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父可敵國》第233章 謎語人真該死
“那錢袋子呢?為什麽也在他手裡?”朱元璋沉聲追問道。

 “因為每年各地的賦稅,也都是先跟韓國公講好數,然後再解送朝廷的。”胡惟庸答道。

 “好,很好,非常好……”朱元璋氣極反笑道:“胡惟庸,瞧瞧咱這大管家,當的風光吧?”

 “……”胡惟庸低頭不敢接話。

 “你呢,你就甘心一直當擺設?”朱元璋挑釁看著胡惟庸。

 “不甘心!”胡惟庸斷然道:“臣不知道自己還能再當幾年丞相,臣只知道再這樣碌碌無為下去,臣一定會悔恨終生的!”

 “那你就有為啊!”朱元璋提高聲道:“咱做伱的後盾,你敢不敢跟他們鬥一鬥?”

 “敢!當然敢!”胡惟庸重重點頭。“只要有上位撐腰,為臣什麽都不怕!”

 “好,說得好。有咱撐腰,你確實沒什麽好怕的!”朱元璋讚許的點頭問道:“你打算怎麽辦?”

 “先徹底掌握中書省!”胡惟庸沉聲道。

 “不光要鬥爭,還得辦正事兒。明年二月底前,把北伐所缺的軍需全部運抵北平,有沒有信心?”朱元璋大聲問道。

 “有信心!”胡惟庸大聲答道。

 ~~

 待胡惟庸退下後,朱元璋問太子道:“怎麽樣,你覺得胡惟庸說得都是真的嗎?”

 “應該不會有假,但卻匪夷所思。”朱標皺眉道:“尤其是講數一節。朝廷要額外攤牌,跟地方講數還可以理解。難道收多少稅,也可以討價還價嗎?”

 “確實匪夷所思,但越是離奇的事情,就越有可能是真的。”朱元璋拿起‘孝順’,一邊在後背上上下下,一邊緩緩道:

 “咱想起一件事,今年在鳳陽時,韓宜可也說過類似的話。”

 然後皇帝回憶道:“他說,自己在臨淮縣一年,發現地方上有三本帳。一本是用來應付朝廷的;一本是用來跟老百姓收稅的;還有一本,是跟上峰對帳的。”

 “當時因為事情太多,咱沒太在意他這番話。”朱元璋接著道:“但是後來越想越覺著,這裡頭有大問題。”

 “嗯。”太子點點頭,他也感覺出來了。

 ~~

 目前朝廷收稅的依據,還是洪武三年編制的戶帖。

 但戶帖是人口普查的產物,主要是登記的各戶百姓人口丁數。上頭雖然也記載了各戶的田畝數,卻是自行申報填寫的……

 可想而知,肯定家家戶戶都存在瞞報漏報的‘隱田’行為……這一點,皇子們在老家歷練的時候,便已經調查清楚了。

 用戶帖作為朝廷收稅的依據,肯定沒法征收到足夠的稅賦。

 所以各縣都建有私帳,就是縣裡自行統計的每戶田畝數,好作為真正的收稅的依據。

 而私帳與戶帖上的田畝數差距,就是地方衙門以權謀私的空間了。

 經過勾兌之後,百姓實際交稅的記錄,便是公帳了。

 當然,私帳是不可能給朝廷看的。

 甚至很多地方的私帳,都不給知縣看,而是牢牢掌握在胥吏手中。

 知縣頂多知道私帳的存在,但幾乎沒法讓胥吏交出來。

 一個小小的胥吏,自然沒法跟縣太爺叫板。但一旦胥吏鄉紳,地痞訟師等地方勢力抱成團,就不是知縣能抗衡的了。

 一如朱元璋現在所面臨的窘境。

 所以有人說,知縣就是土皇帝。因為當皇帝和當知縣,其實大有相仿之處。

 ~~

 “當時咱以為,韓宜可說的三本帳是戶帖、私帳和公帳。但現在想來,應付朝廷的那本帳,不是戶帖。”朱元璋沉聲道:

 “因為戶帖上的田畝數是固定的,朝廷有底檔,何談應付?”

 “是,登記實際征稅數額的公帳,就應該是交給朝廷的那本。”太子也敏銳的察覺到問題所在。

 “又何來應付朝廷的那一本?”

 “沒錯。韓宜可的意思,這兩本應該是一本,但現在卻有兩本。也就是說,實際征稅的數額和解送朝廷的數額,是有出入的!所以才需要兩本帳冊記錄。”朱元璋氣得直罵娘道:

 “韓宜可這個謎語人真該死!”

 “父皇,體諒下韓宜可吧。他已經把中都的天都捅破了,還敢再把天下的地方官都得罪了?”朱標替小韓說了句公道話。

 “他能暗示到這種程度,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嗯。”朱元璋認同的點點頭,他當然知道韓宜可的耿介忠誠,便接著道:

 “如果韓宜可所言非虛,那麽地方上要先講數後解運,就好理解了。”

 “是,因為征收的數額,應該是大於解運的數額。”太子點頭道:“那麽到底怎麽分配,確實值得好好聊聊。”

 “那是打著咱的旗號,跟咱的百姓征收的錢糧!”朱元璋火氣上湧道:“他們也敢瓜分?”

 “爹,這是按照你說的猜測而已。”太子哭笑不得道:“你怎這就生氣了?”

 “因為八九不離十。”朱元璋冷聲道。

 “還需要證據來證明。”太子冷靜道:“但派出欽差到各省分頭取證,興師動眾不說,怕是也查不出什麽來。而且還可能打草驚蛇,讓下面人毀滅證據。”

 “沒錯,所以咱要反其道而行之。”朱元璋顯然已經有了章程道:“咱要讓他們來南京講數,咱也好近距離學習一下,說不定還能抓住他們什麽把柄呢。”

 “是,在京城方便監控。”太子點點頭道:“但胡惟庸不是說,各省都派人去鳳陽講數嗎?”

 “這有何難?咱讓韓國公進京就是了。”朱元璋淡淡道。

 “理由呢?”

 朱老板狡黠一笑道:“燕王和徐達長女大婚,咱讓他當主婚人,這很合理吧?”

 “很合理。”太子心說,老四的婚禮真是背負了太多太多,不禁失笑道:“怪不得父皇要老四正月裡大婚,原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民間有‘正不娶、臘不訂’的說法,意思是,正月不娶妻,臘月不訂婚。

 因為據說正月裡結婚,太歲壓頭,不利兒孫……

 雖然只要朱老板想, 自有欽天監來挑選吉日吉時,衝掉不利因素。

 但老四推遲到二月舉行大婚不香嗎?又何苦非得在正月犯疑忌呢?

 現在他才知道原因。因為本朝夏稅無過八月,秋糧無過明年二月!

 就是說,最晚二月,所有秋糧就得入太倉完畢。

 而講數,肯定要在入庫前,最晚正月就得完成。

 父皇讓老四正月裡大婚,韓國公這位主婚人就得正月進京。各地官員只能正月進京找韓國公講數,才能不耽誤二月秋糧入太倉……

 這麽多地方官員同時進京講數,又是倉促之間,確實容易抓住破綻。

 Ps.朱棣在歷史上,就是正月大婚的……可見老朱屬於實用主義的迷信。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