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項羽戰三國》第6章:前往巨鹿
  秋風蕭瑟,萬物含悲,又是一年大旱,千裡良田顆粒無收,百姓背井離鄉成為難民,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大路小道之上盡皆是餓殍遍野之淒苦景象,乃至於野狗行於道以死人為食,食人之犬結於一處,乃始以襲活人為食。

  難民日多,郡治城中亦無余糧,官吏、鄉紳盡皆要豢養家奴內臣,寧將酒肉爛於桌也不肯施舍於外,家犬之食豈非百倍於百姓哉。

  一路之上多有目睹易子相食之慘狀,項羽的心中也不由得頗有些悲涼,心中想到當初秦末之時盡管暴秦之政酷虐,卻也不及眼前這般,路邊的野草被扒光,樹皮給鏟掉吃掉,若是有一老鼠奔於道,必引眾人圍而爭食之。

  項羽當日殺了那強奪周焯家產的豪強一家,便成了官府通緝的逃犯,城中酒肆或許還能夠有酒喝有肉吃,但一出了城便像是進入了人間煉獄一般,諸多人間慘狀盡皆可見,當然項羽本非仁慈之人,他盡管心中為這些老百姓感到一絲悲涼,但也並沒有更多的精力去幫助他們,那些凶殘食人的野狗對於孱弱的老百姓而言或許真如猛虎豺狼一般可怖,但對於項羽而言也不過是腹中美食而已。

  項羽手中有一把環首刀,便是數十隻野狗圍攻他便也不是他的對手,他一路之上就專門去尋找這些野狗下手,只要遇見便能殺多少是多少,他隨後便會將野狗身上最好的一部分肉切去,然後尋一處空地生火烤之。

  吃過人的野狗的肉似乎都要更加美味一些,對於項羽而言並不會覺得吃過人的野狗就會有所不同,想當初他也曾烹食活人,這亂世之中能夠活下去便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項羽所殺之野狗盡皆拋屍於地,有不少人便會跟在項羽身後,每當他殺完野狗,便會等項羽先行挑去好肉,然後再行分食,久而久之的項羽身後便跟著不少人了,這些人見項羽行事雷厲風行,眼神之中頗帶殺氣,卻都不敢去與項羽招呼,隻敢不遠不近的跟著。

  項羽自也是知道這些,但似乎完全不在意,只是每日自顧前行,項羽的腳力非凡,大部分跟隨之人也難以久隨,往往一兩日後便已經被項羽給甩開。

  他隨官道而行,一路向北,正是往那巨鹿郡而去。

  項羽蓬頭垢面,與諸多難民一塊進入到城中,城門處也少有官兵把守,項羽心中也未多想,徑直向著城中走去。

  項羽走到一處,見有人建一粥棚放粥,前往排隊領粥的饑民無數,這倒也不奇,奇的是每有一饑民領取一碗稀粥,便會嘴裡喊上一聲“黃天庇佑,天下太平!”

  而有些饑民除了能夠領到一碗稀粥以外,還能夠從幾個頭頂用白灰點上符文的人手中接過一張紙符,凡是接過紙符之人臉上盡皆露出歡喜之色感激之色。

  項羽站在遠處觀瞧,隨後的數日之中項羽也遍走城中,他發現這些粥場是地方官員和那些自稱太平道人的一起辦的。

  太平道的創始人以及他們的首領張角也不時會出現在粥場附近,張角手中常持一柄九節杖,帶領著眾人繪製符咒並念誦咒語,每當張角出現的時候,粥場附近便會不時響起一陣高過一陣的山呼海嘯般的聲音,那些饑民之中的不少人原本都已經餓得黃皮寡瘦了,此時此刻卻反倒是能夠有多余的力氣去跟著一起叫喊。

  張角聲稱自己所言盡皆來自於《太平經》之中,並號自己為大賢良師。

  項羽見後覺得也是有趣,因為事實上當地的地方官員非但沒有因為張角的這些聚眾傳教行為而逮捕他,

反而是主動和張角合作,在很多方面都為張角的太平道活動提供便利,也是這個原因讓太平道以極快的速度傳播了開來。  一個月之後項羽便能夠明顯的感覺到城中的信徒比他當初來的時候要多出許多,不過盡管張角一直聲稱自己所創立太平道的目的是為了能夠以黃天之力護佑蒼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能夠代替黃天拯救黎民百姓,但項羽的心中卻相當的清楚,這個世界上壓根就沒有什麽所謂的完全沒有任何私心的聖人,更沒有所謂的救世主,張角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壯大屬於他自己的勢力,至於最終這股越來越大的勢力將會何去何從,項羽也並不是太確定。

  盡管這些太平道的信徒數量是與日俱增,然而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只是一群烏合之眾罷了,甚至在項羽看來他們連烏合之眾都算不上,人數的多少從來都不是衡量一個組織或者是一支軍隊實力的最重要因素,向來擅長以少勝多的項羽更是清楚,低質量的人數整合有的時候所帶來的可不一定都是好處,其中是隱藏著致命弱點的。

  想當年項羽以不到五萬人的兵力,在這巨鹿戰場之上破釜沉舟,一舉擊敗了章邯與王離所統帥的四十萬秦軍,後來又在彭城之戰中以三萬人的兵力擊潰了劉邦所率的將近六十萬漢軍,即使到了最後四面楚歌的境地,項羽依然能夠隻以數十騎的部隊在漢軍數千人的陣中衝殺,可見至少在項羽的手中,決定勝負的最關鍵因素並非是士兵的絕對數量,而是士兵本身的戰鬥力強弱以及統帥這些士兵的將領的戰場指揮能力。

  要知道縱使項羽當年擁有萬夫莫敵之勇,但終究還是凡人之軀,以一人之力戰數百人尚且可能,但以一人戰數千人甚至上萬人自然是不可能的,因此項羽之所以能夠以少勝多,主因絕非是因為項羽自己的驍勇善戰,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其訓練士兵的能力以及其天才一般的臨場指揮能力。

  不過盡管眼前這些普通百姓或許本身沒有什麽太強的戰鬥力,但他們的優勢就在於數量龐大,往這巨鹿郡來的一路之上項羽也途徑許多州郡,太平道的發展極其迅速,很多地方都能夠見到一些身穿黃色長袍的人在畫符念咒,這意味著這太平道很可能已經在其他州郡之中蔓延開來,當擁有如此龐大的群眾基礎的時候,也就意味著眼前這位看起來神神叨叨的所謂大賢良師掌握著十分巨大的權力或者說是潛在的權力。

  權力的本質在於控制,無論是通過行政制度還是軍事威懾亦或者是思想掌控,每一種方式的根本目的都是控制他人為自己所用,政府通過軍事威懾外加行政制度來建立專製國家的統治,將其轄區范圍內的土地或以州郡縣為單位進行劃分,用地方官員進行管理,或分封給王、伯、候作為其轄區,境內自治。

  天下之人皆認同於這種管理方式,則這種治國制度就會比較穩定,政府的權力根基在於廣大老百姓,正所謂國家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而掌控了民眾的人必定就能夠掌握權力以及潛在的巨大權力,此之謂民心所向。

  項羽已然敏銳的嗅到了空氣之中的那股氣息,那股整個天下都即將走向大亂的氣息,當初的秦末的陳勝吳廣農民起義便也是打響了滅亡秦朝的第一槍,項羽知道這些農民所領導的起義軍盡管本身戰鬥力有限,但是他們起義的最大威力在於動搖了整個國家統治的根基,那就是民心,當天下之民盡生反心之時,即使農民起義軍本身很快就會被國家的戰爭機器所平定,但隨後的地方勢力就會迅速擁兵自重,並迅速瓦解整個帝國形成新的混戰格局。

  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混亂格局持續了數百年才終為秦始皇所一統,而後秦末的諸侯混戰局面並未持續太長的時間,其實項羽當初自己早有一統天下的機會,但他自己卻並沒有秦始皇甚至是劉邦那般的雄心壯志,而僅僅只是想要成為一個西楚霸王而已,直到後來當劉邦的勢力逐漸壯大,他已經逐漸錯失了最好的擊敗劉邦的機會,天下重歸一統的大趨勢是難以改變的。

  後來漢承秦製,大部分的制度都沿用秦朝,有所不同的則是漢初為了籠絡人心而保留了分封製,劉邦甚至封了不少的異姓王,隨著異姓王逐漸被滅,這些封地重新回到了漢室宗親手中,而後的四百年裡漢王朝就一直沿用了郡縣製與分封製並行的制度。

  然而隨著分封的王候越來越多,他們對於中央政府的威脅也越來越大,漢武帝時期推行了推恩令來逐步瓦解這些王候手中的權力,推恩令規定原本的王候在其死後,除了嫡長子具有繼承權外,其余子孫都具有一定的繼承權,從而將原本的一塊大的封地逐漸分化成許多小的領地,這些其余子孫在繼承土地之後被稱為列侯,地方州郡對這些列侯具有管理權。

  自此到了東漢末年時,這些諸侯藩王的力量已經很弱,反倒是一些地方州郡官員以及地方豪強擁有著相當強大的權力。

  項羽決定改變策略,他一方面繼續暗中觀察太平道的發展,另外一方面則開始尋求能夠為他提供足夠資源的人。

  而什麽樣的人能夠為項羽提供他所想要的資源?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