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三國:漢中祖》第134章設障
最新網址: 漢水上樓船似山,風帆如雲,更有數不清的蒙衝、先登、斥候夾雜其間,遠遠望去令人心生畏懼,這是孫氏兩代人花費數十年傾力打造的底牌。

 若是說北方政權以車騎為長,擁有縱橫天下的精銳騎卒,那麽立足於東南方的南方政權則是揚長避短,在江漢作戰時,往往湖泊遍布,水系縱橫,若以車騎為乘,如何能比舟船進行快速的轉運兵力。

 更何況強大的舟師也是絕佳的後勤運輸工具,歷史上孫吳北伐未曾缺過糧草,便是得益於此。而且搭配上港口作為節點停泊,孫吳的兵力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調動,能在夷陵之戰後,又迅速地抽身抵禦魏軍南下,便是水師之利的體現。

 樓船之上,孫權披著大氅,眺望兩畔丘陵的山勢,以及遠處獵獵作響的旌旗,許久之後歎了口氣。

 此時的孫權暮氣沉沉,遠不複幾年的意氣蓬勃,短短數日裡,從起初的野心勃勃、躊躇滿志,欲進取襄樊,成真正的天下三分之勢。到如今卻不得不接受失敗,如倉皇逃竄的敗犬,如此落差,讓孫權不知怎麽接受。

 折損兵馬二萬余人,加上安豐之戰四萬余眾,合計六萬余人,這是東吳幾乎三分之一的兵力。大吳的脊梁骨被徹底打斷了,沒有十幾年的休養生息,徹底是沒希望了。

 如今的他有多麽悲痛,就有多理解赤壁曹操,夷陵劉備的心理滋味。自己數十年在亂世中建立起這樣的江東基業,可非易事。

 在他繼任以來,數十年來,見過了多少勢力的興衰,又熬死了多少君主。如劉備、曹操、袁紹、劉表、劉璋、張魯這些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群雄之中,壯志未酬者,比比皆是。

 他知道自己的進取能力不如兄長孫策,是故他所做之事,當慎之又慎,在定下決心之前,謀劃仔細,實施之時若是情況不妙,馬上抽身撤走,免受損失。

 但戰爭總有勝負,誰也不可能不敗,戰敗者當以恆心持之,效仿曹操、劉備二人為上……

 「陛下,勝敗乃兵家常事。當以保重為上,不可過分憂思。」左將軍朱據說道。

 孫權本欲傾訴一句,當見朱據身後還跟著東吳諸將,調整情感,佯作豪爽大笑,說道:「楚吳二土仍為朕所踞之,有何憂之。正如子范所言,勝敗乃兵家常事,不過數載,又可北上中原爭霸,我等當不可如項羽般傾頹啊!」

 話是這麽說,

但孫權已經沒了心氣,以他蒼白的鬢角,以他衰竭的精力,恐怕是再也難以領軍北上了,更無法效仿曹操、劉備此二人堅韌不拔的品行。

 「陛下英明~」眾人應和道。

 孫權苦澀地笑了笑幾下,念起前方魏延之事,問道:「諸葛恪何在?」

 諸葛恪從人群中走出,拱手應道:「臣在!」

 「魏延所部情況如何?」孫權問道。

 諸葛恪沉吟少許,說道:「啟稟陛下,魏延勢大,臣難以敵也,故退兵至漢水西側,以待陛下至此。魏延挾漢為營,樹立木障、浮橋,令舟舸不通,欲斷我軍歸路,使我軍上岸步行。」

 魏延逼退田豫後,奉諸葛亮軍令南下,此消息被吳軍探得。陸遜派遣諸葛恪領本部精兵萬人,向東阻擋魏延所部。

 初出茅廬的諸葛恪自信滿滿地對上魏延後,被魏延壓著打,他引以為豪的山越精銳還差點火候,被魏延斬俘千人。加上諸葛恪兵少,實在擋不住魏延,隻得避其鋒芒。

 魏延在漢水狹窄處,派遣軍士伐林造障,堵塞漢水道路,欲攔住撤退的孫權所部。而為何要製造木障、浮橋,其實原因也很簡單,諸葛亮看上了東吳的大船。

 製造艦船沒有一兩年的時間,根本做不到。若是能憑空繳獲一批孫權的船隻,可以說是大功一件。

 畢竟蜀漢不似曹魏,蜀漢與東吳共享長江,在巴地有大量的百姓靠長江生活。如生活在江州沿岸的巴人們,江州(重慶)周圍有嘉陵江、涪江、渠江、綦江等江水,它們與益州各城相連。

 加上巴地以鹽池立業,生長在江邊的巴人借水路把鹽賣到荊南、蜀中、漢中等地,因此高差懸殊,縱橫密布的河流鍛煉了他們極強的水性,也磨煉出高超的造船和駕船技術。

 如甘寧年少之時,糾結少年人為賊,憑借錦帆劫掠,其劫掠之物也大概是蜀錦與鹽巴此二貴重物品。入黃祖帳下,後投孫權麾下,皆有重用,可見甘寧水性之出色。當然他的騎戰能力,亦是不弱。

 因此大漢如果能有船隻的話,憑借著生活在長江沿岸的百姓,可以快速地組建成一支出色的水師。

 聞言,孫權本就不悅的心情,更加煩躁,盯著諸葛恪,壓著怒火問道:「也就是說魏延已隔斷漢水,我軍必須舍船才能歸國?」

 上次安豐之戰,東吳的戰艦就被魏軍繳獲數百艘,頗是肉疼,此次若再被魏延阻擋水道,所折損的戰艦可不會比安豐之戰少。

 諸葛恪也不慌忙,冷靜說道:「啟稟陛下,魏延雖在前方漢水狹窄之處設樹立木障、浮橋,不過臣已備好方略,可破魏延所謀。」

 聽著諸葛恪這麽說,孫權緊皺的眉目這才放松下來,溫和地說道:「元遜有何計策,可破魏延木障?」

 諸葛恪腆著肚子,從旁人手上接過令旗,憑空飛舞。早已安排完畢的士卒看見信號,吹響號角聲,驚起四周棲息的鷗鷺。

 未過多久,蘆葦蕩一陣搖動,從內駛出了十幾個大竹筏,只見每個竹筏方有數十步之大,竹筏上士卒聳立,紋絲不動,被甲執杖,頗是威風。

 孫權滿是不解,問道:「此為何意?」

 諸葛恪指著漂流在江水上的木筏,自信滿滿地說道:「回陛下,魏延作浮橋、木塞橫絕江道,臣作竹筏上立草人甲士,又作火炬,前藏火油、硫磺,放在船前,順江而下。屆時兩者相撞,大火燃起,浮橋可毀,可帶木塞,我軍舟舸可順水而下。」

 歷代水戰之中,欲阻舟舸入水,精通兵法者,常設木塞、浮橋,以為障礙。如歷史上西晉王浚滅吳時,建平太守吾彥上疏國家無果之後,於是製造鐵鎖鏈,橫鎖長江斷絕水路,用以阻止西晉戰船東進,下布鐵錐,以為暗礁,欲有以船觸礁之效。

 鐵鎖、鐵錐不過是木塞、浮橋的升級版而已,其目的是相同的。只不過因時間長短,周圍物料所限制,魏延隻得采用木塞、浮橋。

 那麽其反製的手段,正是諸葛恪、王浚的方法一樣,利用火焰燒毀鐵錐或浮橋,利用竹筏帶走鐵錐、木塞。

 水戰與步戰有些許不同,水戰者本身就是利用船隻工具作戰,因此圍繞著船隻工具下手,便能有奇效出現。

 當然亦有相同之處,南郡之戰周瑜派遣甘寧襲擊夷陵,曹仁前去救援,周瑜在道路上布置障礙,回軍的路上曹軍不得已放棄數百匹戰馬,被吳軍空得。

 由此可見,善用兵法者,常能舉一反三,而不是局限於此。

 孫權這才放心下來,拍著船牆,笑道:「元遜謀劃精彩,有大將之略。今敗於蜀人之手,又有何妨?其不過識得水戰皮毛而已,其若入水攻我,必再遭夷陵之敗。且雖亡張承,但朕喜得元遜也。」

 諸葛恪在軍事上的表現,卻是讓孫權頗是歡喜。四大都督之中前三位周瑜、魯肅、呂蒙皆是淮泗之人,可到後面江淮人才凋零,隻得推出江東士族的陸遜作為都督。

 加之安豐、襄陽兵敗,江淮將領折損嚴重,江東士族保守派抬頭,若非此次陸遜主動希望佔據襄樊,要不然孫權也難以出兵。如今諸葛恪的出現,讓孫權看到

 重新平衡江淮、江東二地將領軍權的希望。

 說著,孫權指著諸葛恪,笑著問陸遜道:「伯言,元遜兵略如何?可有稱道之處?」

 陸遜看了眼自滿的諸葛恪,沉吟說道:「啟稟陛下,元遜之謀出眾,只是行事之間還需穩重一二,方可統大軍也。」

 諸葛恪聽聞,不以為然地笑了笑。在他眼裡陸遜也不過逞了夷陵之戰的威風,才有今日之局面,當時若自己在場,又豈能不如乎?

 孫權到也沒多想,而是叮囑說道:「上大將軍所言極是,元遜當謹慎、穩重為上,日後方能成為我大吳國柱。」

 孫權已經下定決心了,此次回國之後,還需控制下江東將領在軍隊中的影響力,諸葛瑾老邁又不精通兵略,當初扶他上位為大將軍也有不得已之勢。若呂蒙尚存,又何需如此。

 諸葛恪雖剛愎自用,但為人頗有才智,又通兵略,可以大用,平衡兩方局勢。當然亦是為太子培養心腹之人。

 「諾!」諸葛恪應道。

 (今天努力三更~)

 PS:知曉水戰者少之又少,恰巧某生活海邊,能結合戰役案例,寫寫皮毛。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