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嶽飛率領龍驤軍南下了之後,處於趙宋王朝境內的原燕雲地區的漢人紛紛獻城投降,而後自願當乾軍的向導和先鋒,致使龍驤軍勢如破竹,長驅直入,簡直如入無人之境。
不過趙宋王朝也不是沒有為國盡忠之人。
李翼就是其中之一。
李翼是麟州新秦人,與趙宋王朝開國名將楊業(也就是楊家將中的楊繼業)是同鄉,他是代州西路都巡檢使。
嶽飛南下了之後,曾派當初投降大乾王朝的義勝軍將領臧份前往代州下屬諸縣進行招降。
臧份奉嶽飛之命四處招降,甚至連義勝軍的統帥李嗣本都招降了,可是卻在崞縣這裡碰到了李翼這根硬釘子。
崞縣也有“三晉鎖鑰”之稱,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李翼此時人正好在崞縣當中,是崞縣官職最高之人。
臧份和李嗣本受命來到了崞縣城下,商量過後,由臧份向崞縣當中的人喊話勸降。
李翼聞聽李嗣本來勸降,站在城樓上厲聲叱罵李嗣本不忠不義,辜負皇恩,並突然抽箭射擊城下的臧份。
李翼的箭法很好,一箭射中了臧份胯下的戰馬。
戰馬受驚,將臧份摔在地上。
李翼立即補射。
臧份嚇得掉頭就跑。
李嗣本也被李翼罵得沒臉招降李翼了,只能回去整軍來攻打崞縣。
趕走了臧份和李嗣本之後,李翼對崞縣中的將領折可與等人說:“吾將與公同守此城,當盡忠節以報國家。”
此時,代州其實還有不少堡寨並沒有被嶽飛攻佔。
比如孫翊和折仲安所駐扎的陽武寨。
陽武寨與崞寨、西陘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等兵寨,均在代州。
這些兵寨都是當年楊業鎮守代州時修建的,目的就是防守遼國的入侵。
李翼與孫翊、折仲安等人都是心系趙宋王朝安危之人,所以他們經常互通消息。
當初,石嶺關未失時,李翼就曾建議孫翊、折仲安等人撤出自己駐守的堡寨前去石嶺關駐守,因為石嶺關乃是太原之襟喉,天險崇峻,如果能堅守石嶺關十余日,則太原城可以聚糧守衛,以待四方援軍,即使乾軍屯兵於太原城之下,因為石嶺關在他們的手上,乾軍也肯定不敢繼續南下。
孫翊、折仲安等忠於趙宋王朝的將領深以為然,他們邀請李翼一塊去駐守石嶺關。
李翼跟折可與等將一商量,覺得他們去石嶺關固守待援,應該對趙宋王朝更有利。
於是李翼和折可與就準備分兵突圍出城,然後前往石嶺關。
可崞縣中的人聞聽李翼要率兵離開,全都號泣馬首,遮道請留。
李翼見此,不忍心棄城而去,最後決定就在崞縣固守待援。
崞縣中此時的軍事實力其實還是很強大的,折可與、其弟折可存、將官路志行、知縣李聳、縣丞王唐臣、監押張洪輔、縣尉劉子英、監酒閻誠都是善戰之人。
另外,還有義勝軍統領崔忠,也算是一員善戰之將。
不過,唯一的問題就是,崔忠是一個雲地漢人,他手下的義勝軍將士也都是燕雲地區的漢人。
李翼有些擔心崔忠的忠誠問題,因此對折可與等人說:“崔忠是漢兒,心向大乾,我等與崔忠共守城池,萬一崔忠臨陣倒戈,非隻誤國,我等也必受其禍,不如誅殺?”
折可與讚同李翼的建議,可不少人卻對隨意誅殺崔忠感到不忍。
知縣李聳見此,建議說:“崔忠素有忠義,不如靜觀之。”
次日,李嗣本率領義勝軍前來攻打崞縣。
李翼等人在城牆上浴血奮戰。
雙方鏖戰正酣之際,崔忠突然拔出佩刀誅殺了軍監張洪輔,然後大開城門,引城外的義勝軍入城。
李翼得知此事了之後,大驚,連忙與折可與、折可存等人引大軍來戰從城外湧入的義勝軍。
李翼等人率軍與義勝軍血戰了一宿,最後筋疲力盡,被嶽飛派來的援軍擒獲。
其實李翼早就做好了以身殉國的思想準備,他早在幾天前就囑咐其子李宗周:
“若城破,我勢必不能苟活。我死後,你若僥幸不死,將我之死訴於朝廷,使我死節不泯,則後世會說我乃有宋之忠臣,而你則為孝子矣。他日朝廷推恩,可讓你伯父遺孤受之。你繼母攜重貲嫁給我剛剛數月,我以國事為重,豈能顧戀她?我死後,你當侍奉她如同親母。假設你們都不幸陷敵,你也不要背棄她。我死後,如果你能返回故裡,則將我骨營葬於先壟,使得我死後能侍奉先人於九泉,死複何恨!”
李翼被俘後,李嗣本多次對他好語相勸,勸他投降,可是李翼決心殺身以成仁,對李嗣本詬罵不屈。
李嗣本大怒,厲聲道:“我家皇帝吊民伐罪,以有道伐無道,必取天下,彼一小縣,安能阻擋天軍?我家皇帝素喜忠義之士,我等才未殺汝等,但一言相順,特與免死,仍舊職任,何必冥頑不靈?”
李翼聽後,對折可與說:“我不會食言,必與公同生共死。”
接著,李翼又大聲怒罵李嗣本:“你深受皇恩,卻不思報效,何人能重用之。我乃大宋忠臣,因奸賊內應,致使城破被擒,殺則任殺,安能苟生,使彼輩欺我大宋無人乎?”
折可與也大聲說:“我數百年世守之家,安肯負國敗壞家聲,無知叛徒,不若亟殺我!”
李嗣本被罵紅了眼,就想招呼手下將士來將李翼和折可與誅殺。
可就在這時,嶽飛派姚鬱來接管崞縣。
姚鬱傳下嶽飛將令:將李翼、折可與、折可存等人押往燕京……
……
太原,古稱晉陽,別稱並州、龍城。
不過此時的太原城其實已經不是從前的晉陽古城了。
據說,晉陽古城具有龍脈。
晉陽古有唐國之稱,唐朝便是發祥於此,李淵父子定都長安了之後,便以“唐”為國號,並封晉陽為北都、北京,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並稱為“三都”、“三京”。
特別是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後晉、後漢、北漢,或發跡於晉陽,或以此為國都,一時間,晉陽名聲顯赫於天下,民間紛紛傳說這是一座“龍城”。
趙光義是個小心眼,他很擔心有野心之人佔據晉陽古城反宋,於是一把火將晉陽古城給燒了。
可隨後,趙光義就發現,要想防禦遼國的入侵,根本就離不開這個要害之地。
沒辦法,趙光義又命潘美在晉陽故城東北三十裡汾河對岸的唐明鎮,修建了一座新城池。
這座新城池就是太原城。
但太原城的規模和形製都比晉陽古城要小上很多。
童貫率宣撫司撤離太原城後,留守的張孝純和王稟,一邊派人出城聯絡附近諸州郡,請他們出兵來增援太原,一邊組織城內軍民準備迎敵。
不久之後,嶽飛部主力突破石嶺關,來到了太原城下。
自從南下以來,龍驤軍就沒有遇到過太強烈的抵抗,甚至直到目前為止,龍驤軍都還沒有真正出過戰。
但在太原城下,龍驤軍卻遭到了宋軍的頑強阻擊。
首先前來增援太原城的就是河東名將孫翊。
孫翊本來想去駐守石嶺關的。
可孫翊卻慢了耿守忠一步,被耿守忠將石嶺關獻給了嶽飛。
後來,孫翊得知太原城危急,他立即率領不足兩千馬軍繞道趕來增援。
孫翊部雖然兵馬不足兩千,但兵精將猛,而且士氣很旺盛。
孫翊來援時,嶽飛已經率大軍到達太原城下了。
張孝純因此沒有放孫翊進城,而是站在城樓上對孫翊說:“敵已在近,不敢開門,觀察可盡忠報國!”
孫翊沒有怪張孝純讓他以卵擊石,更沒有畏敵,而是非常遺憾的說:“但恨兵少力乏!”
說罷,孫翊便率領不足兩千人馬出戰。
義勝軍當中本來擁有大量的戰馬。
可嶽飛根據李存的指示,將義勝軍的戰馬全部“借”了過來,用以從新組建馬軍,原來的義勝軍因此全都降級為步軍。
不過李存也不是一點機會都沒有給義勝軍的將士,而是用監軍將義勝軍中的可造、可信之才統統挑選出來,然後送去兵部訓練和政治教育,合格以後就會成為真正的乾軍將士,會被公平公正的對待。
事實上,新組建的幾支騎兵,義勝軍的將士佔比不小。
也正是因為如此,義勝軍的將士,自李嗣本、耿守忠往下,全都在積極表現,以期可以被重造,成為真正的乾軍將士。
簡而言之,由於義勝軍沒有馬軍,嶽飛便以趙秉淵率領勝捷軍出戰。
不想,趙秉淵以數倍於孫翊的兵馬,卻無法在短時間內拿下孫翊。
不僅如此,勝捷軍的將士,還被孫翊所部誅殺了千余騎。
由此可見,孫翊部將士的戰鬥力之強。
最後,趙秉淵不得不使用車輪戰術,硬是將孫翊部將士的體力給耗光了,才圍而生擒了死戰不退的孫翊殘部。
趙秉淵因己部人馬遭到重創,而暴怒,想要屠殺孫翊殘部泄恨,但是卻被嶽飛給阻止了。
嶽飛隨後將孫翊部全部送去了燕京,交給李存處置。
接下來,來增援的便是西軍。
他們有府州知州折可求、鄜延路守將劉光世,另外還有軍馬使韓權、晉寧知縣羅稱等。
其中折可求部和劉光世部是增援的主力,他們兩部都有兩萬多人馬。
再加上其余各部人馬,總計來增援的宋軍多達六七萬,他們全都是從不同的地方主動趕來太原參戰的。
折可求是西北名將折克行之子,在與西夏的多年戰爭中,折克行愛護士兵,多次出奇製勝,戰功甚多,所部被宋人尊稱為“折家軍”。
從唐初至北宋末年,數百年間,折氏家族“獨據府州,控扼西北,中國賴之”。
楊家將中的佘太君的娘家,其實就是出自這個折家。
折可與、折可存、折仲安皆折家將。
府州東瀕黃河,西北臨草原大漠,南瞰河西諸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趙宋王朝將折家將放在府州,主要就是防禦西夏的,其次就是抵禦遼國的。
折家沒有辜負趙宋王朝的重望,先是與遼國交戰,後來又數代與西夏作戰,為中國駐守西北邊緣數百年,立下了累累戰功。
折家軍,也就是府州兵,也因此成為西軍中最善戰的幾支軍隊之一。
為了救援太原,折可求親自率領兩萬府州兵,自府州過黃河,經岢嵐州,至天門關。
發現天門關這裡有乾軍將士據險而守,折可求又轉道走松子嶺,來到太原西南的交城駐扎。
而劉光世則領兵從鄜延出發,一路向太原開進,最後在交城與折可求相會,兩軍呈掎角之勢分別駐防。
劉光世當初在攻打李存時犯了錯誤,後來受到了降級的處分。
可劉光世在剿滅河北起義軍張迪之戰中,鎮壓了張迪起義,誅殺了張迪,立下大功,官複原職,並且還升任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
折可求和劉光世匯合了之後,再加上韓權、羅稱等部的人馬,在兵力上其實已經跟需要處處布防的嶽飛部差不多了。
折可求、劉光世等人一商量,決定跟嶽飛部會戰。
嶽飛也希望一戰解決宋軍的主力。
於是,雙方戰於汾河北岸。
此戰雙方從早上一直打到中午,都沒有分出勝負。
這主要源於劉光世很了解乾軍的戰法,因此,在劉光世的主張下,宋軍改攻為守。
——宋軍各據險而守,並且絕不給乾軍的步軍上前的機會,使乾軍的火器無法發揮其威力。
說穿了,劉光世的打法就是,但求無過,不求有功。
劉光世是這麽想的,他們只要能將乾軍拖在太原城下,不讓乾軍攻下太原城就行。
之後趙宋王朝肯定會派援軍來救援至關重要的太原城。
那樣他們的援軍就會越來越多。
此消彼長,等他們擁有了必勝乾軍的把握,再根據形勢反擊就可以了。
也正是基於劉光世的戰術理念,乾軍的步軍只要上前,宋軍就撤走,而乾軍的馬軍要是上前,宋軍的馬軍就會迎戰。
嶽飛見宋軍如此難纏,果斷以王貴繞道去攻打折可求的後寨。
折可求一個不察,被王貴得手,致使府州兵陣腳大亂。
嶽飛抓住戰機,以預備隊去主攻府州兵。
劉光世見勢不好,望風而奔。
折可求見劉光世跑了,也大潰而撤。
最後,只剩下羅稱、韓權等部還在陣中死戰不降。
嶽飛見此,以大軍圍之。
羅稱、韓權的部下見宋軍大勢已去,再打下去,他們真得就得死光光了,便綁了羅稱、韓權,放下兵器投降。
嶽飛將羅稱、韓權等死戰不降之人也全都送去了燕京,交給李存處置。
此戰,宋軍死傷了萬余人,另有萬余人投降,乾軍大獲全勝。
見折可求、劉光世敗得敗,逃得逃,張孝純和王稟知道,短時間內,太原城應該不會有援軍了。
為了加強城防,彌補兵力上的不足,張孝純與王稟下令,太原城內十五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男子全部編入守城之列。
此時,太原城中只有兩萬多軍民,可以說,去除老弱婦孺,城中所有人都成了戰士。
由此不難看出,張孝純與王稟決心固守待援,甚至是與太原城共存亡。
張孝純對城內的軍民說:“太原自古雄藩,城堅糧足,加之兵勇,我非不欲出師,當俟敵糧盡氣失,將驕兵惰,乃候援兵附近,內外相應,使敵匹馬不歸,上為朝廷報復,下保汝等血屬,可乎?”
眾皆唯諾。
而就在嶽飛準備攻打太原城之際,嶽飛突然接到了李存的命令:不要強攻太原城,圍點打援和攻取除太原城以外地區即可。
根據李存的指示,嶽飛在攻佔了太原外圍諸縣後,以鎖城法將太原城緊緊圍困。
所謂鎖城法, 其實就是,在城外矢石碰不到的地方,築壘環繞,分人防守,使城中與外界互不相通。
正準備死守太原城的張孝純和王稟,見到乾軍準備將太原城鎖起來,既不解大乾王朝這葫蘆裡到底賣得什麽藥,又不禁暗松了一口氣。
——雖然太原城確實堅固,有不少糧食,王稟是一員善守的大將,勝捷軍極為擅戰,城中的居民也深諳戰鬥,但大乾王朝的將士也是出了名的善戰,關鍵大乾王朝的火器實在是太犀利了,所以,乾軍若是放開了打,張孝純,包括王稟,真不知道他們能不能守得住太原城?
好在——
看大乾王朝的架勢,似乎是不準備攻打太原城了……
……
……
求月票!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