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四名倒鬥傳人也不好再藏著掖著,故而將這一年裡他們耗費不少人力物力的調查結果,全部一股腦說了出來。
話說在明初年間,大臣劉伯溫死在自己的府邸之中後,其子劉璉便用一輛馬車,拉著劉伯溫的屍體將其載回老家青田縣。
起初按照這一條線索,四名倒鬥傳人沿途不斷查找線索,但到頭來卻是一無所獲。
無奈之下,最終他們只能將注意力集中在了劉伯溫的老家青田縣,因為劉伯溫在預測到朱元璋會對功臣毫不留情大開殺戒後,便直接稱病告老還鄉。
所以按照這四名傻缺的推測,也就是和我之前所推斷的一樣,這劉伯溫極有可能就是在為自己準備後事的。
而身為堂堂摸金校尉和發丘官的唯一傳人,陳鋒與錢曉鋒哪怕使出了渾身解數,但對於父輩和祖先們來,無往而不利的尋墓分金定穴術,在他們這一代人手中,竟是接連宣告失敗。
他們原本以為,憑借祖傳的尋墓分金定穴術,定能找到劉伯溫精心布局的陵墓,但他們的理論很豐富,實踐經驗卻是等於零。
我則是閉上眼睛,在腦海中勾勒出劉伯溫生前的模樣,那個能預測未來的智者,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安排自己的後事。
“你們四個傻子啊,你們之前一直將注意力全都放在了青田縣,難道你們就沒想過,是不是你們尋找的方向錯了?”
我這聽了好一會兒,全都是四名倒鬥人,在劉伯溫原籍青田縣內,是如何尋找又如何追蹤且如何失敗的。
還好這四名傻不啷當的倒鬥傳人不是我的徒弟,不然我鐵定一巴掌直接將他們扇在地上了。
韓一防有些不解,問道:“你自己之前不也說了,這劉伯溫第一次告老還鄉的時候,就是在為自己後事做準備的嗎?既然是這樣,我們在青田縣展開調查那也沒錯啊?”
我搖了搖頭,一副恨鐵不成鋼的語氣,解釋道:“在青田縣準備後事,那墓就一定會在青田縣嗎?哎我去,我是真服了你們四個人腦子了!”
聞言四名倒鬥傳人面面相覷,但他們仔細一想,好像還真是這個理兒。
要想找到古時大天師劉伯溫陵墓的真正所在地,那首先就得先知道這陵墓的大致規模情況。
劉伯溫並非是帝王之家,故而按照我的分析,認為劉伯溫的陵墓也絕對大不到哪裡去。
加上劉伯溫在晚年時可是過得頗為淒慘,朝中淮西勳貴們針鋒相對,朱元璋愛搭不理的,這劉伯溫能有個地方埋自己的屍體就已經算是不錯了。
但凡事並無絕對之論,尤其是陰陽師,更別陰陽師中的佼佼者天師了。
常人思維如果認為一加一等於二的話,那陰陽師則是會等於三,說不定也會等於一。
聞言韓一防思索道:“我們的分析加上你的判斷,認為劉伯溫的墓肯定不大,那麽我們就要反過來思考,也就是劉伯溫的墓肯定是非常大的!”
劉伯溫,明朝的開國元勳,精通陰陽之術,他的墓豈能如此簡單。
我點點了頭,用一副慈父關愛的眼神,道:“哎喲,你腦子總算是開竅了!”
“如果我是劉伯溫的話…”
閉上雙眼的我讓四名倒鬥傳人不要發出聲音,隨後我開始代入到數百年前的這位大師劉伯溫的處境和內心。
古時大天師的劉伯溫本事之大,是一眾陰陽師全都認可的。
但劉伯溫在晚年的時候,卻未施展過任何本領,這說明劉伯溫是在獨自默默承受五弊三缺帶來的天罰影響。
既然劉伯溫在第一次告老還鄉的時候,就馬不停蹄趕回了青田縣,那明劉伯溫已經開始在為自己的後人謀劃一切。
但從劉伯溫那兩個兒子慘死的下場來看,這劉伯溫又似乎是不像在為自己的後人考慮。
我坐在椅子上,而窗外是隨風搖曳的竹林沙沙作響,似是在訴說著什麽,不得不說酒店的風景打造得不錯。
此刻我的眼神深邃,仿佛能穿透時間洞察未來。
在四名倒鬥傳人詫異的眼神中,我的雙手交疊在胸前,指尖輕輕摩挲著,仿佛在推算著什麽。
我腦海裡烙印著數不清的陰陽學識,這些都是我一生所學的見證。
然而此刻,我卻感到前所未有的無力。
畢竟五弊三缺是陰陽師必須承受的天罰,別說是我這麽一個小天師了,哪怕是劉伯溫大天師也不例外。
我想隨著劉伯溫年歲的增長,他的力量逐漸減弱,而他的後人, 卻未能繼承劉伯溫的衣缽。
我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出劉伯溫他兩個兒子的面容,他們年輕、英俊、才華橫溢,卻都因五弊三缺而英年早逝。
我不明白,為什麽劉伯溫的後人要承受這樣的命運。
所以劉伯溫真正的目的,則是那本傳說中的上古奇卷天文書,故而青田縣這個地方,絕不會是劉伯溫陵墓的真正所在地。
我此話讓四名倒鬥傳人瞬間一驚,韓一防面帶疑惑,不解道:“你說劉伯溫耗費如此大的力氣返回青田,既不是為了後人謀劃後路,又不是給自己弄後事,而是為了那本上古奇卷天文書?這推測你可有依據啊?”
韓一防這話正在吞雲卷霧的我笑道:“本天師的話就是依據,而且你們要想了解劉伯溫的為人,那麽你們首先就要知道他在歷史中記載的情況,這一點你們可要參考真正的史書,而不是所謂的毫無價值野史!”
我之所以會這麽說,是因為我可是正統陰陽門目前最後的一名傳人。
可以這麽說吧,我會的秘術這劉伯溫也會,而劉伯溫會的秘術我可不見得一定會。
當然這話題有點跑偏了,見四人依舊是一臉的迷茫,我隻好開始跟他們詳細解釋起來。
根據陰陽師流傳至今的記載,這劉伯溫在年少時,便於青田縣的一間私塾就讀。
私塾坐落於青田縣的一角,青石板路通向院內,古樸而靜謐。
劉伯溫少年時期,每日踏著晨露而來,伴著黃昏而歸,劉伯溫的眼中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手中握筆,書寫著未來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