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北朝帝業》八百七十七 大儒辯經
最新網址:

南朝的這些知識分子們不能說一無是處,除了治國無能、禦敵無計、鮮少死國之外,最起碼在學術義理文化傳承方面,那是真的甩北人幾條街,當然北人主要還是指的西魏。

李泰從江陵保全下來的這十幾萬卷藏書,乃是當之無愧的南北朝文化瑰寶。周弘正、顏氏兄弟等一眾南梁飽學之士也都各自學有所專,在修編整理這些藏書的過程中所發揮出來的作用,遠非西魏時流能夠取代。

當然北人也並非沒有學術能力,李泰他老子李曉便曾受學於清河崔氏的崔鴻,學習其所編撰的《十六國春秋》。

只不過由於史料的缺失,《十六國春秋》當中也多有人事疏略錯漏的遺憾。而在江陵這些藏書當中,便存在著許多同一時期的史料記載,既能補充《十六國春秋》的史料不足,同時也能借鑒南人述史的不同視角。

所以李曉這段時間也都是埋首紙堆墳籍,希望能夠在這些新的史料基礎上,對《十六國春秋》進行一次系統性的補錄輯疏。

不過眼下整體上的學術建設,仍然需要仰仗這些南人知識分子。雖然也有一部分關中時流陸陸續續來投奔李泰,但要麽需要任用在軍政崗位上,要麽本身也沒有足夠的學術積累可以參與修撰之事。

這樣的情況顯然是不健康、不正常的,如若真要放任下去,雖然在軍事上征服了南梁,但是在學術上、思想上卻被南人佔領高地,到最後征服了一個寂寞。

而且南學、北學也存在著比較大的分歧,不僅僅在於經義和玄理的偏重不同,具體的經義講讀也都有不同。諸如儒家經典中的《尚書》,北人之所研習傳承多為鄭玄、馬融所注《尚書》,南人之所傳習則主要為孔安國《古文尚書》。

但是南人所傳《古文尚書》又似為三國王肅所偽作,王肅之父即就是演義中被諸葛亮罵死的司徒王朗,他的女婿則是路人皆知其心的司馬昭。因為這一層關系,王肅的學說在西晉一朝被奉為官學,成為一門顯學。

王肅的學術是將道家的無為而治等思想融入儒家理論之中,從而啟發和引導出了魏晉玄學,王弼、何晏等玄學家都深受其影響,不只是在學術上形成了一次轉變,同時魏晉南朝的政治統治和社會風貌也都深受影響。學術活動對社會風氣的引導和改變,由此也可見一斑。

所以李泰也不可能全盤接受南人的思想學術,但想要有所糾正和選擇,他麾下才力仍然不夠。北方學術之宗尤推崔盧,尤其是范陽盧氏的經義造詣可謂是家學淵源。

李泰既然想要碰撞出一些有價值的思想火花,自然也就需要選擇比較匹配的對手。真要辯不贏那就耍橫撒潑,那也就沒有辨經的必要了。

關中倒是有盧辯、盧誕、盧柔等盧氏族人,各自也都頗有學術建樹,但今大多留在關中,宇文泰也並不放使他們南來,對此李泰也有些無奈。

他眼下能夠想到的辦法,就是周弘正等南梁士人在這裡編修典籍,同時再安排人員抄錄一部分藏書內容送去關中,由盧辯等人也進行編修注解和整理等工作。

但是古代的信息交流終究不像後世那麽流暢發達,況且就連後世都需要時不時的組織一些學術界的研討會,可見當面的辯論交流對於學術的發展推動作用同樣不小。

除了西魏國中,倒是還有一個方面的人事可以想想辦法,那就是關東世族所聚集的河北。

早在確定江陵藏書完好保存下來的時候,李泰便已經有了要憑這文化瑰寶去吸引一部分河北人士到襄陽來的想法。

對於矢志於學、醉心學術的人而言,江陵這麽規模龐大的藏書不異於一座引人垂涎的寶庫。早在南梁時期,便不乏北人為了交流學術而投奔南梁。

像是北齊神偷祖珽,圍繞在他身上

的軼事就有好幾樁與盜書有關。

南朝新編《華林遍略》,有南方商人帶去鄴城向高澄售賣,高澄為了表現東魏同樣文事興盛,聚集文人一夜抄罷,然後將書退還。結果被祖神偷投出去幾卷入市售賣,結果被商人抓贓找到高澄對峙,搞得高澄很是尷尬。

對於一些名門大族而言,掌握了釋經權遠比在一朝一代擔任什麽***名爵重要得多。范陽盧氏那從後漢三國時期就開始吃盧植老本,到現在也沒有吃完。

李泰如果肯向這些河北名族開放這些藏書、任由瀏覽編閱,絕對能夠吸引相當一批的河北時流。而這些人的到來,不只能夠提供給他學術思路上的更多選擇,同時也能帶來其他更多的收益。

今天在直堂中,李泰跟堂兄李士元交流完選人院的運行狀況後,便又講起了這一項招誘河北士人的計劃來。

「孝諧日前傳信,已經率員抵達了襄城,正等待時機進入北豫州境內。李棠等高氏舊僚與之同行,還有鄭氏族人相從策應,接下來應該比較順利。」

李泰在制定這一滲透招誘計劃的時候,李禮成主動請纓前往,一方面是自覺得最近台府下屬軍政諸事都乏甚發揮,另一方面則就是因為見到李泰父母兄弟們團聚關西之後,他也傷感自身仍然孤苦,希望能夠找個時機把滯留在北齊的兄弟親人們接到關西來。

不同於之前李允信等一邊走私一邊向晉陽滲透的路線,李禮成這一次選擇是從河南向河北滲透。

李泰之前幾番出入三鴉道,使得沔北一直保持著對於洛陽東南地區和河南地區的影響與控制,襄城便一直掌握在台府手中。

與之同行的李棠也是舊年高仲密的幕僚,而渤海高氏自從高敖曹時期便對北豫州等地保持著相當程度的影響。

東魏時期高敖曹與侯景便奉命一同經營河南,高敖曹在北而侯景在南,之前高仲密之所以能夠據虎牢關投降西魏,也是因為其家在北豫州等地經營頗深。

李禮成舊年便跟隨表兄滎陽鄭顥一同入關,而滎陽鄭氏在其鄉裡同樣也還有著不小的鄉土影響力。李禮成抵達彼境之後,只要不是明火執仗、招搖過市,直接宣揚自己的身份和目的,安全性還是能夠有所保障的。

自從侯景叛亂之後,北齊對於河南的掌控一直沒有得到太大的加強,原本還有一個慕容紹宗可以委以後事,結果就戰敗於壽陽而溺死於淮水。

至於晉陽勳貴們,對於河南方面更是興趣不大,已經打定主意就聚集在晉陽享受富貴、安心養老,講到進取心甚至都不如河北豪強和關東世族們。

起碼這些人在淮南,那是真的在積極開拓。當然也是因為帝國固有的利益已經被侵佔大半,他們如果不能開拓新的增量,留給他們的空間只會越來越小。

李泰這裡還在跟堂兄商討著李禮成此行順不順利、多久能夠見功,襄陽這裡幾時能夠出現大儒辨經的盛況,殊不知李禮成一行在入境未久、還沒有來得及執行計劃,便已經遭遇了重大的挫折,直接被當地守將所擒獲。

最新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