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推薦:正月,成都,大漢新宮。
天朦朧微亮,寒風凌冽,眾臣站在殿外,手持笏板,交頭接耳,談笑風生,眾人簇擁著蔣琬,向他道喜。
“咚!”
眾人聞聲,迅速整齊隊形,蔣琬微正衣冠,儀態軒昂,大步入殿。
蔣琬看著冕旒後的劉禪,跪地呼道:“臣等拜見陛下,祝陛下萬年,樂哉未央!”
“免禮!”
一番寒暄之後,身為內府一把手的蔣琬,驅步出列,說道:“啟稟陛下,今歲各郡上計掾已全至成都,內府近日正準備核查去歲各郡人戶、賦稅、錢糧等事宜。”
上計起源戰國時期,每年處,地方太守都需要把自己管轄地區的戶口、墾田、賦稅等預算數字寫在木劵上,上報國君,並把木劵剖分為二,國君執右劵,臣下執左劵。
年終之時,官吏必須到中央那裡去報核今歲情況。中央根據右劵考核,根據考核結果,予以升、降、賞、罰。
劉禪身著冕服,微微頷首,說道:“善,蔣長史務必核查清楚,防止各郡上計時舞弊。若有舞弊者一律按《上計律》處置。”
兩漢上計常弄虛作假,武帝時上谷太守郝賢因上計欺謾不實免官;漢宣帝劉詢曾指出當時地方所上的計簿虛假不實。上計掾一般為郡中的要職,派遣至中央更是郡內大才或心腹,畢竟他們上奏的對象是中央的公卿大臣,關乎郡守的未來的仕途。
同時如果上計掾表現出色,很容易留在中央擔任郎中,即候補官吏,一步登天。
“諾!”
頓了頓,劉禪又看向李嚴,說道:“上計之事,大司農還要多多上心,協助蔣長史。”
大司農掌錢谷之事,漢時有參與上計的權利,即便大司農權利被限制,但審核上計的責任還是有的。
“諾!”
說完,劉禪跪坐榻上,環視階下眾人,不見故人身影,歎息說道:“去歲朕正朝之際,仍記著與張卿談笑娛樂,今其病故,朕實屬為之悲矣!”
眾人皆垂首默然不語,自劉禪登基以來八、九年間,楊洪、費詩、劉琰、趙雲、張裔不是朝中高官,就是地方上的大員都病故了,對大漢損失不可謂不大。
劉禪惋惜半響,沉聲說道:“張卿子嗣品性如何,能否任大事乎?”
尚書仆射李福驅步而出,弓腰說道:“張君嗣有二子,長子張毣舉孝廉,現任犍為郡功曹,其間多有功績,何犍為(何袛)亦有向朝廷舉薦,次子尚幼,於武擔學宮習讀。”
沉吟半響,劉禪透過冕旒,吩咐說道:“追封張裔為節陽鄉侯,其子張毣繼爵,命張毣任雲南郡太守,守孝三月後,起程任職,剩余孝期讓其在任內守之。並囑其勿負其父張君嗣之名,任內勉之,多行善政。”
“諾!”
漢時守孝三年並無定製,通常守孝二十五個月就當三年,皇帝的話則更短,老劉去世,劉禪就守孝了二十七天,以日易月即一天當作一個月。
至於劉禪讓張毣於守孝三月剩下的在任內守,可以看作一種愛護。畢竟張毣若真守孝三年,到時候大漢那裡還有張毣的位置,而且大漢目前也缺人,平定下來的涼州還有一大堆空缺等著補。
張毣其人,劉禪也有了解過,雖比不上其父張裔國之大才,但為人天賦也是不錯,歷練些許時日,擔任一州之才還是沒問題。
劉禪微微抬手,目光落到蔣琬身上,問道:“王鎮北平定涼州後,不知蔣長史對涼州各級官吏可有人選?”
蔣琬遲疑半響,手持笏板,說道:“啟稟陛下,涼州戰事將歇不久,
西有汶山羌亂,內值上計。故涼州各級官吏人選,臣還在與各公卿商議,望陛下恕罪。”臨近年關朝中大事甚多,挑選各級官吏,需要核定官吏一年的表現,然後根據情況挑選各級官吏去涼州任職,同時也要考慮誰可以繼任他們的職缺。加上涼州平定的消息傳到成都不過月余,加上北伐大軍歸來,要論功行賞。不僅是蔣琬忙不歸來,整個大漢上下也忙著團團轉,故劉禪也能理解。
“盡快商議名單,以免耽擱今歲涼州春耕政事。”
“諾,臣盡快與諸公卿、上丞相商議涼州各級官吏人選。”蔣琬說道。
劉禪微微頷首,囑咐說道:“朕與上丞相以為,此次名單可不拘為官資歷,需多思為官之人能否知曉涼州。”
蔣琬目光閃爍, 聽出了陛下的言外之意。為官不拘束資歷,不就是官職達到,不是大漢老人,不就是剛剛歸附的隴右官吏,而要知曉涼州,除了本地士人,最熟悉的莫過與涼州比鄰的隴右。故劉禪是在暗示治理涼州的官吏可以多從隴右士人方面考慮。
“諾!”蔣琬心中有數,應下說道。
近些年來,大漢失去荊州之後,荊州士人的空缺根本補不上來,因此大漢現在基本是依靠荊州士人擔任各地高官。把中下層的位置慢慢放出去,比如襄陽士人馬良擔任秦州刺史,蜀人楊戲、巴人句扶擔任地方郡守;涼州也是如此,南陽人士呂乂擔任涼州刺史,手下郡縣官吏雖未填充,但也基本確定將會是隴右或巴蜀士人任職。
也因此分完隴右這塊蛋糕之後,巴蜀、荊州士人對北伐都有讚同之意,這次北伐涼州,能無後顧之憂,和內部的團結不無關系。
“上丞相目前已經抵達何處,還有多久能回師。”劉禪問道。
“啟稟陛下,據上丞相所說,目前已經抵達綿竹縣,再過幾日便可回都。”董允出列答道。
“善,屆時陳衛尉(陳震)率諸卿出宮門迎接上丞相回師。朕於爵堂宴請上丞相、北伐將帥及諸卿。”
“諾!”
說著,劉禪齊聲,上揚嘴角說道:“正月諸事繁瑣,或上計、或兵戈、或政事,故待諸事結束之後,朝廷諸官吏休沐三天,以除案牘之勞。”
此言一出,朝廷眾人紛紛起身,拱手行禮,齊聲呼道:“多謝陛下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