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橫刀十六國》第326章 科舉
最新網址: 王猛年紀其實跟李躍差不多。

 收拾一番,換上新衣,人也就順眼多了。

 長相算不上俊朗,卻有北方漢人常有的堅毅、魁偉。

 李躍賞他一座宅邸,他推辭不受,封他為梁王左長史,還是推辭,“無功不受祿,殿下一向用功必賞,有過必罰,此為治國之本也,不可輕廢,聞科舉將近,在下願一試高下。”

 他這麽自信,李躍也就不說什麽了。

 每日公事處理完,必尋他談論天下大事,古今趣聞。

 王猛博學多才,旁征博引,往往一針見血,讓李躍受用頗多。

 不過整天與王猛待在一起,也引起了其他勢力的忌憚,暗中打探之人不少。

 李躍不得不增加校事,日夜保護他的安全。

 一整個冬天就這麽過去了。

 開年之後,梁國上上下下又忙碌起來。

 將士遊獵訓練,百姓伺候自家的土地,奴隸們修建各郡道路,月姬繼續鋪建醫舍。

 向官府領生育補貼糧食的人越來越多。

 李躍巡視鄴城,經常能聽見此起彼伏的嬰兒啼哭聲。

 而啼哭聲也讓人心中感到踏實。

 科舉的消息去年立秋就放出去了,年底各地便有不少人趕來鄴城。

 第一次科舉,其他地方的人處於觀望之中,天下大亂,道路不通,遍地賊寇,消息傳播的也慢。

 人才最多的地區無疑是江東,但江東的名士們看不上北國。

 李躍看一眼科舉的名單,八百七十五人,四成是崔、劉、盧、鄭等大姓,四成是邊、鮑、臧、辛等豪強,剩下兩成才是寒門和尚武堂子弟,真正的庶族少之又少。

 這年代能讀書識字的,絕不是普通人。

 普通人根本就接觸不到書籍,終日勞碌,填飽肚子都難,哪有時間去讀書?

 士族豪強們不反對科舉,也是這個原因。

 科舉分三目,明經、明算、策論。

 明經始於漢武帝時期,東漢初張玄少習《顏氏春秋》,兼通數家法,建武初,舉明經。

 北國淪落胡塵四十余載,茹毛飲血,先賢典籍自然有一定進步意義。

 而這時代的儒學還未被閹割,非但不腐朽,還比較生猛。

 兩漢三國,鑿通西域,上馬砍人下馬治民的都是儒生。

 一代大儒盧植提兵平定黃巾之亂,諸葛武侯、司馬懿、陸遜都熟讀經典,只不過到了魏晉,風向就變了,轉為玄學,談虛論玄,務虛而不務實,沉迷享樂,奢侈糜爛,以從軍為恥。

 君子六藝,禮、樂、射、禦、書、數。

 數學名列其中。

 李躍個人認為,數學是一切科學的起點,魏晉時代不僅醫學有長足發展,數學上也有獨到之處。

 魏晉鼎革之際,算學大家劉徽已經整理出古典數學理論體系,推崇邏輯推理。

 李躍個人覺得華夏不缺形而上的東西,獨缺實事求是的精神。

 加入明算,總比玄學之類的要靠譜的多。

 而且數學也有很大用處,以後丈量土地,清點人口,核算度支等等,都需要有一定數學基礎的人。

 當然,李躍最看重的還是策論。

 等於是國家谘諏治國之道,漢代便已雛形。

 題目也簡單直接,富國強軍之道。

 考試分三天,第一場明經,人最多,幾乎成了士族豪強子弟的專場,第二場明算,大部分都是尚武堂子弟和少數豪強子弟,第三場策論反而少了很多,只有寥寥三十一人。

 不過李躍也看出來,策論人雖少,卻都是士族豪強子弟中的精英。

 連崔宏都親自下場了,鄭家也派來才俊鄭豁,劉群的孫子劉昭,盧諶之孫盧邈等等,都來湊熱鬧。

 這些人中最特殊的也就王猛了。

 科舉完畢,明經、明算交由劉群、申鍾、條攸審閱,李躍自審策論。

 絕大多數都沒什麽新意。

 不過是增加賦稅,開墾田地,鼓勵生育等等,書法不錯,讀起來朗朗上口,足見世家子弟的文學修養。

 但有修養卻沒多少營養。

 有人竟然主張與慕容氏罷兵言和,暫避慕容氏鋒芒,結為兄弟之國,為了達到此目的,可以將冀東三郡割出去,集中精力發展中原,十年之後,兵精糧足,然後反攻慕容氏……

 李躍連名字都不看,直接一把火燒了。

 割土求和的門一開,後面很難合上。

 這年頭退一步不是海闊天空,而是別人的得寸進尺。

 梁燕兩家已是不死不休之局,誰後退,誰就會萬劫不複。

 就連崔宏的策論也都是些老生常談的東西,定律令、立朝儀、改官製。

 這些東西有用倒是有用,卻不是現在這個階段,沒時間弄這些花裡胡哨的東西。

 只有王猛的策論令人眼前一亮,主張將河南四州豪強遷至鄴城周邊,大者聚城池,小者立塢堡,增加鄴城的實力,同時削減豪強對地方的控制力,釋放土地、人口。

 “……昔者大漢所以強,蓋因歷代遷天下豪強入京畿之地,大梁擁冀、豫、兗、青、徐、揚六州之地,卻困於南北之間,何也?大而不強,廣而不盛,士族豪強割據地方,小者私兵數千,大者過萬,良田皆為其所有,而不納賦稅,不服徭役!郡縣皆是前朝舊吏,無進取之心,無撫民之願,國家稍有動蕩,北者投燕,南者投晉……”

 李躍讀完,不禁為王猛捏了一把冷汗。

 王猛、王猛,還真是一劑猛藥。

 這道策論若是傳出去,不知會有多少明槍暗箭朝著他。

 現在問題擺在李躍面前,這劑猛藥敢不敢喝下去。

 對歷史上的苻堅也心生佩服, 自古良臣與明主相輔相成,就像商鞅與秦孝公一樣,沒有秦孝公堅定不移的支持,商鞅能活多久?沒有苻堅的支持,王猛也很難得志。

 他這是革大梁的命來的。

 李躍嘴角卷起一抹笑意,將王猛的策論一把火燒了。

 大梁建國第一場科舉也就這麽塵埃落定了。

 明經錄用一成,明算七十五人錄用七十二人,剩下三人,連基礎加減乘除都不會,明顯是來濫竽充數的。

 策論,劉昭、盧邈、鄭豁前三甲。

 崔宏第四,算是對他的敲打。

 王猛隻排第九,李躍擢其為東阿縣令,兗州豪強多在此縣。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