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笑面虎張昊
大明有兩京,北方的京師,南方的南京。
這裡的南京是一個省,基本是現代的安徽和江蘇的版圖,面積不小。
南京應天府,大明一開始的都城就是這裡,後來朱棣遷都到了京城。
應天府有皇城, 也有六部等一套班子,但卻是朝廷官員養老的地方。
江南富庶,以南京為最。
如今秦嶺淮河以北大范圍乾旱,但以南的地方還沒有什麽大的災害發生。
秦嶺淮河以南的糧食以水稻為主了,其次是小麥。
所謂天高皇帝遠,南方的官員偏安一隅, 更是根深蒂固。影響這裡最大的不是朝廷,而是文人們傳播的思想,在江南私立的書院不少, 是大多數黨派的發源地。
南京,屬於沿海地區,這裡的經濟是最發達的,有不少輕工業工坊,比如:紡織,茶葉,陶瓷等等。
這裡是海外貿易最多的地方,絲綢,茶葉,瓷器等等大量從這裡出口。
在應天府還能看到一些外國人。
張昊來到南京地界已經十幾日,提出查看了解情況。
盡管朝廷不斷要求推廣玉米,土豆,紅薯種植, 但實際情況並不好。
“拜見總督大人!”
來到應天府,張昊亮相,順天府府尹帶著眾多官員在城門外迎接張昊到來, 並大擺宴席,接風洗塵。
張昊沒有拒絕, 臉上都是笑容,客客氣氣的,讓一些官員都覺得張昊並不像殺人不眨眼的魔頭啊,很好相處。
酒桌上,張昊面帶笑容說道:“江南不愧是魚米之鄉,人傑地靈,豐衣足食啊。”
有官員謙虛道:“全是聖上洪福齊天,保佑各方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
這話張昊聽著想吐,心道:你們是活在江南,這裡就是你們的國度吧,外面的世界都與你們無關,看不到後金南下?看不到北方大災,看不到屍橫遍野?
張昊看向剛才說話的官員,問道:“百姓安居樂業?閣下真是幽默,還是故意諷刺聖上!不知道聖上為了北邊的後金,有了北方的天災,正在殫精竭慮嗎?”
說著張昊“啪”的一聲, 手和筷子排在桌子上, 笑意全無, 臉色冰冷:“好一個百姓安居樂業,本官現在就讓去感受一下!來人!”
門外進來來個張昊的親衛。
眾官員靜若寒蟬。
張昊喝道:“來人!請這個本官沒記下名字的大人回家收拾,馬上啟程去山西感受下是不是百姓安居樂業,給他幾畝地種,現在有的家產充公!”
那官員立刻癱軟在地,都不敢反抗,生怕張昊下一刻就會斬了他。
府尹魏紅朝猶豫了半天,說道:“總督大人,這溫大人是寧王的人,他只是無心說錯了幾句話而已,請看在寧王的面子上繞過他這一會。”
寧王?
寧國府的寧王?
張昊板著臉,看向癱坐在地的溫大人,問道:“溫大人是吧,既然府尹為你請求,那本官給你一個選擇,是去陝西還是留下來讓本官好好了解一下你的過往呢?”
在場的十多個官員愕然,心說:這張昊真是狠人!
這個溫大人貪贓枉法,讓你多了解下,還有活路嗎?
癱坐在地上的溫大人瑟瑟發抖:“我,我願意去陝西,這就去,所有家產用來賑濟災民……”
求生欲望很強嘛!
也怪張昊的名聲在官場太響!
殺人魔啊,擁有先斬後奏之權,皇帝袒護,能拿他如何!
張昊露出笑容:“不錯。溫大人良心未泯,還可以搶救一下,希望你去了陝西好好種田,重新做人!”
“謝總督大人!”看,問大人還感激。
眾官員此刻臉色煞白,真怕下一個就輪到自己啊。
心裡卻不斷罵著張昊:真不是東西!早晚遭到報應!
張昊站起身,說道:“接風宴不錯,本官見識到了魚米之鄉的一面!你們繼續,本官還有事。”
繼續你妹啊!
誰還吃得下!
都想著趕緊回去看看還有沒有什麽罪證沒有消除的。
自從知道張昊成了南京,浙江,福建三省總督後,他們就開始清楚自己的罪證,秘密專業家產。
他們了解張昊的一些做事風格,雖然殺了許多官員,但都是有證據的。
想著只要沒有證據,張昊也拿他們沒辦法,至少不會殺人。
不過,他們也知道東廠,錦衣衛在幫張昊查找證據,要消除證據,瞞住他們可不容易。
鬼知道東廠和錦衣衛之前有沒有拿到他們的一些罪證。
他們隻好一邊消除罪證,一邊盡量收買一些東廠和錦衣衛的人。
當天夜裡,負責南京東廠和錦衣衛的人來拜見張昊,將提前準備資料交給張昊。
資料不少,但資料中的罪證大多都不重,大錯沒什麽,小錯頗多。
張昊皺眉,覺得有問題,有大問題,江南油水那麽多,這些官怎麽可能只是小貪!
“這裡東廠和錦衣衛被收買了?”
“還是說這裡官員太會隱藏,東廠和錦衣衛都沒有辦法?”
或許兩種都有,但張昊覺得第一種情況比重更大。
“看來這裡的東廠和錦衣衛不可信了,得想其他辦法。”
張昊聯系朱由檢,說了下情況,朱由檢同意張昊的看法,說讓王承恩去幫張昊。
王承恩是曹化淳之下第二大權勢的太監,直接管著錦衣衛。再有朱由檢的密旨,就能讓王承恩管轄地方的錦衣衛和東廠力量了。
在王承恩來應天府之前還有一些時間, 張昊沒有閑著。
南京,浙江,福建的大員們陸陸續續來拜見張昊。
張昊正好召集他們在一起下達命令:
“第一,地主和佃戶必須簽訂契約,地主不得在此之前收回佃戶租地,此外在最近三個月內收回的租地必須返還給佃戶並簽訂契約!”
有些地主知道張昊要來,提前收回租地,張昊不會讓他們得逞。
“第二,最大限度的推廣玉米,土豆,紅薯種植,將適合種植的土地都用來種植,以應對全國性的災害,等災害過去了,就不再強製種植!我們必須先保障全國百姓不會被餓死!
不願意遵循朝廷政策的,就收了他的田地。”
“第三,大力修建水庫,水渠等水利,抗旱防洪!”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