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北朝帝業》六百四十四 防疫救人
隨著時間進入盛夏時節,來自關中的資財也陸續的抵達了荊州。

 這些資財主要以絹帛為主,並搭配著一些沔北並不出產或者產量很小的物資,至於真正戰略性的物資比如糧食之類,則就很少輸出。至於銅錢,則就完全沒有。

 南北朝時期,跨地域的長途商貿之所以難以達成,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流通性貨幣。西魏的銅錢已經信用破產多時,在關中都甚少流通。

 而南梁的鐵錢則更是鑄幣史上的一個奇葩,離開南梁國土同樣沒有什麽流通的價值。雖然在同江陵的貿易中李泰也會著令總管府收取一部分,但主要還是作為冶鍛的原料進行儲備,並不將之當作一種貨幣而認可其價值。

 早在李泰入鎮之初便開始有意識的儲備各種物資,搶在南梁社會生產環境還沒有遭到大肆破壞之前便存下了數量可觀的各類物資,隨著關中資財湧入,這些物資便可以逐步進行變現,作為生產資料投入到各種工農生產中去。

 隨之而來就是大量的絹帛湧入到州府倉庫之中,李泰當然也不會將這些絹帛存在倉庫中吃灰。一方面向江陵方面提出加大貿易量,獲取更多的商品和生產原料,一方面自然就是向那些剛剛投入生產的工坊發放大量的訂單,以確保其生產和盈利盡快的走上正軌。

 隨著各種工坊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在沔北土地上並且將產品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荊州總管府所掌握的物料種類便極大的豐富起來,可以憑此進行更多的內務建設。

 手裡擁有了充足的物資之後,除了原本的事務加強和補充之外,李泰旋即便又上馬了一個新的工作內容,即就是公共衛生與防疫。

 隨著時令的變化,常常會有季節性的流行病發生,這些病症通常被稱作時疫。不同的地方,時疫的病因和表現以及醫治的方法也都各不相同。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通常情況下一個地區的民眾對於當地發生比較頻繁的時疫都會擁有一定的抵抗力,而古代相對落後的交通條件和閉塞的生活環境也讓這些地域性的流行病不易傳播開來。

 可是如果遇上了戰亂年代,戰爭遺留下來的人馬屍體本來就容易滋生疫病,再加上大規模的人員聚集流動,又促進了疫病的傳播。

 南陽盆地處於南北交界所在,而江漢湖廣之間每到入夏時節本就濕熱潮悶,且多蚊蠅滋生,由於南面政治失序、時局動蕩不安,大量民眾北逃,也讓各種疫病有了跨區域傳播的機會。

 這一點,李泰其實從去年便已經意識到了。他自己轉戰淮漢之間,出沒於各處戰場,隨行將士也都不乏染疾者。

 李泰自己倒是沒有因此染病,一則自然是因為身體素質強,第二就是深知這些時疫首在預防,注意個人衛生,杜絕蚊蟲叮咬,再加上飲食方面的預防,基本上就可以避免絕大多數的時疫染身。

 軍營之中是人員高度聚集的區域,所以衛生狀況尤需注意,李泰對此當然不會松懈,諸營之中專設參軍督查此事,並且備有各種防治時疫的藥物。因此自從他所部人馬抵達東南以來,雖然軍中也有時疫染疾的情況發生,但都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傳播從而造成巨大的人員損失。

 軍中尚可督令嚴整、準備周全,但是民間就不太好操作了。去年李泰從淮南合肥遷回的民眾中,由於對時疫的防治沒有足夠的重視,便有將近三千人先後染疾病死,這也給李泰敲響了警鍾,自此後便沒有再貿然進行大規模的人員遷移。

 之前在關中的時候,當得知大行台有意遷徙漢東民眾入關,李泰之所以心生抵觸,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疫病可從來都不是戰亂年代的專屬,到了隋唐年間,關中地區仍然疫病頻發,這就與高頻率無規劃的人員遷徙有關。大量人口的遷入,也讓關中尤其是京畿周邊的人口過度集中,公共衛生因此變得頗為惡劣。再加上隋唐時期氣候升溫等各種原因,讓這個問題變得尤為嚴重。

 如今的南陽盆地自然沒有達到關中那種人口密度,但是大量的人事流動則就難免,南面幾乎所有邊境城戍每天都會接收到數量不等的流民來附,而這些流人往往就會成為時疫病源。尤其是隨著時間進入盛夏,又到了時疫的高發期,這種情況就越嚴重。

 荊州既不能閉關鎖境、拒絕接納流人,還要同外界進行頻密的人貨交流,是一個工農商綜合性的區域中心,所以就很有必要建立起一整套的公共衛生與防疫制度。

 他首先劃定了三個區域,分別以石城、隨州與義陽為中心。凡邊境諸城戍所接收到的流人,統一送到這三城暫作安置,一邊進行造冊編籍,一邊進行隔離診治,確保時疫痊愈之後,再向沔北內陸輸送。

 沔北因為新興了大量的工坊,這些工坊的匠人們都需要集中生產與生活,建立公共廁所與公共浴室也是應有之意。鄉裡之間設立大灶,用以煮水蒸衣。

 為了讓這一系列的事務能有一個系統性的管理,李泰還在總管府中特設疫醫曹,並將蔡陽城的李去疾召回擔任總管府治中並掌管疫醫曹事。疫醫曹下面又設有醫署、藥倉和康養堂,分別管理醫生、藥物和時疫病人。

 這是一項需要全民參與的行動,行政機構和具體的規令既然都已經有了,接下來自然就是要進行全民推廣與普及。

 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和公益事務的熱情,無疑年輕人才是最高的。所以州學便成了第一個推廣的地點,當相關的防疫知識在州學中張貼出來之後,頓時便引起了眾多學子的圍觀。

 “疫氣殺人,甚於刀兵。人唯自愛,疾病不生。勤於洗手,莫飲生水,勿隨地便溺……”

 類似的標語口號在州學中隨處張貼,學子們自感新奇之余,也都開始身體力行的去遵行其言,並且在離開州學後也都熱心宣傳,甚至在荊州城內外掀起了一場糾察運動,但凡道途有見行人暗處便溺,便手持竹杖入前擊臀。雖然是有幾分少年玩鬧惡作劇的意味,但卻有著為群眾掃除疫氣的大義。

 疫病來勢洶洶、傳播迅猛,通常而言其實也並沒有什麽太好的治療方法,無非增強個人的抵抗力,大多數情況都能自愈。

 但是也不乏天花、瘧疾等之類致死率高的傳染病,而針對天花預防的特效牛痘,李泰當然也不會藏私,在著員嘗試鑽研出比較穩定安全的種痘劑量和方法後,便開始在境內逐步進行推廣,而他自己當然也是種痘了,避免成為一個大麻子。

 江陵方面其實對於時疫的防治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李泰也特意派人前往請教,甚至還贈送給湘東王蕭繹一百匹隴右良駒,隻為借取一部分醫書和治疫的方法。

 蕭老七對此倒是很大方,專門派遣其門下屬官王固攜帶一批醫書前來沔北,同行的還有之前李泰所要求的王僧辯之子。

 王僧辯的兒子暫且不說,李泰對於這攜帶救命書而來的使者王固非常熱情的予以款待。

 這王固年紀三十多歲,儀容氣度都頗為可觀,除了出身江左名門的琅琊王氏之外,還是梁武帝蕭衍的親外甥,之前李泰兵逼江陵的時候,其人便作為使者前來求和,此番再來倒也成了熟人。

 “上天有好生之德,王君持此仁德之術北行布施,功德同樣可謂大矣!今日宴此鴻賓樓上,書述此事,自此以後,但我在鎮,王君便永為此間貴賓!”

 李泰並沒有選擇在州府招待這一行人,而是選在鴻賓樓上款待對方,除了這樓宇較之總管府廳堂更加氣派之外,也是打算開始正式經營這一座沔北黃金台,吸引南朝士人來此投附。

 王固上次見到李泰的時候,其人方自淮南大勝慕容紹宗,姿態可謂是盛氣凌人、讓人心生敬畏,此番再來卻受到如此和顏悅色的款待,心中便不免頗感受寵若驚,連連拱手道謝,並趕緊呈上此行所帶來的書單。

 李泰接過書單略加瀏覽,臉上頓時喜色更甚,他雖然不太熟悉古代的醫術,但諸如葛洪、陶弘景這樣的丹醫名家還是聽說過的。

 江陵此番送來的書單中,便赫然包括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等醫書,還有李泰比較陌生的《小品方》《荊南本草經》等等。

 正當李泰還在閱覽書單的時候,那王固又小心翼翼的說道:“行前大王著卑職轉告李大將軍,此諸醫書所載文字益世救人,紙料則只是俗物,唯其古舊甚為大王愛惜,所以請李大將軍著令書者轉錄圖文,故紙原本則請再歸還。”

 這樣的要求李泰也並非第一次聽到,之前他借閱江陵藏書的時候,蕭老七便要求抄錄即可,原書還要歸還江陵。這家夥的確是愛書成癖,不過一想到江陵十四萬卷圖書被其付之一炬,也不免讓人恨的牙癢癢。

 就拿江陵此番送來的十幾部醫書來說,有許多都是李泰聞所未聞的,這固然是因為他不了解古代醫學之故,但估計也有被蕭老七燒個精光的緣故。至於其他種類的圖書,則就更加的不可勝數了。單就這一點而言,這家夥被扒皮抽筋都不為過。

 如果有可能的話,李泰也是很想嘗試救一救江陵那些藏書,這就需要一個比較長遠的籌謀布置了。

 李泰先將這個念頭按下不提,轉又微笑著答應了王固的請求,當即便著員前往總管府去招幾名文吏過來接收圖書。

 趁著這段時間,他則隨口詢問一下王固這些醫書的淵源和價值。不問不要緊,這一問便又受到了一點小小的獨眼龍震撼,原來這當中還有一部醫書是湘東王親自編寫的,名字叫做《金匱要略補》。

 知道這一點後,李泰盡管心裡還有點瞧不起獨眼龍,但也不得不承認這家夥真是他媽的多才多藝,琴棋書畫、醫卜星象無一不精通,甚至連兵書、馬經都各自搞了一部,知識儲備真是豐富的驚人。

 但凡事知而不行、不如不知,這家夥大概只是喜歡知識流淌過腦子的那種快感,至於這些知識給他帶來了多少治國的實際才能,那就真的只有鬼知道了。

 閑談一番後,李泰便從身側掏出一枚半斤多重的黃金令符拿在手裡把玩一番,然後便讓人遞交給旁席的王固,同時口中笑語道:“此鴻賓樓轉為款待四方賓客而設,但自建成以來,王君還是首等頂樓的貴賓。

 貴客臨門,俗物自然不足表意款待,贈此金符隻為憑證,王君持此但凡入我荊州總管府所轄之內,州郡城戍皆需周全款待並禮送至此。江陵雖是良木所棲,但江風催人、恐不勝寒,勿忘人間別處另有廣闊天地!”

 王固聽到這話, 便有些尷尬局促,忙不迭起身擺手拒絕,但李泰既然送出來又怎麽會收回去,於是在一番推脫未果後,王固只能拱手道:“多謝李大將軍雅意厚贈,卻之不恭,唯有笑納。”

 十幾部醫書修編抄錄還需要多日時間,李泰自然不會從頭到尾的作陪,宴樂一番後便留下兩名台府屬官於此繼續招待,旋即自己便起身離開。

 當李泰回到州府後,恰好之前派遣出使蜀中的李遷哲也返回荊州,李泰得知此訊後自是大喜,親自行出府外迎接。

 李遷哲頗有幾分風塵仆仆的倦態,可當看到站在府外等待的大將軍後,忙不迭打起精神翻身下馬闊行上前作拜道:“啟稟郎主,末將此行幸不辱命,收獲頗豐。在將奇貨展現之後,不乏蜀中名門急欲求貨。為免驚動官府,末將只是淺收些許人事憑證歸來呈獻郎主、再謀後計。”

 說話間,他便回手指向自己的身後,足有二十多架裝載滿滿當當的大貨車,當那厚厚的氈布被掀開的時候,頓時便露出了下面所裝載的蜀錦,在陽光的照耀下五光十色、華彩耀眼!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