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從》第八百七十七章 瓦崗山上再舉旗
第877章瓦崗山上再舉旗

瓦崗山上,

災民安置點,各個小營,都有武家新設的一個慰問點,派醫送藥,每個點旁邊立了杆招工旗。

招工旗下,有兩個大桶,一桶熬的很濃稠的小米粥,一桶是紅水。

招讀書人、招各種手藝匠人,

既不識字也沒技藝,但只要年輕健康肯吃苦,也一樣招。

開出的條件都不錯。

無數人排隊來問詢,招工點的武家管事夥計們十分熱情,排到了先送上碗粥,或是來碗紅水,邊喝邊談。

談成簽約,立馬給筆安家費。

手印一按錢就到手。

吸引了大量災民問詢、報名,

滑州刺史也被驚動了,

這位賈刺史聽聞手下匯報此事後,細細思量了許久。

武家這是在挖滑州牆角,若是在太平之時,這種大量招工挖人的行為,滑州官府肯定不會容許的。

因為戶口人丁是地方官員重要的政績考核條件之一,

以人為本。

人就是稅賦就是役夫,就是一切的基礎。

人口增添是有功績,有口流失減少那卻是過。

“我去跟武相問問。”

賈刺史年過甲,也算是歷經隋唐兩朝,按朝廷七十致仕的規定,他身體還行,還能再乾幾年。

“叔父,我倒覺得這事不必管,甚至還可以配合下武家。”一個長的跟賈刺史挺像的人在旁邊道,他是賈刺史的侄兒,在滑州做個參軍事。

“哦?”

“一來武相公深得聖人寵信,不能輕易得罪。二來,如今剛經大災,雖然水開始退卻,但後續救災重建卻更麻煩。一時半會,許多受災百姓都不好安置,

現在武家願意來招工,招走許多災民,這是給咱們減輕負擔啊。”

既交好武相,還減輕了些負擔,多好的事。

至於說人口流失什麽的這些,這不都是遇大災了嗎?

以往遇大災,朝廷也都是允許災民外出就食,甚至暫時客居他鄉的,這根本是特殊情況,不會當成地方官的過。

“武家這次招的人好像有點多,而且主要是招讀書人、工匠走,我們災後重建,也需要這些人。”賈刺史道。

“叔父,三思。”

賈刺史想了又想,最終還是決定不得罪武懷玉,不過他也沒打算就不聞不問,他直接去找了李靖。

李靖現在是巡省大使,這位還是政事堂的右仆射,兼著隔壁濮州的世襲刺史,現在這幾州都由他統籌。

賈刺史找到李靖,開門見山把武家招工的事情一說。

請李靖拿主意。

李靖則又把武懷玉叫來。

懷玉跟李靖和賈刺史把具體情況一說,“現在黃淮受災百姓很多,一時半會恢復不了,全靠官府維持救濟,雖說暫時有糧,但天漸涼,官府負擔也重,百姓也憂,”

“我這也是組織大家另尋出路,生產自救。”

“這也是給朝廷和災區地區官府減輕負擔,”

李靖詳細詢問了一些招工細節,

武家這邊準備的挺全面,在災區招工、面試,地方衙門見證下簽約備案,還馬上給安家費,

並全程負責把人送到各處工場等,安排食宿,基本上不用這邊擔心。

武家給的工錢也挺不錯,其它待遇也好。

並不是趁火打劫。

不像有些人打著招工的旗號,就差把落井下石剝削壓榨寫臉上,甚至有些人公然在災區買賣人口。

賈刺史其實就關心一條,

這些滑州百姓被招到外地做工,以後怎麽辦。

“他們這是去做工賺錢,到外地屬於客戶,會在當地登記,不會做為盲流的。”

李靖煮茶,

在旁邊安靜的聽著,

賈刺史其實也沒想著阻攔武家招工挖牆腳的行為,畢竟年過甲的老吏,豈會不懂人情世故,他很清楚現在他最關鍵的還是把救災、重建這事做好,起碼不能讓滑州的災民餓肚子,不能亂起來,

穩定壓倒一切,

至於說武家招點人,那算什麽事。

“賈公,我也知道這次水災嚴重,天災無情人有情,我們武家其實哪都可以招到工人,比如說江州造船廠,根本用不著來黃河這邊招工,江船與河船都完全不一樣,

長江沿線,造船廠大小得有幾百家,哪招不到人,還更熟悉江船製造,生活習慣也相似,人也好管理。

我這完全是為了幫一下災區百姓,也緩解下這邊地方官府的困難,我始終還是信奉那句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嘛。

武家有些產業,做的還可以,但越是如此,越要回報社會。”

李靖頻頻點頭,

武懷玉是他學生,但他說的這番話確實很值得讚許。

不像有些人貪婪成性,

好比長孫順德、劉弘基甚至唐儉這些元老,那都是開國功臣,但為何這幾年沒啥聲響了,就是因為過於貪婪,還不知道收斂,

這些元老貪,他們的家人自然更貪,吃相難看,胃口又大。

就好比長孫順德堂堂元老,還是皇后和國舅的叔叔,結果侍衛和內侍勾結偷盜宮中財物,他都敢收禮包庇。

懷玉捧著茶杯,又拋出了一個誘人的提議。

他在滑州每招一人走,就會捐贈給滑州一筆錢,最後折算成藥品糧食等物資。

錢可能不多,但積少也能成多,何況這本來也算是意外所得了。

武懷玉這麽給賈刺史面子,賈刺史豈能不懂事。

當即兩人達成一致,

滑州這邊會全力配合武家招工,

而且不僅是武家招工,武懷玉接下來還會動員武家的合作夥伴們來招工,甚至還會安排嶺南六府,來這邊招人,

招人去屯田墾荒,

暫時不說移民,隻說雇傭災民過去墾荒賺錢,但實際上老賈也清楚,這人招過去了,墾著墾著,到時他們熟悉了那邊情況,給他們分田授地,只怕那些人就沒誰願意再回來了,

到時直接就在那邊安家落戶,甚至把妻兒老少都帶過去了。

看破不說破,

老賈很識時務,他六十多歲了,就算真乾到七十歲致仕,其實也沒幾年,何況武懷玉什麽年紀?

人家可還是太子師。

將來是屬於武懷玉他們的,老賈老了,現在考慮更多的是家族和子孫未來。

老賈雙手捧杯敬茶,提了個小請求,

“感謝武相能夠幫我們滑州安置災民,緩解我們的困難,這麽多滑州災民,以後可要多勞煩武家的照顧了,”

“我派賈參軍事專門負責此相關事情,遇到麻煩可以直接讓他幫忙解決。”

賈參軍,

自然是他侄兒,

安排負責居中聯絡,其實就是安排他跟武家這邊相處,熟悉了就是他的人脈關系,甚至成為將來仕途靠山了。

說不需要說太透,大家都懂,武懷玉一口應下。

招工,

全面鋪開,

黃淮水災三十州,武家的人在各州都樹起招工旗,有武懷玉這面大旗在,各州都很配合,

而武家開出的條件很不錯,對災民來說非常有吸引力,

一船船的人往南邊運,

讀書人、各種工匠,然後沒技能的青壯百姓也照樣要,

工場裡做工,種植園裡耕種,甚至是去嶺南墾荒,

武家沒騙人,待遇確實還不錯的,

就比如那些去墾荒的,可以是雇傭拿工錢做長工,也可以是夥種土地做佃戶,甚至還可以有更長期的合作,比如合夥墾荒一片地區,武家提供耕牛農具種子,甚至是開始還提供住房衣糧等,但以後慢慢的可以把一些地轉到他們名下,

比如乾滿三年五年,能得到多少畝地,乾滿十年八年又能得到多少,只要是肯簽長約,就還有土地贈送的額外好處。

······

武懷玉在滑州沒呆太久,又去了濮州。

跟李靖一同去的,

“老師對濮州怎麽安排的?”

濮州是李靖的世封刺史地, 李靖其實是願意接受世封刺史的,但現在朝堂上大多數世封功臣卻不願意接受這封賞,

李靖也就保持著很超然的態度。

他甚至對這世封地很低調,直接把濮州交給長史代為主持,對濮州的官吏也沒有考核、任免更替過。

一切照舊,

甚至都沒有派李家的人過去,

要不是這次大水,李靖都可能不會踏上這塊地。

“世封刺史,只怕難以長久,所以我也懶得折騰,”李靖直言。

武懷玉在江州是折騰了一番的,

不僅嚴格考核了官吏,甚至還搞起了江州舉人考試,考的還那麽嚴,連長安都驚動了。

而武懷玉把世封刺史的護軍府、親事府、帳內府都給辭了,不要一兵一卒一護衛,

換得一年八百貫代課錢。

李靖當然知道武懷玉不是看上這點小錢,而是很謹慎小心不越線,

得世封又擁兵馬,這可是很容易引起危險的事了。

若是換成侯君集張亮那些人,他們肯定不會拒絕擁有這樣兩三千兵馬的。

但武懷玉卻很主動果決的拒絕了。

“我最近寫了一篇奏疏,關於世封刺史的,想請老師幫忙看看,若是老師同意我的觀點,可以聯名上疏陛下。”

李靖聽了微微皺眉,

他雖是右仆射,也是世封刺史,但李靖性格向來謹慎,如今站的高,就越發小心,在政事堂都不輕易發表意見,一直想著如秦瓊一樣隱退的,哪願意摻合進世封之爭中。

“老師先看看再說。”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