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融合
回往成都城路上,面對兩側百姓,劉釜面帶笑容,點頭致意。
這般親和模樣,讓百姓無不歡欣鼓舞。
短短十多裡路,因人潮人海,劉釜攜親眷和州府官吏行動緩慢,足足花費了數個時辰。但在歸入成都城後,他內心油然而生一種踏實感。
是夜,州府大宴。
劉釜居於上首,下首密密麻麻的案幾上,除了熟悉的州郡官吏外,還有百姓代表,匠工代表等。
這日的宴席,與其說是為劉釜歸來而行慶賀,倒不如說是劉釜於蜀內各行各業代表的一次親近,一場愛民愛吏所為。
時間一晃間,不覺到了又一年的除夕日。
不僅是州治成都,蜀內外各地,多張燈結彩。
劉釜家舍內,同樣如此。
趕在今日除夕,他還專程同妻子景文茵,及長子劉祈等家眷,按照慣例,看望成都官吏家庭和黔首之家。
所攜之禮物,不過布匹等普通物品,但展示出來的意義,卻是非同凡響。是以借新年之機,大范圍凝聚了蜀內人心。
除夕一過,迎來了建安八年的元日,劉釜於早上陪伴過家眷,下午則與來訪的秦宓等人,淺淺商議了今歲的蜀內治理諸事。
諸葛亮雖說當下,為之委派往荊州,協助荊州牧劉琦,督管好荊州軍政事宜,但這幾年來,每歲歲首開始,州府當行之事,已經形成了規范。
這等規范下,正是對蜀內民生、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的安妥,更切合了劉釜自身理念,還有諸葛亮等州府要員,結合蜀內實際的變革。
歲首一過,休沐期結束,作為益州牧的劉釜,迅速回到州府,進入了工作狀態。
厚重的案幾上,不僅擺放著益州政務要事,還有來自涼州、交州回稟要務。
尤其交州,士燮自早些年,表示歸順之意,後同豐安劉氏聯姻罷,每月間,即將交州各方決策,統一上交於成都州府。
在事關來年主要政令變化實施上,交州州府同樣會於年末,提前送來成都,以供劉釜本人查閱,給予意見和建議。
而下已經收歸於劉釜的涼州,在嚴顏等人,協助馬騰,做好涼州建設之外,一些重要的方針政策,同樣會迅速送來成都,供劉釜查閱。
當然,劉釜一人,自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翻看這些卷宗。好在他讓諸葛亮協助建立的幕僚團隊,於文書整理等多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作用,即以秘書司命之,到最後,能放在劉釜手中的,多是秘書司在根據劉釜原則要求下,仍無法抉擇之要事。
帶著竹簡味和墨水味的官舍內,劉釜頭戴高冠,認真將秘書司為之摘抄的三州事務要領,從頭到尾看了一遍。接著將之放到一邊,略作沉思後,他拿起了左前方的軍報。
這正是今日一早,荊州送來的軍報。
劉釜閱覽後,將之反手壓在了案幾上,心中默思道:
“孔明與元直,還有荊州將領一道,謀劃如此細膩,就算是大名鼎鼎的孫伯符,還有周公瑾等人,面對此間大勢之局,更以陣前與後勤巨大差異,此戰以江夏聯軍佔盡優勢,如何不能敗之?
正如孔明信中之言,只要等到年初戰事結束,這次荊州保衛戰事,於江夏、荊南也將宣告結束。
處於劣勢的孫伯符,多半會派人來談。
此外,曹操在幽州進展不妙,竟被烏桓人燒了後方糧草,故於南陽支援有限,今歲又有冀州大雪災,荀彧自不會顧災民於不管,定會建議曹操,上表天子……
故於荊州戰事,必在入夏前,分出具體結果。
下面便是對於荊州治理!”
一想到荊州治理問題,劉釜眉頭皺了起來,他從書舍後的小格子裡,翻出了族兄劉炤,早在去年,就送來的荊州勢力分布。
荊州大族,獨具鼇頭,雖然有蔡瑁之逃,蔡氏勢力大減。但蒯氏等地方士族,於各郡縣內,仍如同是巨無霸的存在。
在對待荊州士人上,最需要講究的,就是方法。
事關此事上,劉釜不覺想起了官吏輪換與考核製。
益州士人,天然站在他一側,但為了防止益州士人,於地方權力過大,他明著大加以利用,但在實際上,各換外地鄉縣,且近並不局限於益州之地。
且見,現今之交州和涼州,乃至於關中地區,自今歲夏末開始,就已經出現了數千通過考核,從鄉亭基層提拔起來的益州士人。
之所以有這麽多士人,能為之所用,除了原有的察舉製外,為基層官吏,專門設置的科舉製,經過南中發展壯大後,這些年來,也成為了小吏選拔的重要方式。
只不過,通過科目科舉選拔的官吏,在上升空間中,仍有很大的局限性。畢竟以除南中早先被消除或收服的豪族列強不再, 但以百姓可以更加公平的以科舉製,針對性的進行科舉選拔外,以蜀郡為代表的其他地區,為保證團結在之周圍的世家大族利益,以便能為他匡扶漢室,提供源源不斷的幫助,此中利益,還需得到保障,也是安人心之用。
就如同劉釜早些年想過的那樣,而今的科舉法,既然已經存在並應用,於寒門地位上升之下,有理由相信,在此火引之中,未來的大漢,必將形成更加完善,並適合各地的人才選拔方式。
且於滔滔大勢下,更有理由相信的是,科舉法以其優越性和對人才的供養機制,未來,也必將成為時代的主流。
遂而,從荊州未來治理,以及世家大族的地方控制入手,若想能讓地方,完全歸於他手,最重要的還是士人融合,進而讓交、益、涼、荊、關中地區,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這個整體,處於調度之下,不僅可以發揮吏治、經濟建設作用,還可以發揮軍事協調作用。
劉釜思襯罷,拿起了手邊的錦帛筆墨,下筆將其中想法,呈現於紙上。
他打算將內中思襯,除過州府幕僚建議外,再單獨谘詢下諸葛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