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乾宋》第243章 得勝班師
從李存率大軍包圍東京汴梁城,到趙宋王朝將李存索要的戰爭賠款交齊,前前後後其實總共也就一個多月時間。

 盡管李存並沒有讓人攻破東京汴梁城,但逼得趙宋王朝同意將河北、河東割讓給大乾王朝,又拿到了這麽多的戰爭賠款,李存這次伐宋其實也算是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另一方面,李存也看出來了,在趙桓領導下的宋軍,應該是不敢再在自己圍城的情況下輕舉妄動了。

 所以,等大乾王朝的最後一艘綱船離開東京汴梁城南下了之後,李存派韓昉入城,代替自己跟趙桓辭別。

 李存的辭別書如下:

 「洪武五年二月八日,大乾皇帝陛下致書於大宋皇弟:

 昨者朕氣憤貴朝與金國聯合攻打我朝燕雲地區,禦駕親征,直抵京城。伏承皇弟嗣位,再請修好,遂依元奉詔旨,酌中計議,著定盟約。日複貴朝女乾臣誤國,妄起釁端,乾是當司,實懷疑憤,乃蒙辰翰,諭以孤危哀痛之誠,重遣同氣近姻之質,深諒大信,克保有終,前日之盟,非此為比。且自大軍之來,資索頗多,上瀆聰明,下貴民庶,事在不已,固非樂為。竊惟兵火一縱,收之實難,自非皇弟仁明違略,屈己愛民,安能使此禍危翻然為福?

 今茲大計已定,而後無以舊事為念,惟其永惇誠義,共保生靈,安定社稷,永固和好,遂令城下諸軍退保舊寨,須是即日班師……」

 見李存如約退兵了,趙桓大喜過望,連忙派開封府少尹王時雍等人,攜帶茶果、龍腦、酒藥等許多禮物,前去辭別李存。

 緊接著,趙桓又派遣王球和鄭望之充任送路使副,持書前往青城,去為李存送行。

 趙桓這就差直說:「祖宗你總算走了,我快送你離開千裡之外,省得你再反悔。」

 因為李存所率領的這支大軍是千裡奔襲、孤軍深入、現在遠離本土,自李存往下,無不擔心,他們退兵時,會遭到宋軍在半路伏擊,或者遭到宋軍的追殺。

 不過——

 李存清楚趙桓優柔寡斷又搖擺不定的性格,因此,李存估計,宋軍肯定會追擊和半路伏擊自己這支孤軍,但由於他們內部不可能輕易達成統一,他們的行動速度,肯定不會太快。

 所以,李存根據自己的判斷,制定了一個穩妥的撤軍方案。

 基於這個撤軍方案,早在幾天前,李存就將趙福金、趙多富、李師師、趙元奴、王仲端、花想容、趙串珠、崔氏等軍中的所有女人夾在貨物當中,由東府軍和中府軍護送去了應天府。

 緊接著,李存命令趙立率領軍中的步軍帶著所有輜重先行北上。

 直到了二月十一日這天,李存收到步軍已經過了黃河,並將黃河防線及浚州黃河大橋給控制住了的消息,李存才親自率領所有馬軍北上。….

 見乾軍真的全部撤走了,趙宋王朝的大臣,無不歡欣鼓舞——他們普遍以為,趙宋王朝所面臨的危亡局面已經結束,東京汴梁城應該馬上解除戒嚴,恢復常態。

 種師道得知乾軍全都撤走了以後,立即進宮跟趙桓說:「賊歸必不設備,請陛下準許老臣率領諸軍追擊,伺機半渡擊之,三戰可使其無噍類,若縱其平安歸去,他日禍不可測矣。」

 李梲等主和派的大臣一聽種師道還想主動攻擊乾軍,立即就從一旁勸趙桓,說他們消耗了大量的財富,又忍受了無盡的屈辱,才好不容易跟大乾王朝簽訂了永久和約,將乾軍給請走了,千萬不能再破壞和約,去招惹強大的乾軍,給乾軍借口,讓乾軍再打回來了。

 趙桓也覺得,乾軍剛剛撤軍,還沒有走遠,就貿然派兵去追擊乾軍,萬一激怒了李存,讓李存率領乾軍再卷土重來怎麽辦?他現在可是沒有妹妹再討好李存了。

 所以趙桓堅決不采納種師道的建議。

 作為一個打了六十多年仗經驗極其豐富的老軍事家,種師道敏銳地意識到,這可能是趙宋王朝唯一能夠避免滅國甚至是扭轉乾坤的機會,若是喪失了這個機會,趙宋王朝可能就危險了。

 可趙桓和那些主和的大臣就是不同意種師道率兵去追擊乾軍。

 種師道對此心急如焚,以至於急火攻心,這使得身體本來就不太好的種師道一下子就病倒了。

 乾軍撤軍,在很多趙宋王朝的大臣看來,是在趙桓的帶領下,他們趙宋王朝取得了東京保衛戰的勝利,並將這場「勝利」跟檀淵之盟相提並論。

 可是也有忠直有識之士認為,澶淵之盟時,趙宋王朝向遼國支付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的歲幣的同時,遼國歸還了趙宋王朝被遼國佔領的瀛、莫等州疆土,雙方各有得失,是一次對等的談判。而這次很明顯是城下之盟,趙宋王朝完全是接受單邊懲罰,而且這個和約除了賠款就是割地,除此之外,趙宋王朝還送了三個帝姬、一個太妃、無數禮物給李存。

 對於任何政權來說,接受這樣的一個極不平等的和約,都絕不會是一種勝利,而是一種毫無爭議的屈辱。

 對此,趙桓心裡其實也很清楚,只不過,他不願意面對自己的窩囊罷了。

 所以趙桓只能自欺欺人的把這宣傳成為一個勝利,然後大肆慶祝。

 很快,趙桓就以慶祝勝利的名義下詔大赦天下,詔曰:

 「朕嗣承聖謨,獲紹大統,適邊廷之懈弛,致郊畿之繹騷。荷天之靈,俾敵悔禍,既遣使而講好,遂以盟而退師。載惟千裡幅員,罹屠掠之苦;四方遐遠,多調發之勤。兵屯攖守扞之勞,編戶傷括輸之急。朕每念此,惻然痛心,不能保綏,乃使重困,永思厥咎,在予一人。是用疏曠蕩之恩,沛汪濊之澤,嘉與海內,底於丕中,可大赦天下……….

 接著,趙桓又給民眾下了道保證書來闡明他的執政理念與態度:

 「播告汝等,朕自今尹始,並遵用祖宗舊製。選用大臣,裁抑內侍,不崇餙恩幸,不聽任女乾人,不輕爵祿,不濫賜與,不奪爾居以營私燕之地,不竭爾力以廣無用之費,凡蠹國害民之事,一切浸罷,務與爾等休息。其有女乾人不悛,敢複犯法,紊我紀綱,當重寘刑戮,必罰無赦!谘爾有眾,明聽朕言。」

 ——從趙桓的詔書上不難看出,趙桓確實有心發憤圖強,至少說得很好聽。

 看到趙桓的表態,有些人天真的認為,導致乾軍伐宋的罪魁禍首是趙佶,趙桓完完全全是給趙佶背鍋的,滿打滿算,趙桓登基都不到兩個月,應該給趙桓一些包容和時間,不過也有一些對趙桓的所作所為很了解的人私下與人說:「亡宋者必趙桓也。」

 乾軍撤軍後的第三天,趙桓與趙宋王朝的一眾宰執大臣在延和殿商議施政方針。

 徐處仁提議:「當年澶淵之盟雖已簽定,及遼軍退也,猶遣重兵護送之,蓋恐其無所忌憚,肆行擄掠故也。今乾軍已退三日矣,盍遣大兵,依澶淵舊策護送之。」

 前幾天,吳敏突然間提議,令李邦彥落致仕,重新擔任太宰。

 吳敏給出來的理由是,少宰張邦昌被李存給帶走了,根本無法上朝處理政事,要是太宰也不在朝中,兩個宰相之職全都虛位,趙宋朝廷根本無法處理政務。

 趙桓仿佛忘記了五、六天前陳東等太學生上書,搞出來的那場令人觸目驚心的大暴亂,他竟然直截了當的就同意了李邦彥落致仕,繼續擔任趙宋王朝的太宰。

 吳敏很清楚,李邦彥的名聲現在已經臭大街了,可為了得到趙桓的寵信,為了將李邦彥請出來鬥徐處仁、種師道等主戰派,吳敏還是幫李邦彥復出了。

 由此也不難猜到,曾經也是主戰派的吳敏,現在已經倒向了主和派。

 此刻,聽見徐處仁還要去招惹乾軍,破壞他們好不容易才談下來的和約,李邦彥、吳敏等主和派,紛紛出列表示反對。

 李邦彥厲聲說:「若乾軍不退,卷土重來,再圍京城,如何抵禦?」

 徐處仁毫不退讓的反駁道:「太宰安敢確保,乾軍安然而歸,不會心生輕視我大宋之心,待秋高馬肥再來攻打我大宋?太宰莫要忘了,今我大宋京師乃隔斷大乾南北疆土之要地,大乾豈會無覬覦之心?」

 趙桓覺得徐處仁的話很有道理,所以批準了徐處仁的提議,並立即就下令,讓姚古、種師中、折彥質、馬忠、范瓊等宋將立即率兵北上,護送乾軍回師。

 種師道得知此事了之後,不顧身體的不適,悄悄告訴一眾宋將:「若有可擊之機,即擊之,乾軍若安全北歸,秋日必定再致,不可縱之。」….

 很快,就有十余萬宋軍奉命北上,截擊乾軍……

 與此同時,右司諫陳公輔挺身而出,彈劾李邦彥及其黨羽王孝迪和蔡懋弄權誤國,請趙桓罷免他們的職務。

 陳公輔在政和三年以上舍及第第一名(相當於科舉狀元)的身份進入官場,他先是被授予平江府教授,後到越州任應天府少尹,除秘書朗,不久前,趙桓登基,升陳公輔為右司諫。

 陳公輔忠於職守,崇尚氣節,敢於直言。

 陳公輔給趙桓上奏說:

 「臣聞憲宗用一裴度而平淮西,武宗用一李德裕而平澤潞。自古翦除寇難,興複治功,必至排斥眾議,屏除女乾邪,而信任忠勇有為之才,然後可責其成功也。自臣聞邊寇興難,蚤夜危懼,曾詣都堂略陳守禦之策,見任宰執大臣皆狐疑不斷,牽製其事今已經月,條畫措置並未就緒。況此數人,事上皇累年,皆阿諛順旨,持祿養交,未嘗建明一事,裨補聖明,致有今日之患。蓋平居無事,尚不足恃,豈可使之當今日之變乎?陛下今日複用之士,論民心莫不歎息,不惟不足以了今日事,他日亦必誤陛下……」

 陳公輔這個奏章一上陳,本來名聲就已經極臭的李邦彥,立即就又陷入到了民眾的攻擊當中,到處都是請求趙桓治李邦彥誤國之罪的聲音。

 李邦彥見此,知道他這個宰相當不下去了。

 李邦彥於是主動找到趙桓,對趙桓說:「臣之所急,存宗社、安君上、惜生靈耳,何敢為身謀?上皇禪位,委臣以重任,臣曾明誓,殫精竭慮,身屢瀕死,有所不避。今譊譊之徒,扇惑眾聽,喧競倉卒,白黑不分,眾聽未孚,鑠金可畏,不知引避,何以厭服斯民之心?為今之計,只有臣去也,方可證臣一心為公,無私也……」

 得說,李邦彥還算有自知之明,知道他已經不適合再當宰相了,所以主動上書趙桓請求致仕,沒讓趙桓太過為難。

 ——趙桓在當太子的時候,李邦彥為了跟王黼鬥,對趙桓就多有庇佑,在趙佶禪位之時,李邦彥也曾給過趙桓很大的幫助,因此趙桓對李邦彥的感情很不一般,以至於趙桓明知道李邦彥有「浪子」之稱,跟他的三觀有些不太一樣,也讓李邦彥做了宰相。

 可是現如今李邦彥的名聲實在是太差了,迫於輿論的壓力,李邦彥又這麽識趣,趙桓也就順勢讓李邦彥致仕了。

 不久之後,趙桓下旨,免去李邦彥、王孝迪和蔡懋在朝廷的職務。

 ——王孝迪隨後擔任醴泉觀使,蔡懋隨後擔任大名府府尹,李邦彥則請求補足其守孝的時間(宣和五年他父親去世時,他隻守孝兩個月就被趙佶給召回了,根據丁憂守喪制度,他應該守孝三年),趙桓準奏,命他前去提舉亳州明道宮。

 李邦彥等人被罷職了之後,趙宋王朝的決策中心又進

 行了改組,形成了新的領導班子:….

 以張邦昌為太宰兼門下侍郎(此時張邦昌人還在觀光團中,所以他這個宰相只是掛名而已);吳敏為少宰;徐處仁為中書侍郎,兼職知樞密院事;唐恪為同知樞密院;耿南仲為尚書左丞;李梲為尚書右丞……

 ……

 由於奉命北上追趕乾軍的宋軍是分頭行動,所以他們進軍的步伐很不一致。

 其中最快的就是,奉種師道之命去追擊乾軍的馬忠和范瓊所率領的兩萬騎兵,他們仗著馬軍的速度快,很快就追過了黃河,然後繼續沿著乾軍的足跡北上。

 而姚古、種師中、折彥質等部,由於接到的命令比較晚,又有大量的步軍行軍速度比較遲緩,使得他們遲遲都沒能趕到黃河沿線。

 值得一提的是,姚古、種師中、折彥質等軍之所以行軍遲緩,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姚古、種師中、折彥質等軍接到了兩道完全不同的命令。

 ——樞密院(徐處仁和種師道)給姚古等宋將的命令是,讓他們追擊乾軍。而三省(吳敏、耿南仲)給姚古等宋將的命令則是,令他們小心將乾軍護送過黃河。

 趙宋朝廷的政令不一,讓姚古等統兵在外的宋將實在是不知道該怎麽辦。

 而且,要是按照三省的命令,他們只要到了黃河,就算是完成命令了。

 其實——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然還是主戰的跟主和的在內鬥,而趙桓又始終戰和不定導致的。

 主和的吳敏、耿南仲等宰執認為,一旦趙宋王朝跟大乾王朝開戰,撕毀了他們好不容易才簽訂的和約,必定後患無窮,他們說服了趙桓,然後派人火速前去追趕宋軍,嚴禁各軍出兵攻擊乾軍。

 害怕軍隊擅自出擊,這些主和派還派人給各軍送去一面上書「擅自出兵者並依軍法斬之」的軍旗,豎立在各支宋軍的中軍大帳前。

 後來,乾軍大將嶽飛奉李存的命令,領兵南下攻入南北關,然後攻破隆德府,佔領了高平縣。

 

 趙宋王朝的不少官員得知此事了之後,大駭,他們擔心嶽飛率軍南下,是再來攻打東京汴梁城的。

 趙桓急忙召集一眾宰執開會,商量對策。

 宰執們紛紛向徐處仁發難,埋怨他和種師道去招惹乾軍,讓趙宋王朝又陷入被動的局面。

 徐處仁自信的說:「嶽飛前來,必為接應大乾皇帝,定然不會南下的。」

 雖然徐處仁這麽說,可吳敏、耿南仲等主和派的人還是背著徐處仁去找趙桓,渲染這次危機。

 趙桓被吳敏、耿南仲等主和派的人說動,暗中派人持金字牌疾速北去,追趕就快要追上乾軍的馬忠和范瓊所率領的兩萬宋軍騎兵。

 馬忠部和范瓊部此時離乾軍殿後的關勝部只有二十裡路,關勝部甚至都已經停下來,準備跟馬忠部和范瓊部交戰了。

 可就在這時,馬忠和范瓊接到了趙桓的撤兵詔書。

 馬忠和范瓊扼腕不已,因為關勝部只有一萬人馬,他們有很大可能性戰勝乾軍,完成震懾大乾王朝的目的。

 可皇帝的命令,馬忠和范瓊哪敢不聽?

 沒辦法,馬忠和范瓊只能下令停止追趕乾軍,按原路返回。

 徐處仁聽說趙桓下令撤軍了,立即跑進皇宮中面見趙桓,跟趙桓擺事實講道理,說不擊敗乾軍一次,趙宋王朝就有滅國的危險。

 讓人眼球碎一地的是,趙桓竟然又被徐處仁給說服了,下旨讓各軍繼續追擊乾軍。

 等這波傳旨的人追上馬忠

 和范瓊時,馬忠和范瓊已經遵照趙桓之前的命令撤軍了,此時都已經快走到黃河了。

 接到趙桓還得去追擊的聖旨了之後,馬忠和范瓊相視苦笑,然後只能強打精神繼續去追擊乾軍。

 可等馬忠和范瓊率領兩萬騎兵再次追上乾軍時,已經到了大乾王朝控制的區域。

 馬忠和范瓊再看看自己手上這兩萬來回跑了好幾趟身心早已疲憊的人馬,仰天一歎,然後只能遺憾退兵。

 就這樣,李存無驚無險的就又得勝班師了……

 ……

 ……

 求月票!.

 任鳥飛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