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帶路
當夜,荀攸率部入駐潼關。
由此標志著之前為馬超所獲的潼關,不過四日,再度易手。
而從潼關突圍後,馬超集結殘兵,共計一千四百人,奔向華陰。
華陰之地,實際在馬超前番奪得潼關後,留守之卒,尚有兩千,主要防范來自於鄭縣方向的朝廷部。
在當日夜半,馬超歸來之後,為馬超所安排,迅速開始了對荀攸即將到來之部的抵擋。
以潼關丟失之軍報,則是用最快的速度,往街亭,臨晉,懷裡,杜陵方向送去。
潼關失去,意味著關中地區的東部門戶,再次得入了曹操手中。
只要拿下華陰,這個尚被馬超所守之地,荀攸之部,可以直入關中,為鍾繇等人進行戰略支援。
待馬超重整軍備時,當夜之間,潼關之內,荀攸也開始了進一步的戰事安排。
在被清掃乾淨的官舍之內,他先以表達了對許攸等戰死將領和兵士之惋惜,並以擬表上報朝廷。
然後,荀攸看向張郃等將,指著桌案上的地圖,朗聲道:“潼關得吾等之手,然,根據長安傳來消息,平陵等多地戰事,有失勢之態。
吾等當下,自當迅速拿下華陰,並以往鄭縣方向而去。
四個時辰前,吾已經讓斥候,想辦法繞過華陰,將潼關得手消息,傳給鄭縣守將,由之配合,前後夾擊華陰關。
務必在這兩日之下,拿下華陰之地。
高將軍,吾以汝為先鋒大將,連夜進軍,於明日破曉,強取華陰,如何?”
高覽在潼關之戰時,只是在最後有了出手機會。
在此之前,張郃大殺特殺,攪動馬超之部,讓潼關局勢迅速扭轉。於旁觀者看去,也知道,潼關能得手,並擊得馬超狼狽而逃,張郃居功至偉。
於諸將之間,荀攸也知道用人之道。張郃既然取得了戰功,那接下來為奪華陰,自當以另一名大將高覽為主。
對高覽的能力,荀攸同曹操一樣,皆為熟悉,更以信任。
高覽得令後,迅速起身抱拳,身上沉重的盔甲,於動作間,發出咯嘣的金屬碰撞音。
“請軍師放心!覽必不辱使命!”
看著這一幕,荀攸慢慢頷首。
他已經對華陰的局面有過粗略顧忌,這次馬超因為大意,被他有機可乘,戰敗而逃。
在華陰之地,馬超所率之守軍,實際不過三千之眾。
這裡面有大部分的傷兵,實際的戰力,已經很弱。
相反,這次他為大司空所命,今日潼關之戰,唯許攸所領之收攏冀州兵五千余眾,傷亡殆盡,余者主力幾乎沒有太大損失。
“張將軍,汝率右翼之部,繞路直取重鎮王城。
馬超若敗,必會往臨晉方向退去。”
荀攸直接將馬超的後路也堵住,正在認識到了馬超所率之部,於許都朝廷威脅之大。
這麽一位冉冉升起的戰場新星,既然無法收服,那唯有在戰場上,一勞永逸解決掉,才能為許都朝廷未來的戰略安排提供支持。
考慮到馬超這位將才,於此戰或將隕落,荀攸多少有些感歎。
近十多年來,傷亡之名士名將,可還少乎?
一如當年之賈詡,滿腹經綸,竟不曉死於宛城一小卒手裡。
內中是否有荊州牧劉表刻意安排,市井雖有傳聞,但皆不得信。
時也!運也!命也!
“蘇將軍,潼關即得手,接下來於潼關之守衛,便交由汝守衛!”
下首一將,黝黑高大,為荀攸點名,迅速出列抱拳道:“請軍師放心,末將在,潼關必在!”
荀攸又側眸,看向下方另數位蠢蠢欲動之將領,道:“其余諸將,明日且同吾一道,為高將軍和張將軍壓陣,共往華陰!”
“諾!”
……
距離臨晉不到百裡之路,便是重鎮重泉。
春日的重泉,春暖花開,風景秀麗。
但於田畝之間,因地方之戰事,農耕卻有荒廢,與士人看去美好的景色,格格不入。
道路之側,更多逃難百姓。往來人者,更多是由華陰和潼關而來。
一隊兵士忽然從遠方大道行來,前有騎兵,後有步卒,大約有五六千之眾。
往來百姓面上顯露出擔憂懼怕,但看前方的軍將突然讓大部人馬停下,是以許多人連忙護住身邊財物,擔心被搶奪。
“來人,將吾等糧草,分於此間孤兒寡母!
前番於重泉所獲,已足夠大軍使用。但以本地民生艱苦,便是使君於此,也絕不會放任不管!”
軍將年近三十,身材壯碩,身長近九尺,面上雖長得有些凶神惡煞,但以目光卻是明亮。
來人正是劉釜族兄,益州大將劉楓!
“是,將軍!”旁邊兵士領命而下,將後方托運的部分糧草,贈予一些帶著子女,但以年弱之輩。
看著糧草分發下去,劉楓面向聚集過來的逃難百姓,大著嗓門道:“吾等非是關中兵士,亦非曹操兵士。
吾等乃劉益州之兵士,今次前來,乃是誅殺曹賊,共興漢室,安關中、涼州。
且請諸位放心,待吾等擊退曹賊,必以恢復民生。
於重泉、頻陽之地, 吾等還專設有粥棚,以做接濟……”
劉楓道完之後,便見人群中傳來喧嘩之聲。
這數年來,青衣衛於鄭向領導下,在關中、河南,許都等多地基層,為益州牧劉釜,積攢了很好聲望。
現在眼見劉楓之部,組織紀律優良,加上糧草分於貧苦之中,再結合傳聞,許多人皆以相信,並以口呼大讚起來。
其中有以青年,長相略顯瘦弱,大著膽子來到了劉楓面前,抱拳道:“敢問將軍,可是往華陰而去?”
如今西涼馬超部,於潼關失守消息,一夜之間,還沒有傳散開。
但劉楓這次急行軍,卻正是收到了此間訊息,遂以已經親至頻陽的法正命下,急速行軍,往華陰支援。
劉楓打量了下青年,眯眼道:“正是如此!”
青年忙道:“將軍忠義,劉益州更以忠義,劉進感懷大名,以為華陰本地人,知一條常人少走之小路,可縮短一半路程,願為將軍帶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