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曰:“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望著戰場,緩坡上張郃逐漸面露驚恐,經過試探發現漢軍營寨內守軍不下兩萬人,弓弩銳利,自己手下萬人即使是全部折損,也無法動搖漢軍營寨。
諸葛亮在此設陣以待自己,示敵以弱,莫非其中有詐。
張郃念及於此,忽然一個激靈,勒轉馬頭,急忙喊道:“鳴金,撤軍,馬上拔寨,此乃漢軍陷阱。”
傳令官面露疑惑,但還是鳴金,揮舞軍旗,示意攻寨大軍撤軍。
隨著魏軍本部傳出鳴金號,前方攻寨魏軍士卒,如潮水般退下,一場激烈的攻防之戰,就此宣告結束。
戰場上只剩下來不及帶走的魏軍士卒屍體,空氣中彌漫著令人窒息的濃鬱的血腥味,大量的烏鴉在天空上盤旋。
望台上的漢軍眾人見狀,嘈雜聲響起;諸葛亮沉默不語,只是不由地緊握木欄。
此前諸葛亮得知張郃從番須道進軍時,便命吳班率五千人通過雞頭道,包抄張郃後路;自己率大軍固守街亭,牽扯張郃大軍,以待與吳班前後夾擊覆滅張郃大軍,只要覆滅張郃先鋒部隊,則隴右盡得,但可惜卻被張郃看穿。
諸葛亮又不禁念及昔日漢中之戰,先帝便以張郃為心腹之患,是夜分十部精兵猛攻張郃,卻攻下不下其營寨。而後陰差陽錯之下,得知黃忠臨陣斬殺夏侯淵,為此十分惋惜,所斬不是張郃。
今日觀其用兵,善用地形,臨陣多變,用兵雖不如古之韓信,但卻可比肩周亞夫。
魏國良將何其多也!張郃乃是大漢心腹之患!
楊儀面露惋惜,撫掌而歎說道:“張郃差點入彀,沒想到居然反應如此迅速。”
諸葛亮平複心情,松開木欄,開玩笑道:“此行乃是為斷隴而已,今已達成目的,有何惋惜。況且張郃乃是魏國支柱,文武雙全之人,又怎麽會如此簡單中計。倒是可惜元雄(吳班字)辛苦,來回折返。”
頓了頓,諸葛亮沉聲說道:“命元雄撤軍回,張郃後撤必至番須口,以待援兵。”
楊儀拱手稱諾。
回到本部的牛金,
聽聞撤軍消息,滿臉不解,不忿地說道:“連夜讓我等進軍是將軍,如今連夜令我等退兵也是將軍,在下實在愚鈍,不知將軍為何這般反覆?”
張郃騎在戰馬上,雙腳輕夾馬腹,策馬向東撤軍。
聽聞後,張郃一臉苦笑,解釋道:“此非我之願也,實乃漢軍狡詐。諸葛亮布寨時,以多設旗幟、炊煙。令我等猜測其兵少,所為不過是虛張聲勢,遮掩耳目而已。讓我不知其兵力,揣測其兵少。”
“但今日試探,我發現漢軍只有一層防線,此舉甚為奇怪。而且初攻時,弓弩數量不多,唯有接近時,箭失多出許多;再加之騎卒阻隔漢軍兩寨,諸葛亮卻不為所動,如此示敵以弱的舉動,屬實令我生疑。”
張郃迎著殘陽,望著白雪皚皚的山道,帶著些許慶幸的語氣,說道:“是故我以為諸葛亮欲要在此地牽製住我軍,趁我軍孤軍深入,援兵再後之際,包抄我軍後路。若我大軍在山道被圍,前後夾攻之下,則全軍覆沒也。還望將軍知曉,我等兵敗事小,但隴右事大!”
牛金不由倒吸一口冷氣,都囔道:“這諸葛村夫心思好生歹毒!”
隨即牛金又感慨道:“聽將軍所言,在下以為諸葛村夫軍略不下於驃騎將軍(司馬懿)。”
張郃聞言澹澹一笑,不發表任何看法,心中卻對司馬懿不以為然。
對於張郃的撤退,諸葛亮並沒有打算追擊,而是也率大軍撤至略陽,伺機而動。因為張郃所率前鋒皆是騎卒,目前漢軍普通騎卒自然難敵,能與魏騎一戰的漢騎。唯有趙雲手下騎卒與青甲衛兩軍精銳,如今趙雲遠在關中,青甲衛不過千人,又如何能敵。
在張郃抵達番須口扎營,不過五日,大將軍曹真親率張郃的四萬援軍前來會合。
話說曹真與黃權渭水之戰後,又與皇權對峙多日後,曹真得到一萬多人河東士卒的馳援。
曹真思慮前後,最後因憂慮隴右局勢,決定前往隴右,統率大軍。於是命費曜率兩萬人,扼守郿城,打著曹真旗幟與黃權對峙,防止其騷亂長安。
曹真為求穩妥,又讓郝昭率一萬人前往陳倉從西側威脅黃權,兩軍合計三萬人對峙黃權僅剩的萬余人士卒。
是夜,大將軍曹真手執油燈,照亮著用繩索系掛在營帳牆上的輿圖,鎖眉深思。
首先自己目前手上的五萬人, 乃是魏國目前能征調的最後兵馬,自己肩上卻責任重大。
不過數月,曹魏先經石亭之敗,孟達反叛,再經諸葛亮伐隴。一時間,天下四處紛亂四起,人心動亂,必須盡快平定隴右,以安天下人心。
而且如今已接近三月,快至春耕之時,若不能快速攻破諸葛亮大軍,救援隴右,勢必影響關中春耕之事。
是故如今必須有合適之策,方才能救援隴西,而且此計需急,不可緩。若讓漢軍消化隴西,再得到隴西糧草,則萬事皆休。
曹真念及於此,心中又不禁惋惜,先前張郃如此神速的救援,被諸葛亮阻擋街亭,錯失良機。
目前自己率五萬大軍至此,諸葛亮必然會堅守不出,固守隴道。
如此局勢之下,自己想通過隴山救援隴右,何其難也!
若不通過隴山,或許通過涼州南下救援可行!
曹真舉著油燈移動到輿圖上涼州處,目光也隨之而來。
先前曹叡擔憂涼州偏遠,而與蜀漢接壤,於是任命徐邈為涼州刺史、使持節,領護羌校尉,出駐涼州。
目前徐邈與金城太守率數千人,在南安郡北部與魏延相持。
曹真盯著涼州與南安郡,不由面露喜色,自言自語都囔道:“我可率大軍與諸葛亮在隴山相持,遣一驍將率偏師繞行隴山,從而南下救援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