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用來看的,不是用來供奉的。
在灌嬰出發後沒多久,田橫就收到情報,說韓信派遣五萬大軍要進攻博陽(今山東省泰安市),路線正是從泰山和魯山之間的峽谷穿行而來。
田橫收到這條情報的時候,一度以為是假情報,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還派人多次去打探消息,結果證實千真萬確,漢軍浩浩蕩蕩沿著峽谷而來,氣勢洶洶,一看就是來者不善啊!
然而,此時此刻田橫卻覺得有些不能理解,難道韓信不看歷史嗎?
於是,田橫決定親自率領主力進軍,直奔贏城(今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正對著泰山和魯山之間峽谷的出口,準備給漢軍來個大大的“驚喜”!
而田橫的自信來自於這條峽谷的歷史。
公元前684年(屬於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再度爆發戰爭,戰場就發生在泰山與魯山之間的夾道,是一個比較寬的峽谷,在山區中屬於地勢相對比較平坦,兩山之間的峽谷,一排可以擺十余輛戰車。
當時齊國軍隊長驅直入,穿越泰山與魯山之間的峽谷,一路毫無阻攔,直抵長杓(今山東省萊蕪市東北)。魯軍利用地形,一鼓作氣,重創齊軍,這就是著名的長杓之戰。
指揮魯國軍隊取勝的魯國將領,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他的名字叫做曹劌(讀guì),也語文課本中的名篇——《左傳·莊公十年》節選的《曹劌論戰》中的主人公,曹劌對於戰爭的分析很有見地,在長杓之戰後,齊軍哪怕是威震天下、六合諸侯,哪怕是吞並魯國時,都沒在長杓這個地方戰勝過魯國。
現在,長杓之戰的遺跡尚存,位於山東省萊蕪市東北的苗山鎮灰堆村,沿方下河而上,經杓山前,東至苗山鎮石灣子村,據說曾有人挖出來過青銅劍等兵器,足以佐證那段金戈鐵馬的傳奇歷史,現在有一座紀念碑記錄了這段歷史。
在田橫看來,現在的形勢,漢軍相當於當年的齊軍,齊軍相當於當年的魯軍,田橫怎會錯失這種一戰定乾坤擊敗漢軍的機會。遙想當年,齊國威震天下,國力爆棚的時候也沒能在長杓佔過便宜,您韓信算老幾?居然敢在齊國的地盤撒野?這次準備給漢軍擀麵杖捅屁股——給你開個大眼兒!
不過自信歸自信,田橫也是造反的行家裡手,混了這麽多年,自然懂得小心駛得萬年船的道理,他也沒有大意,到處派遣偵察兵,重點偵查沂山與蒙山、蒙山與尼山之間的夾道,畢竟現在自己主力部署到贏城,要是漢軍從側翼偷襲博陽,那可就是腹背受敵了!
等到漢軍到達峽谷出口,果然和田橫預判的差不多,居然真的開始布陣。田橫看著雙方陣勢成型,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長杓這片區域,地勢相對還算開闊,而且南部比北部稍高,雙方布陣衝擊,齊軍佔據地理優勢,自然有更高的勝算。
灌嬰在布陣之後,觀察著齊軍的動向,發現齊軍布陣得當,一看也是戰場老手,不能貿然行動。
灌嬰和田橫陷入了對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