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她是為了體驗生活,但也不會長時間去打工,倒也不是看不起打工人什麽的,純粹是受限制太多,而且相當於畫地為牢,把自己圈起來了,更不可能接觸太多的人。這樣就與她的初衷背道而馳了。
因此,她在村裡買了棟房子,沒錯就是一棟。獨門獨戶,農村一般人家為了節約成本都會搭山頭的(搭山頭是農村常見的,就像現在的聯排),非常罕見。房前有個三十平左右的曬谷場,屋後還帶個房屋差不多佔地的院子,院裡的井也能解決吃水的問題。院子後面就是原來村裡洗衣洗菜的小河,非常方便。
而且所處的位置也很不錯,就在村子中心地帶,村裡的主乾道離得也不遠,是原來村裡地主家的房子,原房主早幾十年就過世了,也沒有家人繼承。一開始村裡用來堆放一些農具之類的,後來修建了更大更靠近農田的倉庫後就被閑置了。可能都有些忌諱,也一直沒人打這房子的主意。
這是座黑瓦白牆的木結構青磚房,所有承重木柱,木梁用料都非常扎實,而且原來的防護措施不錯,所有木結構部分都用蠟封,防水防蟲。雖然長久沒有打理,保存得卻相當完整,也就看上去也是比較破舊的。饒是如此為了修繕這個房子也花費了她不少心思。
這房子寬度六米,長度有九米左右。除了底下一層,上面有個閣樓,挑高也有兩米五左右,尖頂部分更甚,用作平時的起居綽綽有余。一樓原來就著每三米一根柱子做的隔斷全部被拆除,整個一樓除了中間兩根柱子,和一個改造過的灶頭,主打一個通透。連著大門和窗戶都擴展了一番,窗戶在左門在右,幾乎都佔了大半牆面,保持原風格的同時擁有了良好的采光和通風。
改造過後她準備開一個茶館,兼小酒館。就提供點些花生、五香豆、茶葉蛋之類的下酒小菜,以及幾種蓋澆面主食。江南地區是魚米之鄉,百姓相對較富裕,一些有錢有閑的人養成了上午皮包水下午水包皮的習慣(上午茶館喝茶一肚子水,叫皮包水。下午浴室泡澡,身體泡水裡,叫水包皮。)。中午那頓有時就在喝茶的茶館對付一口,因此茶館就有固定的幾種蓋澆面,也有跟相熟的食肆飯館合作的。
因為定位的就是面向大眾,所以。茶館的布置也沒弄什麽花裡胡哨的東西,僅僅是牆面上了一層白灰,防蟲防潮,地面是青磚鋪就,桌椅板凳更是。橫三、豎三擺放九張八仙桌,每張八仙桌配4張條凳,另外配了些方凳方便加座。連柱子也沒刷漆,只是厚厚得上了一層封蠟,保持了實木的原色。
進門處。靠牆打了一排置物櫃,上面可以放些零散的東西。瓶裝的酒,袋裝榨菜之類的。連著置物櫃打了一個收銀櫃台打了兩排,打了一排收銀櫃。邊上擺著一溜壇子的散裝酒。置物架邊的牆上吊著一台大彩電,聽個響也吸引下顧客。熱天比較多,吊扇也不可或缺,總共吊了四台吊扇。
靠屋後排左邊是灶頭和放置蓋澆面澆頭的條桌,右邊則是上樓的樓梯和一間雜物間。樓上是員工宿舍,為了經營茶館她雇了兩個個小姑娘收銀兼服務員,另外還雇了兩個村裡的孤寡老人燒水打雜。一切就緒,她的小茶館在一個良辰吉日低調得開始營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