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第655章 興奮的朱高熾
最新網址:

大明有兩個皇帝。

一個在京城,一個在萬裡之外的撒馬爾罕,京城甚至有了王不見王的謠言,關於皇家的小道消息,一直以來深受市井之間的歡迎。

京城的糧票銀行總部出資,與十幾家大商行合力建造的,坐落於上元新城區的大明第一高樓,高達二十一層的大廈正式開業,開業的當天進駐了多家商行。

光牌面就足夠了。

大廈的樓頂處,甚至可以眺望到天際處皇城的影子,人們不允許在大廈裡使用望遠鏡,特別是皇城的方向,是違法的行為。

大廈的一樓大廳兩旁,有許多的店鋪,書店裡顯眼處,不光有,還有雜書,經書,史書,當下最火的破圈理論的書籍,也在顯眼的地方。

《破圈之道》,出自於京城國子監的博士。

自去年出版以來,受到了太子殿下的喜愛,連太子殿下都認同的書籍,不會缺少銷量,成為了上層人士必讀的刊物。

書店可以看書。

幾名國子監的學生在室內看書,夥計們還體貼的送上了熱茶。

“把社會看做一個整體,如果供養一百個朝廷官吏,需要一萬個百姓,有了更多的糧食,養活更多的人,誕生更多的人口,兩萬個百姓,需要的是三百名官吏。”

《破圈之道》的開篇很大膽,一下子就能抓住人的眼球,而且看起來符合自然事物的道理,讀的人越發的津津有味。

“同比,從經濟角度而言,把社會技術總結為一,社會生產力與之正比為一,那麽當社會技術發展到二的時候,生產效率的提升,社會生產力也進化為二。”

“人吃的糧食是有限的。”

“人的花費是無限的,隨著人的財富而增加。”

“滿足糧食的前提下,經濟的發展本質,無非是人的人均使用商品增加,例如二十多年前,一家軍戶裡的家具,可能只有兩三件,大多數家徒四壁,那麽如今北平的軍戶,連大型的農業機器都有了,小到毛筆、硬筆、紙張等,這就是經濟增長的本質。”

“如果讓百姓家裡具備更多的商品,是最重要的追求。”

“那麽在一到二的過程中,還有一點一,一點二,一點三,一點九。”

“國子監的畢業生,每年的人數為兩千人,五十年的人數總量為十萬人,那麽國子監的效率下,維持的就是十萬人的一。”

“想要突破這個一,就要提高每年畢業生的數量,這就是增長率。”

“經濟上也是如此,大明目前的生產力總和,以長期而言,同樣是個瓶頸,只有每年超過上一年的增長,才會是社會生產力總的增長的表現。”

文華殿。

暖房。

朱高熾看著書。

因為《破圈之道》的暢銷,為人們提供了新的視野,有了新的類型,文人們聞風而動,一年的時間裡,出版了許多此類的書籍。

有些沒什麽含量,有些值得一讀。

其實與後世的國家,為什麽追求經濟增長,害怕經濟停頓是一樣的道理。

明明是發達的國家,哪怕經濟不增長,每年的經濟總量,不也是很高的嗎,就像人們不明白,為什麽富人會因為自己的公司沒有增加銷售額而憂慮。

那麽遍觀歷史。

靠著大航海貿易,葡萄牙和西班牙先後成為了歐洲最富裕的國家,而且這些財富的積累,在短短的幾十年就完成了。

可接收了大航海貿易的大部分白銀的大明,不但沒有富裕起來,反而經濟破產了呢。

這就是體量與貿易模式的區別。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小國。

他們可以通過巨量的白銀,從大明得到“無上限”的商品,而大明掌握的白銀,並無法得到花出去的口子,當時的天下,沒有可以足夠支持大明白銀流動的商品。

因為農業社會生產力的上限,大明國內的內部經濟循環本就飽和,注定了這筆錢不再具備錢的價值。

隻培養出來海上的巨無霸大海商,卻沒有讓大明國力富裕起來。

如果從更多方面的角度來思考,甚至可以從米國的學者們提出的二八理論找到影子。

為什麽害怕東方崛起。

因為他們的不少學者深信二八理論,認為東方的崛起,十幾億人口的富裕,會導致全球資源的破產。

可是呢。

後世的確走出了另外一條的道路,西方主流學者的共識,由鄙視和蔑視,逐漸的變為開始重視,甚至有了不少的中吹西方學者,因為事實就是事實。

全盤接收英國政治遺產的神牛國,比後世窮了五倍,還是在相比更寬松的外部環境中。

按照西方人的理論,神牛國是永遠發展不起來的的,因為他們深信。

直到新世紀他們動搖了。

楊士奇安靜的呆在暖閣裡,同樣的在看書。

他很喜歡這樣的氣氛。

黃花梨木桌面上,有福建茶葉泡的熱茶,以及當下京城流行的奶茶飲品,還有各類的點心小吃,桂花糕吃起來又甜又糯。

朱高熾余光看到楊士奇放下了手中的書,於是開口笑了起來。

聽到太子殿下的笑聲,楊士奇恭敬的起身。

大明太幸運了。

祖孫三代的關系和睦,遍觀歷史未有之。

到了今日。

太子坐鎮京城,皇上坐鎮撒馬爾罕,沒有什麽比這樣更有效率的方式。

楊士奇堅信,要不了十年,撒馬爾罕七省,將會與內地融為一體,再也無法分割,至少五十年內如此,這是皇帝的便利性帶來的。

兩個聰明人,深度合作的效果大於二。

“楊先生,願意去呂宋嗎。”

朱高熾問道。

他知道楊士奇一定會同意,雖然楊士奇一直想要回到朝廷,可是朱高熾需要楊士奇奔赴海外。

思來想去。

楊士奇是最合適的人選。

渤尼國內附,東邊是蘇祿國,蘇祿國有三王,東王內附,大明同意了。

呂宋,蘇祿,渤尼,三個海上鄰居,地理位置非常的關鍵,也是土地面積大國,具備很強的潛力,大明需要發展這些地方。

這些土地只要開發出來,能很快得到回報,與中亞當下的環境不同,受歷史和技術的局限性,治理中亞的回報率太低了。

楊士奇的確沒有拒絕。

既然是太子殿下親口要求,作為臣子,他如何能拒絕呢。

只是楊士奇有些好奇,太子殿下為何改變了心意,露出探究的眼神。

朱高熾回答了楊士奇,讓宦官遞給了楊士奇一本奏疏。

上奏疏的人是謝貴。

楊士奇想了很久,才有了些許的印象,好幾年前,在京城見過此人。

奏疏裡的意思很明確,高麗有礦,高麗的商人們希望運輸煤礦到國內,國內不缺煤,可是呢又缺煤,謝貴認為對大明有幫助。

楊士奇敏銳的發現了不對。

高麗的情況他並不是一無所知,大明商人們在高麗如果開礦,以當地的人力成本,加上他們帶去的技術,恐怕價格上,國內的煤商競爭不過。

這對國家是不利的。

楊士奇並沒有出言反對,他相信以太子殿下的英明,肯定有他的想法。

與有些人的擔憂不一樣,朱高熾並不擔心高麗的局勢。

相反,他還在觀察高麗的變化。

近代科技大爆炸。

西方走出了很多的道路,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新的事物,在朱高熾這裡並不是新奇的,並且許多的選擇應對。

任何事物有兩面性,朱高熾看到了新的機會。

為什麽海外的商人們,對於煤礦有了訴求?

煤礦作為低價的大宗商品,屬於早期海貿不被歡迎的商品,沒有商人會把煤炭當做海上貿易的物資。

英國的船隻業與生產力大突破。

瓦特蒸汽機的成熟和普及, 雖然英國極力的守住技術,可還是被很多國家學了去,就像鳥銃這樣的武器,部落仿造不出來,但是倭國和高麗卻沒有大的問題。

各國進入了工業社會,隨著需求和運力的變化,英國的船隻,開始往外供應煤礦。

例如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英國國內的三萬三千艘船隻,在這一年,往歐洲各國出口,通過海運運出了三百數十萬噸煤。

英國通過能源的出口,獲得了長足的經濟發展,而英國大量廉價煤的供應,又滿足了各國發展,所需要的能源滿足。

技術上,目前的大明,許多方面沒有達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的英國水平,可是大明的體量大,造船業更大,如今大明有三個主要的造船產業基地,每年上萬艘船隻下水。

朱高熾看到了其中的意義。

傳統以奢侈商品為全部的海貿方式,發展向大宗民生物資轉型的海運能力,並且已經有了利潤,否則高麗的商人們,不會如此迫切。

那麽結合《破圈之道》,朱高熾已經發現了大明的機會。

多年來一直等待的需求,終於浮現了出來。

所以有了今年的海外推動計劃。

朱高熾需要一個懂得工業之道,並且能適應複雜局勢,懂得進退的官員,眼前這位很早就主動前往北平學習,在朝廷內閣做事多年,又在老撾呆過數年的楊士奇,還有誰比他更合適呢。

畢竟在海外。

朝廷無法直接管理的土地上,需要能自己判斷的引導者。

凌晨繼續加更一章,明天恢復下午六點的穩定更新。

(本章完)

最新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