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濙的話雖然看起來似乎是為景泰皇帝朱祁鈺大唱讚歌,事實上人家能夠坐到現在這個位置上,絕非只是因為人家“忠於王事”,能力也是絕頂一等一的。
因為他知道,今天這個大朝議室肯定要載入史冊的,所以,對於不知道什麽原因,打定主意要禪位的景泰帝朱祁鈺來說,結果並不重要,甚至就是滿朝的文臣都反對,他也是一樣能禪位。那麽今天的這些朝臣參議對於皇太子朱見深來說就變得至關重要,他關系到朱見深繼位之後的一些重大的禮製問題。
於是他便說了一下三點,第一很明確的為景泰帝朱祁鈺定下了代為執政的明君稱呼,然後說了是天下信守承諾的楷模典范,誰還能說啥?太上皇和景泰帝是親兄弟,都是宣宗章皇帝的孩子,兄弟倆有啥可說的?
這一下就把景泰帝的地位給擺正了!
第二,人家說了,皇太子是太上皇朱祁鎮,也就是正統皇帝的長子,在錢皇后——也就是錢太妃沒有異議的前提下,他就是太上皇朱祁鎮的合法繼承人,再加上景泰帝無後,那麽朱見深就是宣宗章皇帝第三代名正言順的繼承人,根正苗紅!
第三,人家朱見深的皇太子的地位,是景泰帝親自指定的,也是當年孫太后定下來的,這叫傳承有序,你們說的再多,難道還能大過景泰帝,大過孫太后?
所以什麽叫著專業,這就叫專業!
要不人家怎麽是禮部尚書呢!
當然老胡是不會告訴所有的人,他進來的時候注意到守衛紫禁城的禁軍多了一些人,這些人的精氣神和原本的那些人截然相反,精神抖擻,鬥志昂揚,滿身的殺氣,卻又年輕力壯!
如果他沒有認錯的話,那一定是駐扎在豐台大營的那支府軍前衛精銳,據說太子東宮內稱之為人民革命衛隊。而他雖然是禮部尚書,可活得久總有比別人多點什麽優勢,比如他又恰好知道在皇太子最為心腹的皇家供銷總社下屬的西山大營中,有一位名之“人民上仙”的神,聽說是皇太子一手推動封神的!
這不就結了。
人家皇太子把保衛人民上仙的人民革命衛隊都調來了,你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們就算是再鬧騰,難道還能胳膊擰得過大腿?
所以,識時務為俊傑!
於是在欽天監說兩個月後的臘月初三是個好日子,黃道吉日,適合皇太子殿下登基的時候,景泰帝朱祁鈺只是微微想了一下,畢竟那個時候李惜兒也才三個月,只要稍微注意一下,應該沒人會發現……
於是點點頭,便定下了這事,並把禪位和登基大典的事情交給了禮部尚書胡濙和內閣!
畢竟,南書房和武英殿是太子的,而他只有內閣。
景泰帝朱祁鈺一臉滿足,精神煥發的樣子走了,剩下了滿朝文武面面相覷的不知道該說點啥,畢竟,這麽乾淨利索的解決如此重大的事情,在整個景泰朝都不多見啊!
啥時候咱們的景泰帝也這麽獨斷乾綱了?
等到一大群,尤其是那一群剛剛還跪在大殿之內要求景泰帝三思的官員們離去之後,偌大的朝堂裡只剩下不多的幾個人,當然首當其衝的便是咱們的皇太子朱見深殿下,其次便是禮部尚書胡濙,剩下的便是景泰帝的內閣和朱見深的內書房了!
這要討論的問題就比較複雜了,雖然事情是定了,可有很多事,景泰帝未必能插手,他也未必要插手。
比如,禪讓好說,
登基也好說,這都是歷史上發生過多少回的事,身為文官出身的他們還真不怕這些,翻翻典籍,什麽樣的典儀流程搞不出來? 重點是景泰帝要以什麽樣的方式來為自己八年的代政生涯結尾,一個完美的結尾,這就需要跟朱見深,這個皇太子,這個未來的皇帝商議了。
畢竟禪讓是三皇五帝之時,仁政的代表。是儒家乃至於天下文人墨客都下意識要歌頌的事實。但,這就給景泰帝朱祁鈺落一個仁政的明君英主定論?那致別人於何地?
還有太上皇呢!
事實上,朱見深有很多政策都想著借用景泰帝的名義去倡議執行,比如攤丁入畝,比如官紳一體納糧,比如開海禁進行外貿,比如商稅等等,但現在形勢趕不上變化他也是無可奈何。
看著他們商量了許久,也無非就是什麽大赦天下,什麽開恩科,晉尊號之類的,這些東西,千篇一律,與自己來說也並無太多的用處,對景泰帝來說,也並無多大的加成作用。
不由的看了一眼老太師王直王老爺子,王老爺子雖然年紀很大,但很是明白,一直都在等待他的信號。見到他的眼神,也知道他有話說,便輕輕的咳嗽了一聲。
他這一聲,雖然聲音不大,看似跟人老了時不時的清一下嗓子一樣,但誰又敢真的當他只是清一下嗓子呢?
這位可是貨真價實的太子嫡系,而且還是貨真價實的帝師!更別說他自身的資歷和地位!
於是眾人都看向老天官名義上也是實際上的吏部尚書王直王老爺子。雖然名義上的吏部尚書王文很是有幾分不服氣,但也無可奈何,畢竟他在人家面前,也只是個小老弟。
只見那王直王老爺子很是自然而莊重的對折朱見深施禮之後說道:“此等仁孝之事,還請殿下示意一二,我等也好照本宣科,普惠大明!”
朱見深想了想,淡淡的說道:“第一,為靜慈法師上尊號,為孫太后上尊號,並釋放建文帝之幼子“建庶人”朱文圭;允其茲有生活婚嫁,一應支出由宗人府承擔!”
這一條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不但是沒有想到“建庶人”朱文圭,就算是靜慈法師胡太后也沒有想過。畢竟孫太后可還活著呢,但既然皇太子說了,這也算是仁政忠孝之名,那就只能執行了。
“第二,廢除妃嬪殉葬制度,有子女者各應其事,撫育皇子,無所出者,於西山擇一處建家廟一座,用於祈福;”
殉葬制度起源於商周,在秦漢采用陶俑之後漸漸稀少,到了隋唐,盡管還有,但已經很少見了。可到了宋遼時期又漸興起,尤其是北方的遼、金、元,乃至影響到了明代!
這亦是明君仁政,大家也樂於成全,便俱都點頭。
“第三,重修大明一統志及魚鱗黃冊,以景泰八年人口為準,永不加賦!”
“剩下的你們看著辦吧……”
剩下的看著辦?
還怎麽辦,你這是要把路走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