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家兄朱由校》第145章 遼事落幕
【此役、太子河以北十七堡被拔,喪失一萬七千八百余人,被奪走糧食七十二萬石,銀錢三十余萬兩,甲胃輜重無數,並被焚八十余萬畝耕地,被收割奉集等地四十余萬畝青苗。】

 【浙兵所部斬首真虜一千二百四十七級,折損八百九十七人。】

 【沉陽出城斬首真虜九百四十二級,折損六百二十一人。】

 【總兵孫應元所部攻破孤山堡、鹹場堡,斬首真虜七百二十七級,自損一千六百二十一人。】

 【清河關滿桂所部斬首真虜一百四十二級,自損三百八十一人。】

 【總計斬首真虜三千零一十六級,三部兵馬共計折損三千五百二十人,廣寧無斬首……】

 天啟元年六月十二日,伴隨著沉陽之圍解開,明軍也停下了進攻的腳步。

 這份奏疏、便是熊廷弼抵達沉陽,確認努爾哈赤撤退後寫給皇帝的,而眼下、它被朱由校遞給了朱由檢。

 “遼事暫時解圍,弟弟準備怎麽應對之後的遼事安排?”

 養心殿內、朱由校看著自己又長高不少的弟弟,心中有些欣慰。

 艱難的沉陽之圍被解開,雖然太子河十七堡被焚毀,各部加起來陣亡了一萬七千多人,但遼東的局勢總算暫時穩定了。

 現在朱由校想知道,自己弟弟要怎麽穩固遼東的局面。

 面對詢問、坐在朱由校旁邊的朱由檢看著奏疏,細細想了想這幾天的變化。

 首先努爾哈赤撤退後,東路孫應元所部沒有繼續前進,而是留下五百余人駐守修複鹹場堡、孤山堡,再留火藥六千斤,糧食三千石,將孤山堡、鹹場堡弄成寬甸的第一道防線。

 撤離之後,他在孤山堡撤往寬甸的六十裡道路中,再設堡三座,留兵三百到一千不等。

 等他完全撤離回到寬甸,便交接了寬甸三營、鳳凰城三營的兵馬,帶領七衛軍撤回到了鎮江。

 戚金、熊廷弼都抵達了沉陽,尤其是熊廷弼運送了十三萬石糧食,大大緩解了沉陽的危局。

 眼下沉陽城內,有百姓三十萬左右,兵馬五萬不到,城外秋收的糧食被焚毀,收割,奉集堡等地的也是一樣。

 這麽一來、今年太子河以北的這三十多萬百姓,就需要朝廷接濟了。

 如果朝廷救濟不利,恐怕他們會轉而投靠建虜和北虜。

 至於滿桂、在莽古爾泰回防鐵嶺後,便主動撤回了大寧,繼續準備在大寧三衛築城。

 因此、現在擺在自己面前的,首先是為這一戰中,損兵折將的各部補充兵馬,其次是救濟沉陽百姓,給他們找一條活路。

 最後則是再想,怎麽困住努爾哈赤,不讓他明年再進犯遼東,或者說不讓明年他進犯後,可以獲得這一戰那麽豐厚的戰利品。

 想了想,朱由檢才道:

 “眼下已經六月,熊廷弼和戚金、孫應元三部兵馬,只需要駐扎到九月,老奴就不會再襲擾。”

 “哪怕再出關襲擾,也是明歲二三月了,因此現在需要做的,首要是補充沉陽、川兵、浙兵三部的兵力。”

 “依臣弟所見,可以提拔秦良玉為石柱、酉陽兩司宣慰使,發銀三十萬兩,糧十五萬石,甲胃一萬,令其再募兵一萬。”

 “此前募兵的一萬人馬,命其九月調兵北上援遼,駐守沉陽,歸秦邦屏統轄。

 ”

 “再從永平府調已經募了三個月的永平九千兵卒前往沉陽,交由賀世賢、尤世功二人統轄。”

 2k

 “如此一來、即便浙兵和遼西兵撤回,算上原來的兵馬,沉陽也有三萬一千人馬,不至於如此戰一般窘迫。”

 “另外,內帑發銀三十萬兩、糧二十萬石,甲胃一萬二,命戚元弼南下浙江,在全浙募兵,著其十一月北上遼陽。”

 “此外、孫應元所部七營的順天府兵馬,就地駐扎在鳳凰城三營,寬甸三營,鎮江一營。”

 “調戚元功為鳳凰城總兵,戚元輔為寬甸總兵,秦民屏為鎮江總兵。”

 “再調秦邦翰為金州總兵,領沉陽三千川兵南下,六月底前往金州修繕旅順等水鄔。”

 朱由檢說完了自己的第一個補充兵馬的想法,但他越說、朱由校的臉色越發尷尬。

 過了許久、朱由校才尷尬道:“此計雖好,但內帑眼下只有一百二十多兩銀子了。”

 “哥哥不用擔心。”朱由檢聽到是這個原因,他便安慰道:

 “我已經讓化淳前往燕山大營,押運一百萬兩運往內帑。”

 “你哪來這麽多銀子?”朱由校聞言錯愕開口。

 在他看來、自己弟弟要養十萬大軍,就禦馬監那點賦稅,怎麽能一口氣拿出一百萬兩銀子?

 只是面對他的話,朱由檢卻笑道:“哥哥難不成忘了我命錦衣衛南下販賣糧食的事情?”

 “安心拿著便是,到時候發銀給沉陽和遼陽,我會派宛平營士兵護送,哥哥派傳旨太監,宣揚聖恩。”

 “這倒成了你掏銀子,然後軍心都在我這了。”朱由校苦笑,顯然對於讓朱由檢拿銀子有些過意不去。

 朱由檢倒也不在乎這些,畢竟眼下他的私鹽場馬上就要開始曬鹽了,只要私鹽走得通,他就不會缺銀子。

 目前穩住遼東才是第一,銀子沒有就去賺,以他的身份和兵馬,操作得當嗯話,不可能沒有銀子。

 想到這裡、朱由檢便繼續道:

 “我算了算,加上秦良玉所部的兵馬開拔銀,永平新卒開拔銀,還有遼沉兩地兵馬的下半年軍餉,一共是三十萬兩銀子。”

 “另外此次斬首真虜三千零一十六級,需要發三十萬一千六百兩,合計六十萬一千六百兩。”

 “隨後朝廷對遼西、遼南的欠餉,加上今年一整年的餉銀,一共是一百三十六萬八千兩。”

 “哼!”聽到遼西和遼南的軍餉,朱由校冷哼了一聲。

 畢竟川兵和浙兵,以及沉陽遼兵、七衛軍等部加起來殺了真虜三千多人。

 出去七衛軍,遼沉兩地兵馬,一年才一整年也不過三十六七萬兩的軍餉,而遼西遼南七萬六千兵馬,斬首沒有幾個,卻僅僅就軍餉便要吃去一百三十六萬八千兩。

 如果加上每年的補給,馬價銀,最少得拿兩百五十萬兩銀子。

 這麽多銀子,難免他會生氣。

 對此、朱由檢只能無奈的說道:

 “眼下還不是裁撤遼鎮的機會,等山西援遼兵馬入駐沉陽,再等明年川兵和浙兵抵達遼沉,到時候再調五衛軍入駐,應該就能裁撤遼東了。”

 “這種兵馬,還是早早裁撤比較好,也不知道這熊廷弼縱容手下吃了多少空額。”朱由校緊皺眉頭訓斥。

 不過他也知道、這種事情不是熊廷弼一個人可以縱容的,他也是受害者之一。

 對此、朱由檢也解釋道:

 “補充川兵、浙兵、沉陽賀世賢所部,加上鎮江三城的七個營,遼東便有客軍七萬五千人了,加上山西三鎮的援遼兵馬,一共便是十萬二千人。”

 “到時候再調一部分衛軍前往遼西,就可以一舉查出空額,裁撤空額,追查空餉了。”

 “到時候,遼東的兵馬應該能穩定在十四萬人左右,軍餉每歲二百一十萬兩,糧草等耗銀一百二十萬兩,合計不會超過三百五十萬兩。”

 將原本每年四百八十多萬的遼餉,裁撤整理到三百五十萬兩,這是未來三年裡,朱由檢除整頓山西三鎮外最重要的事情。

 “三百五十萬……僅僅遼東一地……”

 朱由校緊皺著眉頭,顯然對於小小遼東要養軍十四萬十分不滿。

 他的心思、朱由檢也明白,因此安撫道:

 “哥哥不用擔心、這十四萬兵馬並非全部駐扎遼東,更重要的是向北開拓。”

 “只要遼東有十四萬兵馬,再加上調動十六衛軍,到時候就可以先把遼東長城收復,北上鐵嶺開原後,打下科爾沁部!”

 “科爾沁部?”朱由校不解道:“那地方之一年有四五個月都是積雪,有什麽好的?”

 “勝在平整!”朱由檢笑著回應道:

 “從裁撤衛所開始,難道皇兄沒有發現,我大明的隱戶太多了嗎?”

 “這確實是,不過朝中田畝多,便是百姓倍之也能養活。”朱由校很樂觀,但朱由檢卻沒有。

 或許如朱由校所說、兩京十三省的紙面人口便是倍之,也能養活,甚至三倍,也能勉強養活。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建立在沒有天災人禍上。

 可問題是、大明朝不僅要面對天災,還要面對十幾年的天災!

 這樣的天災下,僅憑這個時代的科技是生產是無法養活大明一億多人的。

 要做的就是南開北拓、西進東出!

 東出為海洋貿易,南拓為收復交趾,緬甸。

 西進則是西域和烏思藏,北開則是東北為主,塞北為輔。

 不得不說、清朝開拓的秋葉海棠疆域,可謂是十分完美,如果再加上大明的在西南的三宣六慰和交趾,以及馬六甲的舊港宣慰司,那可以說就是最為完美的疆域了。

 眼下這個時代,大明的人口絕對是世界最多的。

 目前的歐洲人口,不過六七千萬人,而眼下的大明,僅僅男丁便有六千萬,人口在一億至一點六億之間並不奇怪。

 這麽多人口,在生產力底下的這個年代,一旦人口密度過高,再遇到天災人禍便是死路一條。

 開拓還有一線生機,哪怕要耗費錢糧無數,朱由檢也必須狠下決心。

 因此他對皇兄解釋起了東北的優點,以及缺點。

 總體來說、眼下東北的優點就是土地肥沃,十分平整,並且沒有西南那樣的過多瘴氣。

 缺點就是草甸厚實、密林叢生,開墾需要花時間和大代價。

 如滿桂所開墾的遼河中下遊平原,三年才能開始收獲糧食,五年才能讓土地產量和遼南一代的比擬。

 在這個生產力底下的年代,哪怕配上足夠的耕牛和農具,刀具,十萬百姓一年最多也就開荒二三十萬畝。

 而這二三十萬畝的代價,便是每三個月最少二石糧。

 十萬人,五千耕牛,三年頂多開墾五六十萬畝田地,但需要吃去二百四十萬石糧,六千石鹽,平均每年吃八十萬石糧,二千石鹽。

 這是什麽概念?大明目前一年的田賦,經過朱由檢麾下禦馬監的交田賦,才勉強可以達到兩千八百多萬石田賦收入。

 等於說、每年需要拿出三十五分之一的財政收入,才能在三年後得到五六十萬畝田地。

 如果是一百萬人開墾,三年後也才能得到五六百萬畝耕地罷了,但卻要在三年消耗兩千四百萬石糧。

 哪怕按照軍屯,與禦馬監七三分,那也需要交二十年才能交足朝廷花出去的糧草。

 如果是一個腦子正常的封建王朝官員,都不會覺得這是一個劃算的買賣。

 畢竟這是二十年,相當於正常封建王朝十五分之一的壽命了。

 換做平常,朱由檢也不願意去做這種買賣,但架不住朱由檢知道一件事,那就是陝西會連續十幾年大旱,其他地方也會遭遇。

 一省之地、除了靠近水源的田地或許可以收獲到糧食,其他田地只能可憐的乾裂。

 不讓他們叛亂,只有賑災,既然要賑災,就要養他們十幾年。

 既然如此、還不如直接遷移去外地,發糧食給他們開墾新田畝。

 苦三年、總比苦十幾年,甚至亡了天下要好!

 況且、眼下是大明唯一向外遷移百姓的機會,這機會可以說只有五年。

 天啟七年開始陝西便要大旱,而後陸續擴散,糧價飛漲,而眼下陝西糧食不過四文一斤。

 以大明的田地數量,每年所耕耘的糧食是十數億石的數量。

 哪怕不花銀子買,但只要解決近九千萬畝軍屯田,哪怕按照七三分,再交賦稅,一年也有四千多萬石。

 這些糧食、除去運送損耗,能運到北方的也有三千萬石。

 只要皇兄支持他的計劃,大明可以在裁撤天下衛所後,天啟七年以前,維持每年長城以外三四百萬的開墾人數。

 時間不等人,朱由檢等不了那麽多,因此在簡單的盤算後,他便道:

 “關外的事情,哥哥不用擔心,我會解決的。”

 “目前要做的,便是先開墾出大寧三衛!”

 “大寧三衛……”聽到朱由檢的這句話,朱由校心不在焉的拿起了一顆荔枝吃道:

 “那裡可以屯墾嗎?”

 “可以、雖然有些費力氣,但目前眼下大寧三衛那裡有三千多頭耕牛,到時候在與土蠻互市,應該能有上萬頭耕牛。”朱由檢商量道:

 “臣弟想的是,將北直隸的所有養濟院手腳健全之人,以及北直隸犯事之人全部送往大寧三衛。”

 “嗯?”朱由校一愣,隨後道:“那樣人數可不少。”

 “我看過北直隸養濟各院的名錄,大概有七萬多人,加上犯人最少有十萬,你確定大寧養得活那麽多人?”

 “自然!”朱由檢笑著回應道:“禦馬監的糧食,養他們開墾綽綽有余。”

 回應的同時、朱由檢也不免在心中滴咕著十萬人算什麽。

 眼下和宰賽互換了草場之後,這塊地方相當於後世的新民、台安、遼中等地,可開墾數足足有數百萬畝。

 如果說之前朱由檢還擔心無法開墾導致白費錢糧,那眼下得到了滿桂等人的肯定後,便重重下了決心。

 移民!開墾!

 反正養濟院那群懶人留在養濟院也是浪費糧食,還有北直隸的犯人也是一樣,倒不如發配大寧三衛,為大明開開疆拓土做出貢獻。

 “若是你覺得可以,那行吧。”朱由校見狀,也不強求,對站在養心殿門口的魏忠賢招呼道:

 “忠賢、叫王體乾去起草聖旨,將北直隸養濟院手腳健全之人,犯事之人,紛紛送往大寧三衛。”

 “奴婢領旨……”魏忠賢聽到皇帝叫自己,便在回禮後,離開去通知王體幹了。

 倒是在他離開後,朱由校又道:

 “說完了補充兵馬的事情,那沉陽的三十余萬百姓又該如何?”

 “沉陽的三十余萬百姓,依臣弟所見,應該將城中二十五萬百姓全部遷往鎮江,將鎮江至金州一帶的二十七個堡裁撤,命七衛軍清查田地,發給這二十五萬百姓。”

 “弟弟不是說先穩住遼東當地的將領和兵馬嗎?”朱由校不解,但朱由檢卻道:

 “遼東不比遼西,尤其是金州至鎮江一代,大部分是丘陵和平原,口數不過二三十萬,要是仔細開墾,應該能有五六百萬畝耕地。”

 “眼下、鎮江一帶還有大量丘陵沒有開墾,加上軍屯的五六十萬畝軍屯田,因此臣弟才敢說遷移這些百姓前往鎮江一帶。”

 “不過遷移的事情,還需要哥哥設鎮江為州,不然這麽多人口,以堡來治理,難以管轄。”

 “這件事不難,只是他們前往鎮江民屯後,所需要的糧食……”朱由校面露難色。

 “哥哥和我交個底吧,眼下太倉和內帑,六部、太仆寺等一同還有多少錢糧?”朱由檢無奈苦笑,他沒想到這才剛步入六月,大明就陷入財政危機了。

 對他的詢問,朱由校只能以一個兄長的姿態無奈說道:

 “若是加在一起,不過四百六十余萬石米麥,二百八十多萬兩銀子罷了。”

 “因此、我還頭疼怎麽發遼鎮的軍餉呢,欠餉和今歲軍餉,馬價銀,輜重一同,需要三百二十三萬兩,還缺額四十二萬兩。”

 “這……”聽到這話,朱由檢也語塞了。

 他禦馬監是有錢不錯,但禦馬監的軍餉也是一個月一個月發的,雖然有盧劍星續命,但眼下秋收還沒有到,便是還沒有征收秋稅,因此在給皇兄運了百萬兩銀子後,也只剩下九十八萬兩了。

 想要這裡、朱由檢只能咬牙道:

 “禦馬監尚有一百二十余萬石糧,臣弟先命人運六十萬石糧前往鎮江,請皇兄讓太倉運八十萬石糧前往鎮江,再運四十萬石糧前往沉陽。”

 “這麽一來、應該能堅持到明歲五月,到時候禦馬監再運六十萬石糧前往鎮江,應該能讓百姓堅持到秋收。”

 “唉……”聽到自家弟弟的話,朱由校長歎一口氣道:

 “倒是讓弟弟為了家事費心了。”

 “這算什麽話?再說、弟弟也要入新帳了。”朱由檢笑著開口,讓皇兄面露驚詫:

 “你的意思是……”

 “臣弟準備對北直隸的河間六府二州,山西全境動手了!”朱由檢目光熾盛。

 他著實沒有耐心繼續等下去了,時間根本不夠他將自己所想的事情在天啟七年以前做出來,因此他必須加速。

 “年初剛剛裁撤二府數十衛,眼下又動手、是否操之過急了?”

 忽的、原本著急解決山西三鎮的朱由校卻猶豫了起來,而朱由檢則是道:

 “時不我待,若是老奴明歲再入侵遼東,加上明歲遼東增加的兵馬,朝廷的賦稅是難以負擔的。”

 “只要七衛軍回防,秋收之後便可以動刀!”

 “十萬兵馬,能彈壓北直隸和山西嗎?”朱由校緊皺著眉頭。

 這件事情很重要,如果彈壓成功,那麽按照朱由檢之前的變革來看,北直隸和山西的軍屯一經裁撤,禦馬監就會最少添收七八百萬石糧食,三四百萬兩賦稅。

 這筆銀子、便能解決遼東的問題。

 但如果失敗、那麽有可能引起的就是山西三鎮反叛!

 盡管朱由檢保證了山西三鎮眼下可戰之兵不足三萬,但沒有人敢保證事情不會出現意外。

 “哥哥相信我!”朱由檢看著皇兄,一臉嚴肅。

 “我……唉……算了、弟弟給我一段時間考慮考慮吧。”朱由校還是有些擔心,因此需要一些時間考慮。

 不過朱由檢也沒有逼他,而是微微頷首,隨後道:

 “鎮江州的事情,哥哥盡管放心,隨後我會讓戚金先領浙兵,護送百姓前往鎮江。”

 “嗯、你但且去做,百官們不會為難, 不過有一點……”朱由校頓了頓道:

 “沉陽的百萬畝耕地,若是遷移走了這麽多百姓,僅憑剩下的數萬百姓,如何耕種?”

 “哥哥放心、只需要讓熊廷弼遷移遼西百姓去耕種便可。”朱由檢回應,並在心中盤算。

 如果熊廷弼遷移了遼西百姓,那麽就可以將遼西的人口密度降下來。

 必要時刻、就可以將山西百姓前往北直隸,將北直隸百姓前往遼西。

 不過他沒有說出來,因為這事情太早,目前最重要的還是讓大明的財政恢復正數。

 只要大明的財政正常,那麽很多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

 至於怎麽解決財政的問題,衛所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一方面,還是要靠一樣東西。

 私鹽……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