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第717章 朱高熾的宏圖
最新網址:

武英殿。

武英門。

朱高熾在平台上眺望,下方是皇城內河,三座拱橋,然後是空曠的廣場,廣場對面是建築群,六科廊,官員們在裡面辦公。

與文華殿不同,朱高熾還是太子的時候,在文華殿經過了數次的修葺,建立了花園公園,甚至修建了公車系統,武英殿當初因為是朱棣辦公的地方,朱棣並不太喜歡這些,所以大致上保持了原貌,只有小部分的修改。

可能是因為年齡大了,準確的說是身體的原因吧,朱高熾又開始喜歡上了安靜。

皇宮事務局修整武英殿的工程計劃中止了。

雖然不如文華殿日常事務功能方面,但是保留了皇家的莊嚴氣象,倒也是別具一格。

歷史上的朱高熾四十五歲病逝,如今已經四十九歲,馬上要到知天命的年齡,自己過得倒也劃算了,朱高熾嘴角忍不住翹起。

自己為中華文明的複興,付出了大功勞吧。

朱高熾忍不住想道。

十五世紀初期,根據多種說法提供的數據,世界上的人口大概在兩點五億到四點二億之間。

十五世紀初期,也就是永樂朝,官方數據是接近七千萬,但是這個說法許多學者是否認的,因為明朝數據很不準確,並且隱戶以及軍戶的統計等都很複雜。

就算是按照四點二億人口的說法,大明當今的人口已經高達了一億九千余萬。

自身生育人口,收復交趾吸收的人口,還有國外吸收的少部分工匠、學者等群體,導致大明在永樂一朝,人口突飛猛進。

可是人口增長的速度,比較前些年已經開始“放緩”,主要是外來吸收人口比率大大漸少,再也沒有了像交趾行省這樣一下子增加幾百萬人口的地區。

乃至於高麗女傭,倭國女傭等吸收,因為高麗和倭國的“枯竭”,也大大漸少了數量。

當然,隨著大明人口的增加,世界人口數量必然也增加了,但是可以深信的是,世界上兩個人裡,接近一個人就是大明人。

恢復到了宋朝的水平。

那麽在朱高熾的心裡,既然世界上兩個人裡有一個人是大明人,那麽世界上的土地至少一半以上也屬於大明人才對。

後世英國人侵佔了美洲,澳洲等土地,在這些地方上建立了國家,施行了種族滅絕,獲得了極少的人口佔據了極大的土地,這是不公平的。

他們是入侵者,但是因為實力強大,沒有人敢提出反對。

如果追求世界文明和公平正義,英國人需要賠償,道歉,並退出這些他們入侵的土地,歸還給世界的百姓,由各國人口比率來分配這些土地作為補償。

可惜世界的真理是建立在大炮之上的。

誰的炮火強,誰就能建立世界秩序,自詡為文明。

所以人均資源豐富的強盜們,仍然主導了世界的秩序,並不是因為他們文明,而是因為他們靠著資源豐富所以富強。

人們羨慕他們的富強,想要過上他們的生活,卻自稱自己追求文明。

如果這些富裕的國家衰敗和貧窮了,最先逃離的也是這些人,只不過他們不會再把文明掛在嘴上。

這又符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政治建築的道理。

社會的總體道德,必然是建立在物資滿足的基礎上的。

那些落後貧窮的國家,連肚子都填不飽,卻要求他們講究仁義道德,實在是沒有人性,哪怕長期吃不飽飯的人很難具有人性,而那些吃飽飯卻對他們冷嘲熱諷的人更沒有人性。

那麽隨著大明的持續富強,經濟長期發達,底蘊雄厚的文明底子下,像曹端與陶鏴這樣的思想家會越來越多,這也是必然的事物發展現象。

矛盾會越來越多,而經濟發展永遠是蓋住矛盾的緩和手段。

如何保障經濟發展呢,人均資源豐富。

簡而言之,國土面積越大,人均土地面積越多,或者說掌握的資源越多,那麽經濟發展越容易,越能長久保持經濟發展勢頭。

現在是十五世紀,大明不需要掌握資源的手段,獲得更多的土地才是最好的方式。

英國人才幾百萬人口,做不到吸收其余種族的底氣,所以只能施行種族滅絕,但是大明人不怕,大明人接近兩個億,有包容世界的底蘊。

所以大明可以與世界共同富裕和發展,這是英國人不能提出來,並且十分抗拒的。

朱瞻基看著父親的背影,眼光裡滿是崇拜。

第一次巡視大明的時候,年輕的朱瞻基看到各家百姓裡大廳懸掛的燕子圖,內心的驕傲和崇拜就已經呼之欲出。

在朱瞻基的心裡,父親是最偉大的君主,自己一定不能辜負了父親,辜負了大好河山,做一名合格的繼承者,繼續光耀大明。

哪怕這個過程裡,有些不合時宜的“蟑螂”,通過前番的打壓,朱瞻基已經有了底氣,發現了如何對付這些人的方式。

“太子啊。”

“兒臣在。”

朱瞻基上前恭敬的應道。

“權利這個東西,你要明白它的本質是什麽,以及你想要的是什麽,只有搞清楚你想要的是什麽,才能思考清如何對待權利。”

朱高熾沒有強硬的否決兒子。

無論是上輩子還是這輩子,朱高熾從來不會強行扭轉別人的思想,只會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互相的交流。

如果說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那麽這不是交流,而是強迫。

人的性格很難改變,朱高熾不想改變,因為這是他做事的準則,自己不想強迫別人,別人也不要強迫自己,在道德與良知的前提下,做到知行合一。

道德與良知是人類社會的共識,非要特立獨行的解釋其余標準,已經是違背道德與良知了,可以通過發展,經濟基礎的提升,來改變社會道德水平,卻不能一味的強求,長期只會拔苗助長。

例如長期貧窮饑餓的社會裡,百姓們最想要的是吃飽肚子,你卻非要讓百姓們追求教育,追求君子之風,這就是違背道德與良知的。

朱瞻基聽到父親的教誨陷入了沉思。

朱高熾拍了拍兒子的肩膀,人需要不斷的學習,然後通過社會閱歷的豐富,懂得更深的社會邏輯,明白一些道理,看透一些事物。

兒子還年輕,朱高熾沒有指望朱瞻基是天才。

人人都是普通人,指望普通人是天才,豈不是倒行逆施,兒子能保持道德與良知,已經是不錯的繼承人了。然後朱高熾看向楊溥。

五十七歲的楊溥沉了一下肩膀。

還是太子的時候,皇上就把嫡長子交給自己學習,聰明人不需要多言,楊溥覺得自己做的不太好,辜負了皇帝的期望。

因為想要培育一位像眼前皇帝一樣偉大的君主,實在是太難了。

教導了太子後,朱高熾返回了武樓,開始回復朱能的奏疏,同意朱能意見,借助德裡蘇丹國複雜的內政,政治為主,軍事為輔,盡快結束當地的戰爭。

西部七省生產的糧食,只能做到自給自足,無法供應大軍。

大軍的補給和糧草皆來自內地。

西部七省短暫的繁榮,是大軍抵達後,不管帶去了消費,還帶去了糧食與商品,完全是內地支撐起來的,並沒有與內地的經濟形成有序的循環。

如果西部七省的農業能做到自給自足,那麽才有一定的資源交換基礎,起碼明軍士兵可以使用糧票與當地進行貿易,而不是使用自己的軍糧。

但是呢,如果西部七省農業可以做到自給自足,也不會長期的混亂了,雖然有部分地區平原,但總體上無法滿足,貧窮是地方特色。

最初的時候,靠著與中國人進行中轉商貿獲得利益和物資,發達了許多的年份,並孕育出一定的文明,後來隨著中國的內亂,以及蒙古人的崛起,當地的商貿徹底斷絕,這些地方的經濟也徹底衰敗了下去。

這些地方隨著中國興而興,也隨著中國衰而衰。

最高光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富強的時期,那就是大唐,大唐在西域的經濟政策,以及頻繁的貿易,提供豐富的商品,為中亞地區的經濟繁榮起到了根本性的主導作用。

但是朱高熾不想學習大唐。

大唐太開放了,開放到了沒有絲毫限制,邊疆部落的快速發展,制度上的跳躍升華等等,都是在唐朝時期成型的,可以說北宋的外部壓力,除了氣候溫度上升讓邊疆地區的糧食率上升外,也有邊疆地區繼承唐製的“遺產”,給予了中原巨大的壓力。

大遼國就是繼承的部分唐製,吸取了部分的唐朝遺產。

北宋並不弱,立國之初也是頂著大遼國的壓力,四面都是敵對勢力的局勢下,一一打敗周邊割據勢力。

北宋的經濟文化一直領先世界,開封的繁華更是千古絕唱。

北宋在科技、文化、藝術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和成就。同時,北宋的經濟發展也達到了巔峰,國庫收入非常可觀。

然而主要是由於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失去了天然的麻城草原,乃至大遼國的強盛,這對宋朝的軍事是致命的打擊。

當然了,北宋肯定也有自己的原因,重文輕武的政策也限制了軍事方面的發展和提高。

無論如何,朱高熾的眼裡大唐太開放了,完全沒有防備。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後世的老鷹是個強大的對手,他就不給競爭者機會,絕對要全力以赴的打壓,這一點上老鷹比大唐要做得好。

——

洪熙二年。

朱能收到了皇帝陛下的回復後,與西部七省的文武總督和都督進行了多番的協商與溝通,正式改變了最初的做法,不再謀求對地方的接管。

大明人講究仁義道德,接管地方後,對於地方上的一切抱有義務的心態。

西部七省多年來的治理,已經耗盡了朝廷的心力,連西部七省都是如此,更不提巴裡黑地區,後世阿富汗的貧瘠是出了名的。

地形以山地和高原為主,氣候還乾旱,注定了這片地區的貧瘠。

朝廷不願意再浪費力氣治理地方,為了次大陸的土地,還要付出幾十倍的力氣支援建設巴裡黑地區,太多的人無法接受。

地方上的軍事貴族被消滅了,換了大明人封的土官與流官,但是氣候與地理條件沒有變化,想要發展農業生產,大明需要在當地建設農業灌溉系統,以及農業技術的普及,無論哪一樣對於大明都是投入大於回報的工程, www.uukanshu.net 並且是持續性的付出。

在西部七省的投入,二十余年下來,才算是有了自給自足的樣貌,對於更貧瘠的巴裡黑地區,無論是朝廷官員還是技術人員們都沒有信心。

所以雖然頭上換了人,可是巴裡黑地區的百姓們仍然過得困苦,仍然吃不飽飯,既然吃不飽飯,當然還是要造反,還是要劫掠。

才穩定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巴裡黑地區又開始恢復到原貌,哪怕是明軍也無能為力,這並不是戰爭能決定的事情。

三萬余明軍在薩特萊季河的北部木爾坦地區,與十萬總督軍進行了決戰,這是一場賭博性的行為,因為巴裡黑地區的判斷,明軍的支援軍隊沒有如期抵達。

任禮思考了德裡蘇丹國總督軍與自身的實力差距後,質疑發動了決戰。

數倍於明軍的規模,赫魯勒·洛迪總督非常的有信心,要在此地徹底殲滅三萬明軍,消滅入侵德裡蘇丹國明軍的主力,然後奪回拉合爾城。

除了在各地留守的軍隊士兵,任禮並沒有讓親王與郡王回避,郡王手裡的幾百護衛是精銳中的精銳,無論是裝備還是士氣。

被寄予厚望的朱瞻墉沒有恐懼,反而熱血沸騰,當軍號響了後,根據事先的約定,朱瞻墉帶著四百余最精銳的明軍士兵們發動了衝鋒。

朱高燧望著箭矢一般的隊伍,眼睛忍不住濕潤了起來,他仿佛看到了二哥的影子。

當年父王親征的時候,自己在父王身邊照顧,二哥就是這般橫衝直撞,所過之處無一合之地,猶如鋼鐵洪流一般摧毀所有的抵抗勢力。

(本章完)

最新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