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羲和回到府邸的時候,發現沈瓔婼竟然在,她見到沈羲和上前行禮。
“何事?”沈羲和淡聲問。
沈瓔婼欲言又止,沈羲和淡淡看著她,好一會兒她才道;“今日馬市,我見到阿姐……”
沈羲和了悟:“你是相問馬市之事是否為我所主使?”
沈瓔婼咬唇頷首。
馬市不是第一日開,與番邦生意往來的百姓都會說些日常交流之言,怎會突然就出了問題?若是馬市這麽容易就出了事兒,那些人便是向天借膽又豈敢擅離職守?
沈瓔婼調查了一下,沈羲和並沒有遮掩,雖然抓不到實際證據,但她猜想是沈羲和。
“是我主使。”沈羲和承認,而後看著她,“昭王要對我不利,你為何知會我?”
“我……”沈瓔婼語塞。
“你擔憂我?喜歡我?關心我?”沈羲和一連三問,而後替她回答,“都不是,是因為你我都姓沈。今日只要是沈家人,我都不會坐視不理,正如你傳信於我一樣,你不用心存感激。你當日傳信,我亦不感激。”
沈瓔婼被她說得面色緊繃:“這些我知曉,我只是想知道你為何不遮掩?”
現在只怕不止她猜到,只怕旁人也猜到,陛下因此事擼了多少人的職,她便不怕樹敵過多,日後孤立無援,四面楚歌麽?
“為何要遮掩?”沈羲和反問,“他們先算計我沈家人在先,就要做好被我打擊報復的準備。若是因此記恨,我便是遮掩再好,他們也會因你記恨沈家。心裡明白之人,自然知曉何為識時務。”
頓了頓沈羲和嗤笑:“我不懼他們記恨,革職若是不夠,我不介意送他們一程,早日辭別這個不適合他們生存的人世間。”
說完,沈羲和與她擦身而過,徑直入了內院。
沈瓔婼震撼地站在原地,她回頭看著沈羲和仿佛被戒尺撐起的背脊,她步伐輕緩,蓮步蹁躚,沒有半點強撐的堅挺,卻將錚錚傲骨展現得淋漓盡致。
她從未見過似沈羲和這樣強橫到理直氣壯,偏又讓人覺著理所當然的女郎。
當年京都牡丹顧青梔何等高不可攀?不也局限於顧家?被禮教、被規矩,被女兒的身份壓製得死死的?
可她的長姐卻不同,她是那樣的恣意,她敢質問陛下,她敢直闖國公府,偏每次倒霉的都不是她。
沈瓔婼有些魂不守舍地離開了郡主府。
接下來幾日陛下都借著馬市的由頭大肆整頓京都的治安,沈羲和也難得清閑了兩日,轉眼就是上元節,京都的上元節比除夕元正更加熱鬧,因為只有今日,夜不閉戶,百姓可夜不歸家,街上肆無忌憚賞燈,官員們也能夠踏著夜色,伴著明月,走遍每一個坊裡。
沈羲和早早到了東樓,東樓看到的是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燃燈千萬盞,簇簇如火樹。
妙曼的女郎衣羅綺,曳錦繡,耀珠翠,施香粉,燈輪之下踏歌起舞。
禦樓設有百戲與拔河,千人相爭,喧呼震天,令觀看的蕃客,震撼不已。
沈羲和到的時候,蕭華雍早已經等候,他今日一襲凝夜紫翻領袍,銀絲勾出精致的平仲葉和祥雲紋,顯得格外尊貴高雅,而沈羲和著了一襲木槿紫披帛上也飛了銀線平仲葉。
乍一看,二人看似同款衣裳。
這讓沈羲和不由狐疑打量蕭華雍。
蕭華雍含笑道:“我絕無私下打探呦呦,便是我有心,呦呦身旁的丫頭也護住至極。”
他想打聽,不代表紅玉她們就會泄露。
“我與呦呦就是如此心有靈犀。”蕭華雍又溫柔地添上一句。
“殿下邀我來賞燈,不知賞得是何處的燈。”沈羲和忽略掉蕭華雍的情意綿綿。
“不急,先與呦呦一道用些小食。”蕭華雍說著,就有人端了些吃食過來。
膏糜、面繭、絲籠、火蛾兒、玉梁糕、油?(dui)等上元節應吃的小食。
沈羲和來前也猜到蕭華雍必然是要準備吃食,否則枯坐著看燈多無趣,故而就沒有用夕食,這會兒聞到現做好的吃食散發的香味,也有些食指大動。
蕭華雍眉目在崔璨燈火籠罩下格外溫軟,他看著沈羲和,她明明很喜歡,但從不會表現出來,每一道菜她都會吃一樣數量,不知為何見她如此,他心中有些疼惜。
他用了公筷給沈羲和夾了些她心中所愛:“看著呦呦吃得香,忍不住為你布菜。”
“多謝殿下。”沈羲和從善如流將之食用。
“呦呦,日後與我同食,不必如此,你多食與否,我都能看出你的喜好。”蕭華雍低聲道。
沈羲和放下雙箸:“我並非刻意,而是習慣如此。”
有些事情成了習慣,也就不會覺得累和麻煩。
“你為何會對此習以為常?”蕭華雍不解。
“我自幼喪母,阿爹與阿兄無暇教導,聘請名師教導。我的規矩、禮儀先生,是犯了罪被發配到西北的世家名門之後。”沈羲和解釋。
蕭華雍恍然頷首,繼而笑道:“沒關系,有人將你教得知禮循規蹈矩,便由我來將你嬌寵成恣意妄為,隨心所欲。”
沈羲和想了想認真道:“殿下,我並不覺著我現下不好。”
她從不羨慕隨心所欲,恣意妄為。
“現下也好,但我想呦呦能體驗一番旁的快活。”蕭華雍目光繚繞著星河璀璨般的光亮,“呦呦,我在向你求娶。”
他取出一個細長雕刻著平仲葉的檀木盒子,遞到沈羲和的面前,將盒子掀開。
閃爍的金光耀眼而又奪目,金色的簪子一朵由鏤空平仲葉拚湊出來的牡丹花,花蕊點綴著細碎的寶石,在搖曳的燈火之下更是華麗奪目得動人心魄。
時下除了三媒六聘,有心的兒郎會在婚前贈一支金簪給女郎。
金簪——正妻之聘。
他的身後是萬千燈火亮如白晝,他的聲音在絲竹管弦之中格外清晰:“得汝相守,願與白頭;不求與你海誓山盟,隻盼共度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