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我從大秦朝來》第八百二十五章:勵精圖治安良
  西晉八王之亂過後,天下大亂,五胡亂華的烽煙席卷大北方。琅琊王司馬睿,在王導、王敦的幫助下,帶領一幫馬仔南下,建立了東晉王朝。
  這個時候北方的各大士族家族,為了生存分成了兩派。
  第一派選擇衣冠南渡,代表家族有:琅琊王氏、陳郡謝氏、潁川庾氏等。
  第二派選擇留在北方,代表家族有: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等。
  說實話,選擇衣冠南渡,在當時來說,是相對明智的一種選擇。畢竟誰也不知道留在北方會遭遇怎樣的厄運。當時的北方政局動蕩,可謂是“遍地是大王,短暫又匆忙”,隔段時間就換一批人上台,沒點頭腦根本玩不轉。
  所以說選擇留在北方的那幫士族,要想存活下去,除了超越常人的膽量以外,還需要有足夠的智慧。比如說清河崔氏的代表人物崔浩,就是一個集膽量和智慧於一身的重要人物。
  什麽樣的家庭,就會培養出什麽樣的孩子。這一規律基本上是沒跑的。醫生的孩子將來大概率會從事醫學工作,律師的孩子大概率也會從事法務工作,這就是言傳身教的作用。
  崔浩的祖上,基本都是當官的,所以注定了崔浩也不會是個平凡的人。
  崔浩的七世祖崔林,在三國曹魏王朝,官拜司空,安陽鄉侯,妥妥的高級官吏。
  崔浩的曾祖父崔悅,是五胡十六國之一後趙的司徒右長史,封關內侯。
  崔浩的爺爺崔潛,是著名的書法家,在五胡十六國之一的後燕擔任黃門侍郎。
  崔浩的父親崔宏,在北魏初年擔任禮部尚書,封白馬公,是天下公認的神童。
  這樣的家庭背景,放在任何時期,都是值得拿出來吹噓一下的。可謂是代代都不是等閑之輩,所以到了崔浩這一代,那就更了不起了。
  崔浩的父親出身清河崔氏,崔浩的母親則出身范陽盧氏,所以崔浩是集齊了北方兩大士族的精華於一身,這樣的人,可謂是天縱英才。
  從基因的角度來說,崔浩無可挑剔,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說,崔浩的父母都當之無愧是非常優秀的老師,言傳身教之下,崔浩自然是個出類拔萃之人。
  他從小就喜歡讀書,幾乎嗜書如命。這種教育背景的人,還如此勤奮,你讓其他普通人活不活了?由於過早體現出了才能,所以崔浩還沒成年,就被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給弄去做了秘書。
  拓跋珪這個人我們知道,前期英明神武,到了晚年暴虐瘋狂,身邊的人都被他揍了個遍,甚至導致他兒子要親手宰了他。可偏偏唯獨崔浩,從未受到過他的處罰,初出茅廬就能搞定如此難搞的領導,可見崔浩這個人不簡單。
  沒多久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就被他兒子拓跋紹給宰了,拓跋珪的長子拓跋嗣繼位以後,依舊重用崔浩。為啥?因為拓跋嗣非常喜歡奇門八卦這些玩意兒,而崔浩最擅長的就是《易經》這方面的知識,這不就對口了嘛!
  最關鍵的是,崔浩每次算卦,還特別準,這可把拓跋嗣給激動壞了,認為是個神人在一旁輔佐自己。
  比如說當時后宮有兔子出現,按道理這是不可能的。於是拓跋嗣就讓崔浩算一卦,崔浩算完以後表示:隔壁國家應該要送美女給您老了!
  沒多久,後秦皇帝姚興,果然送了美女給拓跋嗣。
  崔浩建議借道給劉裕。
  別以為崔浩只是靠這個諂媚君主,早年北魏都城平城鬧饑荒,大多數人都主張遷都,唯獨崔浩反對,理由很簡單,輕易遷都容易導致動亂,這是中原王朝不變的規律。
  在東晉的劉裕帶兵北伐後秦的時候,曾經向北魏借道,幾乎所有人都表示反對。又是崔浩獨自支持,他的理由是:我們北邊還有柔然的威脅,如果南下防備劉裕,必然會遭到進攻,倒不如放劉裕進來,隨後把他的歸路給堵住,這麽一來不就既可以削弱後秦,又可以打擊劉裕了嗎?
  真是個好辦法,可惜拓跋嗣不敢用,還是派了10萬大軍到黃河邊上監視劉裕,結果被劉裕一頓胖揍,損失慘重。拓跋嗣這才意識到崔浩的厲害。
  崔浩勸阻拓跋嗣南征。
  拓跋嗣身體不太好,但是雄心卻一點也不小。他得知劉裕掛了,二話不說就要帶兵南下,打算奪取洛陽、虎牢、滑台等重鎮。
  崔浩得知以後,立刻表示反對。崔浩表示:劉裕對你不錯啊,你可知足吧,怎能忘恩負義呢?
  拓跋嗣一臉懵,反問道:當年姚興死了,劉裕趁機北伐,結果滅了後秦。我怎就不能趁著劉裕死了,滅了南朝宋呢?
  崔浩表示:你可拉倒吧!姚興死了,他那倆傻兒子爭權奪利,結果讓劉裕鑽了空子。你看看劉裕的孩子有為了皇位把國家搞亂了嗎?很顯然沒有嘛!
  拓跋嗣見說不過崔浩,又固執地選擇了南征。崔浩歎了口氣,又出主意道:如果非要南征,那就先一路殺到淮河,把淮河以北的地盤先拿下來,再慢慢奪取滑台、虎牢這些城池,這樣劉宋就無法救援這些重鎮了。
  可拓跋嗣偏偏要先攻打滑台,果然受挫,這才信了崔浩的話。不過好不容易贏得了拓跋嗣的信任,拓跋嗣這個時候卻掛了,崔浩坎坷的命運又會如何呢?
  在太武帝拓跋燾手下,崔浩如魚得水。
  可以說,跟著拓跋嗣混,那是小試牛刀,跟著拓跋燾混,才是崔浩人生的巔峰。拓跋嗣去世以後,拓跋燾繼位,他早就知道崔浩的厲害,而且也是崔浩力主讓自己繼位,所以沒多久便開始重用崔浩,也是這一時期,崔浩的人生達到了巔峰。
  大夏國是五胡十六國裡的一朵奇葩,赫連勃勃早年在統萬城建立夏國,實力強勁。他去世以後,拓跋燾打算討伐大夏,拓寬北魏的地盤。
  可大臣們卻不願意了,大家都覺得大夏比較厲害,不容易乾啊!崔浩卻在那兒假模假樣地算了一卦,聲稱:妥了,這回肯定把大夏給滅了。
  崔浩給了拓跋燾和北魏將士們信心,於是拓跋燾親自帶兵攻打統萬城,果然大獲全勝。第二次再征統萬城時,遇到了沙塵暴,大夥兒都覺得應該撤軍,可崔浩卻堅持道:幹啥玩意兒啊?路費不要錢是吧?你難的時候嗎,對手也難,狹路相逢勇者勝,乾就完了!
  在崔浩的鼓勵之下,拓跋燾全力出擊,最終拿下了統萬城,攻佔了大夏的地盤。
  收拾完大夏以後,拓跋燾想到了自己腹背受敵的窘境。當時北邊有柔然,南邊有劉宋,隨便打哪個,另一個都會偷襲。所以拓跋燾思來想去,決定先把柔然給打服了。
  大臣們聽了以後,差點沒被嚇死。柔然騎兵強大,且地域廣袤,沒點實力根本打不贏。可崔浩又跑出來唱反調了,他們偏偏讚成拓跋燾的想法:劉宋內亂,元氣大傷,現在要不收拾一下柔然,等劉宋緩過氣兒來,我們就真的腹背受敵了!
  崔浩舌戰群儒之下,把周圍所有大臣都給擊退了,終於給了拓跋燾攻打柔然的決心。臨行前,崔浩為拓跋燾部署好了戰略方針,使得拓跋燾取得了巨大的勝利,迫使柔然和親求饒。
  在崔浩的輔佐下,太武帝拓跋燾陸續完成了北方絕大多數地盤的統一,拓跋燾站在地圖跟前放眼望去,喲呵,怎西北角還有個慫貨呢?這個慫貨就是北涼。
  拓跋燾這回討伐北涼,大家應該沒啥反對了吧?結果依舊是一片反對之聲。原來反對的主力軍是曾經多次出使北涼的安西將軍李順。
  李順這哥們收了北涼不少錢,所以一直在為北涼說好話,甚至表示北涼那地方沒水喝,馬到了那裡就得渴死!
  崔浩在一旁拿了本《漢書》就翻了起來:老兄,你說瞎話也看一下史書啊,《漢書》裡記載的非常清楚,北涼那地方水草豐茂,物產豐富,絕對是天府之國。我看你肯定是收了不少錢吧?
  拓跋燾也不想聽他們爭辯了,二話不說帶兵出征,結果果然發現北涼真是個好地方。從此以後,崔浩就成了拓跋燾最信任的大臣。
  崔浩在拓跋燾的人生中,實在是太重要了,完成北方統一的過程中,崔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拓跋燾對崔浩的器重,超過了所有人,基本所有軍國大事,都要跟崔浩一起商量。而崔浩本人也可以自由地出入拓跋燾的寢宮。
  為了彰顯崔浩的功績,拓跋燾甚至給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那就是讓他修史!拓跋燾叮囑崔浩:一定要實話實說,別忽悠後人!
  北魏是鮮卑拓跋部建立起來的,說實話,過去他們在遼東那兒,長期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哪有什麽正經歷史可以寫呢?要是把那些殘忍的過程如實寫下來,還不得掉腦袋?
  本來拓跋燾只是希望把這套北魏國史留給自己的子孫後代看看,結果崔浩這幫人完工以後,居然將其刻在了石碑之上,還搞了一個碑林。
  這下完犢子了,由於是秉筆直書,所以北魏拓跋氏昔日的那些黑歷史全都在石碑上得以現場直播,場面一度十分尷尬,拓跋氏的老臉都被這套國史給丟盡了。
  拓跋燾得知以後,差點沒被氣死,連忙把崔浩給抓了,並且親自詢問他:老叔,我們家對你不薄啊!你為啥要這麽乾啊?
  崔浩支支吾吾,卻不知道該怎麽回答。這種態度使得拓跋燾徹底心灰意冷,他認為崔浩這是故意的,因此崔浩的死期也就不遠了。
  崔浩被殺那一天,場面非常慘,幾十個衛兵朝著崔浩身上撒尿,導致崔浩一路哀嚎,此前還沒有這種高級官吏,受到過如此屈辱的。
  崔浩之死,直接引發了一場屠戮,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等各大士族,全受到牽連而被滅族。看來北方士族賭輸了,被人家一波團滅了。(果然是牆倒眾人推……果然如此……悲催了……崔浩……)
  崔浩的悲劇,其實是鮮卑部和漢士族之間的矛盾爆發了而已。
  早年拓跋燾這丫蓋吳起義時,崔浩曾經舉報,寺廟裡藏有大量武器。崔浩是很反感佛教的,而拓跋燾覺得寺廟藏武器,這不是要謀反嗎?於是開始了著名的北魏太武帝滅佛活動。
  而拓跋燾的太子拓跋晃雖然跟崔浩關系不錯,可他是很信奉佛教的,自此拓跋晃以及很多鮮卑貴族對崔浩恨之入骨。
  此外,崔浩主張,應該按照漢人的門第思想,重新規定北魏貴族們的等級。這事兒看似輕松,實際上一點兒也不簡單。畢竟過去鮮卑各貴族都覺得自己是北魏最高層次的貴族,如今卻要被崔浩編排,你這不是找抽呢嘛!
  恰好鮮卑拓跋部,又是五胡亂華中,最後一個接觸漢文化的家族,他們還沒有完全接受漢文化,如今崔浩這麽一搞,不是自掘墳墓嘛!
  所以說,崔浩的悲劇,其實就是過於心急地想要進行一場文化融合的改革,結果適得其反。畢竟拓跋氏剛到中原才幾十年,這事兒得慢慢來。只可惜崔浩此前從無失算,卻沒能算到自己和家族會落得這種下場……
  南北朝後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三足鼎立”時期。
  公元534年,曾經強大的北魏一分為二,西魏、東魏並立,宇文泰與高歡針尖對麥芒、常年殊死對抗;同時,南邊則有對這一局面喜聞樂見的蕭氏梁朝。
  在初期,北周是毫無疑問的最弱一方。先看它的對手:
  當時的南朝梁正處在史上最好時期。
  一方面,自從北魏孝文帝死後,一度讓南朝喘不過氣的北魏走上了下坡路,讓剛剛建立的梁朝對外軍事壓力大為減弱。
  而初期的梁武帝蕭衍也比較勵精圖治,他扭轉弊政、提倡節儉、博采眾議、選拔人才,實行溫和的對內政策,大力發展國內的經濟和文化。那時的南朝各地,要麽“江湖諸州並得休息,倉廩充實”,要麽“襄陽左右,田土肥良,桑梓野澤,處處而有”,或者是“姑熟饒曠……良疇美柘,畦畎相望,連字高薨,阡陌如繡”。
  另一方面,隨著北魏末年陷入內亂,南梁大舉北伐,一度收復淮北多地,並奪取漢中,在三國對峙格局中一度處於有利地位。
  如果說南梁經濟最強,那麽東魏則是綜合實力方面的龍頭。它的優勢可以概括為兩方面:
  其一,東魏的統治核心地區是冀州。十六國以來,北方戰火激烈、政權更迭頻繁,無數曾經富庶的地區飽受摧殘。在北魏統一北方後的百余年中,冀州作為統治中心,成了最為發達之地,它號稱“國之倉儲”,強盛的物質基礎面對南朝也不遑多讓。
  其二,高歡作為鮮卑化的漢人,擁有雙重文化背景,特別“善撫夷夏”。他采取了一種妥協調和的折中策略,一方面推行民族調和政策,以“鮮卑為客,為汝擊賊;漢人為奴,為汝耕作”的比喻,緩和了一度激化的矛盾;同時,他任人以才,廣泛接納各民族頂尖人物,比如鮮卑的尉景、厙狄乾,漢族士人高昂、封隆之,高車人斛律金,匈奴人破六韓常、萬俟普,羯人侯景等等。
  由於這種團結各種群體的氣魄與能力,相比較之前簡單粗暴的爾朱氏,高歡在北方深得人心,連西魏宇文氏也坦陳:“高歡之撫河北,甚得眾心,雖乏智謀,人皆用命,以此自守,未易可圖。”
  至於西魏,有突出的短板,也有寶貴的優勢。
  西魏的誕生,本身就是個意外。當初爾朱榮被孝莊帝誘殺後,高歡抓住機會興起,為了拿下關中地區,他利用侯莫陳悅除掉了關中大都督賀拔嶽。
  正當關隴軍人們群龍無首之際,憑借前期優異表現、宇文泰被推舉為帶頭人,讓高歡的美夢化為泡影。
  隨後,宇文泰采取坐觀天下的姿態:一方面,他不接受高歡的招降;另一方面,雖名義上對北魏皇室稱臣,但卻從不真正響應孝武帝的勤王要求,總是以各種借口推脫,據守關隴、保存實力。
  依靠這種兩面做派,宇文泰打著北魏的旗號徹底平定關隴,隨後又接受了與高歡撕破臉的孝武帝,從此北魏正式分裂,宇文泰也成了西魏的實際掌權者。
  西魏的統治核心地區是關中,這一地理名詞我們很熟悉,自先秦以來它就是天府之國、沃野千裡,當初的秦王朝、西漢王朝,無一不是依托於這裡才開創了強盛帝國。
  但在過去的數百年間,關中卻是飽受戰亂衝擊最嚴重的地區。這裡作為各方爭相爭奪的戰略大本營,先後見證了多個政權的更迭;而每一次改朝換代,就是一次巨大浩劫,只是在前秦時期曾短暫地享受過盛世。在一輪輪戰火的摧殘下,關中經濟、社會、人口等方面所遭受的破壞令人觸目驚心。

  因此,在北方分裂初期,宇文泰一方曾長期處於劣勢,無論是經濟、人口還是軍事,都無法與東魏匹敵。而高歡也利用這一點,抓緊機會連續對西魏發動猛攻,試圖不給對方任何喘息之機、將其扼殺在萌芽中。
  因此,在三足鼎立初期,西魏長期處於守勢,形勢談不上樂觀。
  然而,其後的結果卻出人預料。
  公元549年,南梁爆發侯景之亂,梁武帝蕭衍餓死於宮中。隨後的蕭氏子弟陷於內亂,北方兩強趁機南下,其中,公元550年取代東魏的北齊奪取了蕭梁江北淮河兩岸之地;而西魏則奪得巴蜀及荊襄等地,南北格局徹底失衡。
  到了公元557年,西魏從歷史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北周;而在南邊,陳霸先建立陳朝,南梁退出了歷史舞台。
  又經過20年,即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天下再度從三足鼎立回到南北對峙;12年後,取代北周的隋朝滅掉陳朝,當初西晉滅亡後就陷入近300年分裂的華夏大地,終於再次實現了大一統。
  由此可見,曾經處於弱勢的西魏/北周,不單單是戰勝了東魏/北齊,而是扛起了結束分裂、影響歷史走向的重任。那它的成功秘訣在哪?
  咱們可以把原因歸為兩方面:客觀上的地利、主觀上的人和。
  客觀原因: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地肥饒,可都以霸”;“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關中地區易守難攻,而且從地勢角度而言,面對關東有著居高臨下的俯瞰之勢。這種特殊的地理優勢,讓它長期主導了中國古代史的發展進程: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何等的勢如破竹;
  劉邦定三秦,其後揮劍東進、戰勝不可一世的霸王,何等的令人振奮;
  十六國時期的氐族政權前秦,依托關中形勝之地,竟創造了一統北方、造就當時唯一治世的壯舉......
  因此,對於宇文泰來說,雖然短期內綜合實力處於下風,但有歷史上諸多案例為指引,退而據守關中、進而奪取天下,並非毫無可能。他需要的只是兩大前提——敵人犯錯、自身爭氣。
  巧的是,這兩點都具備了。
  主觀原因:積極上進的關中集團、犯下致命大錯的對手。
  東西魏並立的大幕拉開之後,為了抗住虎視眈眈、瘋狂進攻的高歡,宇文泰一方面依靠地利頑強迎擊,另一方面想方設法提升自我實力。
  他以恢復先秦時期的周禮為名厲行改革,推行均田製,以此為基礎建立府兵製、打造一支凝聚力極強、能征善戰的新型軍隊;
  頒布了著名的六條詔書:“先治心”,即治民者對自己嚴格要求,奉行儒家的仁義、忠信等良好品德,端正認識,以身作則;“敦教化”,即揚道德教育,培養百姓的良好品質;“盡地利”,積極發展農業生產;“擢賢良”,選賢任能,不拘一格用人才;“恤獄訟”,嚴明刑罰、公正公平;“均賦役”,調濟貧富,避免兩極分化。這六條,個個有的放矢,涉及西魏國計民生各個方面,極大提升了綜合實力。
  從結果來看,宇文泰的改革,不僅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還極大緩解了民族矛盾,形成了“融冶關隴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的關隴集團。這兩大基礎不僅為北周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甚至還為其後隋唐的先後興盛打下了根基。
  西魏/北周的對手則是另一番情境。
  高歡家族繼承了富饒的關東, 卻也未能擺脫北魏末年的深刻矛盾。
  當初的六鎮起義之所以爆發,原因是軍鎮將士與腹地權貴之間日益加深的階級與經濟矛盾。北魏在艱難鎮壓這一聲勢浩大的戰亂後,將大量降卒從北方軍鎮遷徙到關東,以圖拔其根本、斬草除根。然而,這些矛盾還未解決北魏就走向滅亡,佔有其統治核心區的東魏/北齊不得不繼承這一歷史遺留問題。
  而“善撫夷夏”高歡,雖然短暫實現了各民族的統一和諧,但這只是他個人能力的體現,從未形成制度上的解決方案。在他死後,接班人雖然也試圖推行過一些改革,但這些人要麽突然癲狂,要麽英年早逝,或者荒唐無道,有這樣的領導者,再殷實的家底也經不起折騰,只能眼睜睜看著被西邊的對手追趕、超越、擊敗。
  至於曾經富庶的南梁,更沒什麽可稱道之處。當初北魏陷入內亂時,蕭衍曾集中精力勵精圖治,創造了安定繁榮的局面;但當北方一分為二、局勢未定時,南朝卻未能抓住機遇,而且在在政治上逐漸陷入腐敗、混亂。其後野心勃勃的侯景投降,利令智昏的蕭衍引狼入室,最終讓南梁禍起蕭牆、遭受巨大摧殘,南朝從此徹底失去了問鼎天下的可能性。
  用一句話來形容西魏/北周獲勝的秘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雖然起步差,但宇文氏集團立足於形勝之地,其後以改革解決各類矛盾、推動國力發展,最終等待對手犯錯、摧枯拉朽兼並敵人。
  這種經驗,時至今日仍值得借鑒……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