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權禦群雄》第七章 脫籠之鵠
  不得不說劉瑁的選擇是明智的。

  他前腳剛走後腳就有人去請戰了,推薦自己的族人領兵。最後都被劉焉拒絕了。

  有的時候,機會與風險同在,稍有不慎便會錯失良機。

  離開綿竹的劉瑁猶如脫籠之鵠,天高地遠,任其飛翔。

  劉瑁縱馬飛馳在成都平原之上,心情一片大好。

  雖然綿竹有豪宅嬌妻,卻活得十分壓抑。不是因為妻子彪悍,是因為權力中心,容不得半點差池。一步走錯,便處處受製。

  不僅僅是與劉璋的繼承位之爭,關鍵他害怕露出馬腳,看出他並非真正的劉瑁。

  雖然僅僅佔據劉瑁的身體三天,但卻象過了三個月一樣長。

  還好,他得到了想要的結果。

  ——————————

  秋日高照,涼爽的風迎面撲來,藍天白雲、秋高氣爽。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

  稻田裡金黃的稻穗已被飽滿的谷粒壓彎了腰,提醒著辛苦了一季的人們,收獲的時間到了。

  地裡的菽(大豆)也已掛滿了飽滿的豆角。

  橘樹枝上掛滿了青澀中帶著幾絲金黃的橘子;高掛在樹枝上的柿子也已經變成了橙色。

  快馬馳過,驚起在田地間偷食的麻雀一片。

  離開益州勢力中心的劉瑁反而放松下來,心情一片愉悅。

  單騎匹馬,開起一片新的征程。除了自己,誰也不知道他擁有一個後世的來魂。

  在綿竹,他想的是如何讓自己在暗流湧動之中存活;而離開,他便開始期望如何構築自己的勢力。

  大三國耶!英雄輩出、群雄並起,豈可白來一趟?

  對付賈龍、任歧,必須速勝,不然等趙謙大軍壓境,益州恐怕就不那麽易保了。

  關起門來,益州還是他父子的,與劉璋鬥,不過是兄弟間掰掰手腕。若蜀門大開,董卓大軍壓境,則是另一片景象了。

  董卓手中有李儒,不可能看不岀蜀州地理位置的優越。只要趙謙能入蜀,益州將會遭到源源不斷的打擊。

  綿竹離成都不到兩百裡,快馬不用半日便達。

  調令在手,又是劉瑁親至,調張任為騎督,隨別部司馬劉瑁征討叛賊賈龍、任歧。

  張任領命,當日便交接手中工作,辭別家小,追隨劉瑁而去。

  不管劉瑁的別部司馬,還是張任的騎督、甘寧的部曲督,都不是什麽大官。

  據《後漢書百官志》中的描述,別部司馬是“其別營領屬為別部司馬,其兵多少各隨時宜”。這又是什麽意思呢?

  從字面上的表述來看,別部司馬應該是沒有國家編制的,手下率領的士兵也是沒有國家正式軍籍的編外軍官。如果是正式編制,人數就不能多少各隨時宜,不然,軍餉怎麽發?

  應該是朝廷為了給有些立了功勞,可是又納不入國家正式編制的軍人們的一個安慰。如號稱“江東猛虎”的孫堅就是在攻破臨潁黃巾軍的時候立下功勞,被封為別部司馬的。關羽和張飛也是在劉備擔任平原相的時候,分別擔任別部司馬,替劉備分掌部曲。

  什麽職位不重要,重要的是名正言順地接手劉焉的兵權。

  張任還是一介小吏,也沒多少事務要處理,更沒什麽人跟隨他。只是安頓家小費了些時間。

  當日,劉瑁在成都休息一夜,蜀郡太守設宴款侍。

  天一亮,張任便來郡治報到,交割職務,隻身來尋劉瑁報到。

  脫去儒裝,一身披掛整齊,手中一杆亮銀槍,倒也顯得威風凜凜。

  張任臉上掛著興奮。好男兒習得武藝身,誰不想馳騁疆場,報家國?

  劉焉入蜀三年,他一直不得征召,依舊在蜀郡為吏。如今一朝得州牧公子看重,親自前來征召,怎能不興奮?

  學心理學的最大好處就是能通過人的表情以及動作判斷出一個人的內心活動。

  看到張任的表現,劉瑁暗自竊喜,這員虎將是基本穩了。

  對於張任來說,劉瑁之於他等於伯樂之於千裡馬。只要在戰場上讓其心服口服,便能讓他赤誠相報。

  蜀川多壯士,張任義無雙!

  對劉璋都能赤膽忠心,何況劉瑁現在有心算無心?

  根據書籍上的記載,張任絕對算得一流的武將及帥才。

  涪水關之宴,拔劍頂住魏延的行刺;

  雒城之戰,突襲劉備,“玄德敵不住張任”,落荒而走;

  張任追擊劉備,被張飛阻止,“戰到十余合”,見嚴顏大軍到來,張任退兵回城;

  張任再戰張飛,“戰不十余合”,張任詐敗繞城而走,誘張飛入伏,並與吳懿一同困住張飛,“進退不得”。趙雲趕到,生擒吳懿,救出張飛。

  咱們檢點一下在張飛馬前“戰不十合,詐敗而走”都有哪些人呢?葭萌關之戰有馬岱,瓦口關之戰有張郃。那麽,可以推測張任的武力值下限至少與馬岱齊平,上限則與張郃相當。

  還能用兵敗劉備,其綜合能力絕對是與魏延、張郃並列的。

  一路直奔犍為。

  二人一路聊了不少,張任一開始還十分拘謹,後來才發現劉瑁與其他上司不一樣,並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感覺。說話做事有文士的睿智,也有武人的豪爽,頗合他的胃口。

  一路的交流,讓二人關系拉近不少。

  劉瑁給張任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氣質優雅,談吐不凡,有大志向。

  劉瑁順利地接收了楊懷的兵權。受傷之前,本就是他為統帥。

  總共也沒多少人,八千東州兵,兩千青羌兵,六千益州兵。

  估計一開始的時候還是有兩萬人的。打仗總是要損耗的,不論是錢糧還是人員。

  楊懷是追隨劉焉的老臣,是劉家的家將,說不好會選擇他們兄弟誰,但肯定是忠於劉焉忠於劉家的。

  所以他對劉瑁來接手前線的指揮毫無異議。很快便完成交接,順便將戰場形式對劉瑁做了匯報。

  賈龍不是庸才,曾經與董卓一起大敗過羌兵,又組織川中義軍大破益州黃巾,殺馬相、迎劉焉。

  不論威信還是用兵之道都是不錯的。

  所以才有劉瑁之前的戰敗受傷。

  楊懷打不過他也是正常的。

  當然,這場戰爭能拖這麽久,跟雙方陣中沒有強力猛將衝鋒陷陣也有許大的關系。

  估計這也是討伐董卓時能湊十八路諸侯,但之後不到一年便少去一半的原因吧?

  強兵猛將才是亂世王道。

  當賈龍在戰場上看到劉瑁時,臉上有些不自在。因為他同時看到了張任。

  張任的能力他是非常清楚的,當年能戰勝馬相,跟他手上有這員猛將有很大的關系。

  很可惜的是這次起兵反焉沒有說服張任。

  而劉瑁,雖然被他用計擊傷,但卻也不敢小覷。正是這個劉焉的三公子把他已經攻至成都的大軍趕回了武陽。

  若非任歧在犍為任職多年,多有支持者,糧草軍需充足,恐怕早就敗了。

  將是兵的膽。

  劉瑁遣張任出戰,大破叛軍。追擊十裡,賈龍無奈撤兵城中,拒城而守。

  賈龍手中兵力不足,幾番鏖戰下來退進武陽城中的頂多五千守軍。

  但也就是這五千守軍,卻把劉瑁大軍堵在城外多日,不得寸進。

  兵法有雲:“……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

  劉瑁手中的兵力可以與叛軍對戰,但要攻城卻很困難,更別說圍城。

  劉瑁召集眾將校商議對策。

  楊懷不急,畢竟劉瑁剛來四五天,打了一場勝仗,將叛軍堵在城中閉門不出,已經比他強多了。真要幾天就破城平叛,結束戰爭,他多沒面子?

  張任有點立功心切,卻又不好爭先發表意見,畢竟他剛來,在軍中還無威信。

  “圍城!”

  這是劉瑁最後做出的決定。

  “公子,我軍僅三倍於敵,如何圍得住城高池厚的武陽城?”楊懷對這個決定表示懷疑。

  “圍三闕一!”劉瑁道。

  “武陽糧草豐厚,恐敵不會棄城而出。吾等分兵,則無兵力之優也。”楊懷又道。

  劉瑁:“差矣!吾等分兵圍之,則其必分兵防之。我們圍三門,而他們必守四門。兵力依然居優。”

  楊懷想了想,再不作聲。早知三公子勇猛有加,卻不知他腦子也這麽好用。

  劉瑁見張任若有所思,出言問道:“伯當,你以為如何?”

  張任有些拘謹,從前為官都是依令行事,他沒想到劉瑁會征求他的意見。

  “末將以為公子之計可行,但圍城之兵不宜太多,需留主力主攻一門,給敵壓力。吾願為主攻先鋒,領兵攻城。”

  劉瑁擺了擺手:“圍城之兵可以少,但卻必須有將駐守。否則敵人容易擇一門而敗之。你二人各領兵三千分別把守東西二門,我來主攻。”

  “公子初愈,豈可再犯險境?”楊懷能力如何劉瑁尚不清楚,但其對劉家的忠心卻是顯而易見的。

  劉瑁:“無妨,吾有妙計。”

  張任站起來領命:“任願從公子調遣,但吾僅需千人足矣!”

  劉瑁:“吾豈不知伯當勇猛?然兵之大事,不可意氣用事。”

  張任:“那兩千足矣!”

  劉瑁知道張任這麽做也是為了給他多留下一份保障,也是張任忠心的一種體現。

  為了不打擊張任忠心護主的積極性,劉瑁點了點頭:“好!便與你兩千青州兵,去圍東門,不放一兵一卒出城!”

  “喏!”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