂後,次日一早,如期早朝。
章台宮大殿上,久違的大臣們,文武兩班依次排列。
三拜九叩已畢,殿頭官高聲喝道:
“秦王升殿早朝,有事出班早奏,無事卷簾退朝。”
丞相子嬰出班奏道:“大王凱旋而歸,臣代表班部大臣們恭喜大王,賀喜大王。”
(https://)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