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能做選擇,最終等待命運的安排。
龍且的自信是有理由的,因為對此時的韓信,形勢確實有些不容樂觀,隨時有可能陷入齊國戰爭的泥潭。
從歷史上看,齊國這個國家最擅長搞絕地反擊,一是燕國名將樂毅率領五國聯軍,幾乎將齊國滅國,結果出了個田單,愣是來了個反轉乾坤,光複齊國;二是秦國統一天下之時,知道齊國是塊硬骨頭,把最難的留在了最後,結果齊國投降了,反而成為了受戰亂影響最小的諸侯國,這也為後來齊國反覆叛亂留下了物質基礎;三是項羽分封時候不講武德,把齊國啪地摔成了三塊,結果反而被田榮再次復國,折騰到了現在。因此,齊國就是這麽不好搞,誰來了都得被扒層皮。
從現實來看,一是強悍如項羽,也被齊國折騰的不輕,項羽每次北上齊國都得整二十萬大軍(實數,這個不是吹的),就這還一直拿不下齊國,兵力上韓信就處於嚴重的劣勢;二是漢軍內部的問題,韓信自己是楚國人,手下的士兵卻是秦、西魏、代、趙的降兵,再加上手下的將領也複雜,有劉邦的老夥計,有跟他混的,有半路招降的,整個一個雜牌部隊大觀園,擱現在,這些地方的後人都能為豆腐腦是鹹的還是甜的,吵得不可開交,更別說當時這幫人原本就互相看不順眼,更別說要手拉手當兄弟打仗了,能不內部火拚都算是將領統治有方了!
基於以上原因,這就決定了韓信只能集中兵力,快速解決戰鬥,否則必將夜長夢多!
可是,齊國的頭頭們分頭逃跑,楚國的援軍又來勢洶洶,該從哪裡破局呢?
在兩千多年後,有一位教員總結的特別好,他說,面對複雜問題的時候,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主要矛盾,抓關鍵問題,這就是破局的關鍵。
韓信雖然沒學過矛盾論,但是,天才在思維上總是相通的,他環顧齊國的複雜局面,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那個關鍵點——盤踞在高密(今山東省濰坊市高密市)的齊王田廣!有人會說,哪裡有項羽手下頭號猛將和楚軍精銳啊!
可是,在韓信看來,老子打得就是精銳!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漢四年十月(公元前203年10月)底,韓信考慮到眼下的形勢,決定放棄臨淄(今山東省臨淄市東北臨淄故城),主動出擊佔據先手優勢,但是,韓信也給自己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那就是投降的盧罷師,一旦韓信作戰不利,這位兄弟估計立馬就會反水,從背後對自己搞偷襲。
但命運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個人所能掌握的信息是少之又少,每個人都只能憑借有限的信息做決策,最後去迎接一個不確定的未來。
韓信不知道的是,項羽之所以同意派兵援助齊國,不是出於人道主義精神,而是實打實的算計,他想要韓信和田廣拚個你死我活,然後坐收漁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