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群穿明末之荒海平波紀》七百三十七 老朱家的通病
這時旁邊的朱北國突然想起了什麽,趕緊對薛黃二人說道:

“兄弟既然說到這雷州疍戶,我知那位陳上川將軍屬下之民有許多,兩位既然與雷州疍戶熟悉,不知道可替我們招募一些水性好的孤兒少年,到我們的船上作水手?”

薛黃二人聽了立刻點頭允諾說,此番回去自然是要留意的,接下來朱北國又問起這些移民的情況,薛來相說,自從上次送來六百男女后,船隊在這段時間裡已經往返雷州和萬山島兩趟,一共運來了一千六百多男女,都是有家室的人,男女參半,大小幼童也有二百余人。

現在東沙灘碼頭附近的臨時居住點——用茅草和竹子搭建的簡陋房屋裡,都住滿了人。

此時朱北國看著沙灘上一群衣衫襤褸的流民,有些擔心地問薛黃二人說,若這些人知道將遠涉南洋,也不知這些人願不願意跟我們走。

薛黃二人回答說,朱哥放心,這些人聽說跟隨澳洲人出海墾荒,人均十畝,所授田地耕種八年即為私田,無不興奮,加上墾荒之資也不是自負,還給予農具工具,怎麽會不許?眾人皆願跟隨出海。

朱北國聽了便接著問道:聽說這些人來自滇黔,想這內陸之田是現成的,其中荒蕪無主之地不少,是何原因讓這些人流徙至此?

薛來相回答說,如今滇黔之地,盡屬韃子,地倒是有,但是大部皆為旗人圈佔,而這些流民,有一大半是過去雲南沐府的佃戶和軍戶。

接著薛來相感慨地對朱北國說,當今天下紛擾,到了改朝換代的時節,如今大明天子入緬,沐府也舉家跟隨,除了一些近佐佃戶軍民外,滇境數十萬沐府佃奴和軍戶家屬都沒有跟隨而去。

為什麽?因為心存僥幸也。

朱北國聽了點點頭,他明白了薛來相口中的僥幸是什麽意思了。

是的沒錯對於這部分佃戶和軍戶而言,無論是自覺的還是被迫的,總而言之,沐府如今已確定是拋棄了這些人的,而這個世代替大明朱家駐守滇緬的煌煌沐府,也從原先的皇親國戚,變成了反賊。

於是這些佃戶和軍戶們原本以為,自己有可能會獲得自由之身,而且其佃租主人家的土地,也可能會就此被得到天下的新主人分到自己手裡變成自家的私田,從此咱們也就從權貴家的世代佃奴變成了擁有自己田產的自耕農。

果真是如此,那就是祖墳冒煙佔了大便宜了。

其實這個也並非佃戶們和軍戶們的臆想,就在大清剛剛入關直到幾年前的這段時間裡,朝廷確實就曾經這樣乾過!

當然了,其中上好的田地可能仍然是人家貴人們的,但是是只要貴人們的手指頭縫裡稍微漏一些下來,也就夠咱們草民討生活的了。

然而這些草民們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當初大清是剛剛入關,立足未穩,用打土豪分田地的方式收攏人心確實是有可能的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又沒有動朝廷自己的家底。

然而這個做法隨著大清在中原逐漸站穩腳跟後,就漸漸的摒棄了。

而事到如今,大明早已成為昨日黃花,如今所謂的大明,只不過是滇黔一隅之地,大清的優勢已不可擋,那麽勝券在握的朝廷憑什麽要把肥肉留給無權無勢的草民?憑什麽呢?

所以,當吳三桂的兵進入了昆明,大局已定後,朝廷接下來的做法就與這些佃戶們和軍戶們的意願大相徑庭了。

如今,新來的主人是韃子,駐防滇黔境內的旗人們不僅要房子,要財產,而且還要土地。

顯然,

這些人根本就沒有分地給佃奴們的意思,不僅如此,還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重新“入籍編戶”,繼續讓這些佃戶軍戶做佃奴,而且還要剃發易服改變風俗!加上亂兵剛剛過境,不少地方慘遭劫掠,不少百姓生計無著,當然了,毋庸置疑的是,在劫掠的兵裡,既有大明的兵,也有大清的兵。

由此不僅造成了難民如潮,還有相當大比例的人實在不願意剃發易服,繼續再給新主人做佃奴了,所以在這段時間裡,滇黔境內就有了許多有組織或者半組織的集體遷徙,有些甚至是全村流徙。

現如今薛來相兄弟從雷州半島接收到的這批難民,大約有一多半都是這樣舉家跑出滇境成為流亡在兩廣十萬大山的深山老林裡的“野民”的。

到了後來,如果沒有被遷徙出去,這樣的流民很多都變成地方官在奏折裡所謂的“熟番”和“生番”。

在舊世界的歷史上,根據流傳下來的許多家族族譜記載,這些人確實有不少融入到當地苗、瑤、壯諸族之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流亡到了瓊島和安南,再到後來,還有不少人漸次流入了南洋諸島,最終融入了當地的土著之中。

朱北國等人了解到這群人的來歷後,和驕傲號上的船員們都私下感慨了一番,哥幾個紛紛評論說如今大明也真是氣數已盡!這個永歷皇帝和他的朝臣們也真是平庸!大敵當前,竟然還死抱著傳統秩序不放,他們難道就不知道解放一下佃奴嗎?就那麽不願意把土地分給佃奴們嗎?

想想看,這些佃奴在分到田地後,然後塞給他們每人一把兵器,再告訴這群剛剛有了私人土地的佃戶們說:如今大清要來,他們一來,就要搶回你們手裡剛剛分到的土地,那麽你們打算怎麽辦?

不用動腦子想吧?用腳趾頭想想都知道,這群佃戶們會怎麽辦對吧?肯定會跟著大明天子打仗啊!拚了唄!

如此還怕激發不出民眾的抗敵鬥志嗎?哪怕失敗了也不怕對吧?因為一旦失敗了,不管怎樣土地也是要丟掉的啊!

那還真不如來個破罐破摔、拚個魚死網破也比流亡緬甸受盡屈辱, 最後還落得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強對不對?

所以朱北國對此解釋說這特麽就是他們老朱家的通病,心存僥幸!不見棺材不落淚!

想當初,李自成圍開封,身家億萬的福王,就那麽守著萬貫家財,硬是不肯拔一毛給守城的將士激勵士氣,結果呢?城破後全都便宜了李闖王,福王本人也被點了天燈。

說起來這永歷和沐府的當家人沐天波,那做派大概也跟福王有一拚了,就這樣乾看著原本世代跟著自己的數十萬佃奴軍戶便宜了別人。

然而面對這樣的一群流民,任柯倒很是興奮,作為明粉,他向來對那些抵抗、逃避大清統治的人持支持和同情態度,從感情上講就有一種天然親,面對這群在他的眼裡絕對屬於“準崖山之後”的人,任柯很快就進入了總督的角色。

在這些日子裡,他幾乎訪問遍了這群人裡的所有家庭,盡管語言很不容易交流,時常是雞同鴨講,但是任柯會抓住所有的機會與這些民眾交流包括每一次分發糧食,每一次分發工具,他還延續了自己的一貫作風——關注孩子、

每天晚上,任柯都要給這些孩子上文化課,教他們和她們識字,在這群人裡,一共有二百多個孩子,除了一小半嬰幼兒以外,都不同程度地跟任柯有了那麽一點“師生之誼”至少孩子們的父母認為,任柯是自家孩子的“恩師”。

通過這些交流,任柯漸漸的在這群人裡建立起了一些威望,當然了,這只是初步的、不那麽穩固的威望。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