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從》第四百一十七章 1如既往魏玄成
第417章一如既往魏玄成

 李世民十六歲起兵,馬上打天下,東征西討戰無不勝,甚至就算坐上皇位,朝廷政務處理的也還不錯。

 但要說財政經濟,那就非其長項,甚至是個讓他頭痛想要逃避的事情。

 武懷玉捧著個茶杯,坐在邊堆邊烤著火,面對皇帝的提問,他其實也沒啥太好的辦法。

 著實是這帝國財政完全就是一個爛攤子,不成體系,混亂不堪,全是補丁,勉強維持。

 能夠一直運行,那都是非常驚人了。

 你說改革,都無從下手,隨便砍一刀下去,也不知道哪個補丁破了,然後可能就引起整個系統的崩潰。

 當然,另起系統也可以,但問題是這種事情一般碰不得,太危險,不會可能引起舊系統的崩潰,國家休克,更有可能會讓自己成為眾矢之的,畢竟誰都知道,任何舊體系那都是有既得利益集團的。

 打破舊體系,就必然得罪一堆既得利益集團的。看書溂

 武懷玉這麽年輕,雖是天子龐臣,但他也不敢這樣亂搞啊。看書喇

 所以面對李世民期盼的詢問,他也只能老生常談,說點口水話,“陛下,要想國家財政充裕,也無外乎兩點,開源和節流。”

 嗯,這是誰都懂誰也會說的,可問題是哪來的新源,又能節哪個舊流。

 魏征適時站了出來,“臣以為翼國公此言甚好,如今朝廷官吏漸多,甚至官多成災,

 官在得人,不在員多。

 現在許多朝廷官職,正員之外,還有員外官,甚至不止一人,更有許多官員年紀超過七十,到了致仕退休年齡,卻依然戀棧不去,

 朝廷應當並省機構,精簡人員。

 對各級衙門和各個職位,官吏數額等,做明確規定,不得超編濫設。

 現在京師諸司,京官已有兩千余人,這已經趕上官多成災的隋朝了,必須精簡,否則國家財政負擔太大,臣以為,諸司定額五六百官員,裁去四分之三都足夠用了。”

 果然是魏老炮,一上來就喊著要並省機構,精簡官吏,這是要得罪所有官員了,一上來就要裁掉四分之三的京官,好大膽子。

 真要跟他說的一樣,兩千名京官,精簡掉一千五,那這些人怎麽辦?

 總不能就回家種紅薯吧,安排去地方,那不也還是沒少,而如果是隻保留散官,待選侯用,倒是不用發俸祿了,可問題是他們能樂意嗎?

 也就魏征這種家夥敢公開說這種話,太得罪人了,甚至是與所有官吏為敵的。

 畢竟每一個編額都不容易啊,你精簡一個,那就得有個官沒位置了,本來現在不比國初,那時是戰亂,許多人不願意去當官,而如今是官太多,甚至得排隊等空缺。

 朝廷甚至已經不得不出台新規,文官六品以下官員任滿後,不能連任,或馬上授新職,得守選。

 必須輪流休官,得空出缺來。

 有官輪流做,否則官多缺少安排不了。

 魏征卻不管這些,繼續放炮。

 “陛下,如今選人太多,大量選人雲集長安,讓長安谷價都上漲了。”

 魏征說的有點誇張,但選人確實是多。

 “去秋至京師候選之選人,

總共七千人,七千人啊,陛下,最後吏部只有六千個官位安排,有一千個獲得出身的選人沒有獲得官職,隻好等下一年的銓選。 ??這種情況會越來越嚴重,所以臣認為,不僅要省並機構精簡人員,而且還要提高授給官員出身條件,從源頭上限制官員數量,否則有了出身,卻沒有官職,輪流侯選,年年雲集長安,也不是個事。”

 “臣還建議,明年分人於洛陽選集,也減少京師糧食等壓力。”

 官多、缺少,雖現在開始有守選制度,輪流做官,讓大家都有機會當官,可問題是獲得官身的人越來越多,官職始終就那麽多個,每年落選的人越來越多,

 那些選人既疲於往來,又虛費資糧,選人也會越來越不滿的。

 選人多,落選多,解決問題只有兩個,增加編制,或是減少銓選人數。

 現在參加銓選的有四類人,一是任官期滿或因故停職的官員,也稱為前資官。另一個就是科舉考試錄取後獲得出身還未授官的士人。

 第三類就是門蔭出身獲得參選資格的人,第四種是流外出身獲得參選入流的人。

 選人年年增加,主要還是門蔭出身和流外出身獲得參選的數量越來越多。

 魏征建議,官職編制是不能隨便亂加的,還要精簡,更不能增設那些臨時的職位,比如員外官、試官等。

 除此外,最好辦法就是減少門蔭出身的參選資格,以及減少流外出身的參選資格。

 “如今長安僅捉錢令史就有小千人,每年流外出身獲得參選者,也多是這些捉錢令史,這些人在諸司並不負責本衙相關事務,都隻專責放貸收息,公廨錢放貸利息太高,本就擾民,現在還盡讓這些人參選,

 這是非常不對的,臣建議取消公廨錢放貸,罷除所有捉錢令史,如此一下子就能減少小千人的流外吏。”

 李世民對魏征的話其實是挺讚成的。

 去年朝廷搞省並州縣,把武德年間增設的許多州縣,陸續裁並,力度是非常大的,裁掉了幾十州,幾百縣。

 到如今,劃天下十道,設州三百六,下轄一千五百五十七縣,都督府四十一,還在繼續省並之中,朝廷省並掉了許多州縣,其中一個後果就是大量官吏沒了職位,

 他們就成了選人,得到吏部銓選,參不上就繼續候選。

 去年選人多,其實也跟這有關。

 隋朝的時候號稱官多成災,隋初州郡縣俱分九等,上上州官吏員額三百二十三,依次遞減,下下州猶有一百六十七人。

 而長安所在的雍州,官吏合共五百二十四人之多。

 一個上上縣官吏九十九,下下縣四十九,長安萬年兩縣則各有一百四十七。

 還沒有平滅南陳的隋初,全國僅州郡縣地方官吏,就有二十四萬官吏,還沒算上滅南陳之後的。

 楊堅後來裁並州縣,罷掉了郡一級,甚至還取消了地方長官征辟屬吏的權力,收歸朝廷,精簡了大量人員。

 而如今大唐又有這種趨勢了,說到底,其實也跟李淵有關。

 當年李淵為了奪天下,其中一個重要手段就是拚命的封賞授官,散官、勳名不要錢似的大贈送,

 路過鄉材,對來迎接的地主豪強士人那也是授散官勳名,打了勝仗俘虜了大量隋朝官兵,不僅給投降的官兵授散官勳職,甚至對那些想回家的,也給五品散官讓他們回去。

 李淵這樣搞,弄的不管是鄉間地主,還是普通士兵,一下子都有官階在身,雖說只是散官,但對最重身份的那時代來說,這招簡直無敵。

 畢竟身份製時代,任何事情都跟身份有關。

 李淵進了長安後,也仍然是大贈送,連王爵都賞賜了許多給各地割據一方的梟雄們。

 雖說後來天下慢慢一統,李淵也開始不再亂來,甚至把國初勳名、散實官、散階等,重新整理調整。

 但是那幾年授出去的這些散官勳官等還是太多了。

 這帶來的一個直接的後果,就是這些人也都是有資格參選的,比如某有散官的鄉間地主,他只要每年到吏部去番上當差一段時間,累積夠年資後,就有資格參選,選上就能授職。

 還有那些勳官也是一樣。

 甚至這些散官勳官自己年紀大了,但他們兒子也獲得門蔭權,去當三衛官或是入國子監,又或是去給親王國公們做仗內、執事等,又或是去當捉錢品子什麽的,色役番滿,也可以選,有機會獲得出身。

 反正李淵當初這招確實厲害,團結了大批人,當時他是爽了,現在李世民就得一直擦屁股。

 年年不斷增加的選人,讓李世民很頭痛,哪怕現在出台了文官六品以下官,都必選守侯,輪流當官也不夠安排。

 武德朝李淵大量新增州縣和新設都督府,本來也是為安排大量官員。

 其實任何時代,不論古今,這編雖是固定的,但官員的身份一旦有了,那基本上就是一輩子的。

 只有極少數犯了大罪的,才會被處以除籍為民,剝奪官籍,失去做官資格。

 反正獲得了出身,這輩子都是官身,就算一時沒職事,選啊,今年選不中,明年繼續選。

 就算沒職事,沒有俸祿和職田,但只要有散官獲得出身,也還有官人永業田可分。

 這是個特權階層,可上不可下。

 哪怕魏征現在無所畏懼的開炮,但他也不敢說裁州並縣,省並機構,精簡下來的官吏,就奪去官籍,就不給官人永業田。

 魏征在那說捉錢令史太多,公廨錢利息太高,可他指出了問題又沒拿出解決方案來。

 沒有捉錢令史,如何保證公廨錢的收益?沒有公廨錢,朝廷官吏收入哪來?朝廷本來就是沒有財政解決,才讓衙門各自解決。

 你魏征一句話倒輕松,可這錢從哪來?

 捉錢令史確實問題很多,甚至被人批評這就是納資、賣官,換了個名目而已,而且還特別擾民,那些捉錢令史個個品官子弟出身,有權有勢,拿著公廨錢放貸,要給官府上交百分百年利,那他們難道就白乾?

 雖說這是差事,可既然錢過手,肯定也要賺的,所以實際放出去的利息要高的多,他們甚至用更多私有資金充做朝廷公廨錢放貸,借朝廷之名得利。

 魏征對捉錢令史和高利貸非常不滿,他當初吃過高利貸的苦,弄的狼狽不堪,對此是深惡痛絕。

 “翼國公,朕記得伱起家便是三原縣捉錢令史,可對?”

 “回陛下,臣剛下山時,需要承擔徭役,被縣令選中,以禁軍武官子弟,充三原縣捉錢令史。”武懷玉答道,他這個捉錢令史剛乾,就被太子李世民特授太子右衛率參軍事的九品官職,足夠讓其它捉錢令史們都羨慕死。

 李世民捋著胡須,“說到捉錢令史,估計在座的沒有比翼國公更了解的,不如翼國公來說說,朝廷到底要不要保留捉錢令史?”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