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第一百八十八章 錢法困境
最新網址: 蘇澤提起筆,開始給方若蘭回信。

 “本朝初行鈔法,以寶鈔為幣,多禁銅錢。後來寶鈔崩潰,朝廷不得已再用錢法,但是很多地方已經錢法不通,比如我們福建至今使用的依然是宋錢。”

 蘇澤又寫道:“朝廷雖然不行銀法,但是太倉庫已經征銀為貢,商賈結算也多用銀,所以現在的大明是銀錢並行的局面。”

 蘇澤這兩句話說的就是如今福建的貨幣使用狀態。

 普通老百姓日常開支使用的都是銅錢,而且是宋代的銅錢。

 有錢人和商人一般用銀子,而茶貢這種也用折銀,官方雖然沒有承認銀的貨幣地位,但是民間和官方也基本上默認銀作為貨幣的地位。

 至於金,在大明基本作為和寶石珠寶一樣,是被當做奢侈品的,正常交易根本不會當做貨幣。

 至於寶鈔,這東西在洪武爺的時候濫發了一大堆,又是當做軍戶的軍餉,又是當做朝廷的俸祿,反正是哪裡不夠發哪裡,成為洪武一朝的“財政魔術”。

 明初屬於是天下剛剛平定,人口還在增長中,經濟流通也不頻繁,好歹維持了寶鈔的緩慢貶值。

 只可惜到了永樂爺的時候,又要修建北京故宮,又是修編永樂大典,還有下南洋打草原,反正朝廷用錢的地方多了,寶鈔的財政魔法就不好使了。

 從永樂年開始,寶鈔就貶值的和廢紙一樣,後來雖然有反覆,但是到了嘉靖年連朝廷也不用了。

 各地官府上報的財政報表上,以前上繳的寶鈔部分也都是折錢,也就是折算成銅錢上繳。

 錢銀並行,也就是說大明朝現在有銅錢和銀這兩種貨幣,就是如今大明朝的貨幣格局。

 蘇澤繼續寫道:“各地私鑄成風,朝廷鑄好錢,則民間收好錢而鑄劣幣,每一次鑄錢都會導致市場上的劣幣更多,錢價就會大跌。”

 “從今上登基開始,朝廷已經鑄過三次錢,每次鑄錢之後都是錢價大跌,錢價跌則朝廷收的稅錢也就少了,所以從本朝十六年開始,改貢不再折錢開始折銀。”

 “官府鑄錢之後,為了不因為鑄錢虧本,開始鑄造大錢,並且以大錢來換取市面上的銀子,這又導致錢越多而銀越少,銀價越高而錢價越賤。”

 蘇澤放下筆,這就是嘉靖年間錢法不通的主要原因了。

 兩種貨幣並行的制度,維持穩定匯率是最大的難題。

 而官府鑄錢為了不虧本,就開始鑄造面額大的錢,然後用這些錢去按照官方的比率,強行去換取市面上的銀子。

 官方鑄造大錢,民間自然也開始鑄造大額假錢,結果就是銅錢的含銅量越來越低。

 銅錢越來越貶值,銀子越來越值錢。

 朝廷鑄造的銅錢多了,反而銅錢貶值的更厲害。

 百姓也不是傻子,你銅錢是一年比一年貶值,銀子是一年比一年升值。

 然後你官府還讓我們用銅錢,不肯我們用銀子,自己又在收銀子。

 於是肯用銅錢交易的人越來越少,錢法就更加的不通。

 大明朝錢法問題原因很多,私鑄成風自然是一個問題,而朝廷沒有打擊私鑄,反而開始和私鑄比爛,也開始發行成色更差,面額更大的銅幣,利用鑄幣反過來掠奪民間的財富。

 說白了,疏通錢法本意自然是好的,是為了解決流通貨幣不足的問題。

 這是一個貨幣問題,但是朝廷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卻隻想著從中賺錢,這個雪球只能越滾越大。

 到了崇禎手上,他的福份都被祖先們享光了,錢法只能徹底崩盤了。

 朝廷要在福建鑄錢,蘇澤開始思考能不能從這次鑄錢中得到什麽好處。

 私鑄?這種事情蘇澤自然是不屑為之,一場大貶值掠奪的是普通百姓的財富,而真正的上層是不會從銅錢貶值中受損的,反而會從中得利。

 就比如方家,她家就早早的聽到了風聲,然後提前將銅錢換成銀子,等到朝廷開始鑄錢,銅錢的價格跌落之後,她們手裡的銀子反而更值錢了。

 和方家一樣的都算是好的,有的大家族會乾脆直接下場收含銅量高的好錢,改鑄成含銅量低的劣幣,擾亂貨幣市場秩序,而大明官府對此也只是睜一隻閉一隻眼。

 蘇澤不由的感慨,大明朝廷的么蛾子真的是一出接著一出。

 蘇澤提起筆,又在給林默珺的信上加了一句,盡量將手裡的銅錢用出去換成銀子。

 就在蘇澤寫完回信的時候,汪道昆也在給自己的同科好友張居正寫信。

 張居正是嘉靖二十六年考取進士,他當時是二十三歲,得中二甲第九名,授庶吉士。

 汪道昆也是同年的進士,同樣入翰林院,他們是同科加同館,這就是相當親近的關系。

 汪道昆是二十七歲中的進士,和張居正都屬於少年得志,兩人關系不錯,時常有書信往來。

 去年張居正以病請假離開京師來到故鄉江陵,但是也時常和好友寫信討論朝堂局勢。

 汪道昆又購買了一本《古文觀止》,將這本書和自己的私信一同寄給張居正。

 張居正在和汪道昆的來信中多推崇王安石變法,汪道昆原本也是他一樣,都是支持朝廷變法的。

 但是在看了蘇澤的評注之後,汪道昆的又有了不同的想法。

 只要如今朝堂這個局勢不改變,就算是推行新法,那也只是更加盤剝百姓而已。

 汪道昆在信中寫道:“若行新法,吏治為先。若吏治不清,所用之人有私心而無公心,則新法利一時而弊長久也。”

 合上信,汪道昆又歎息一聲,吏治吏治,說起來容易,想要清實在是太困難了。

 一想到京師的狀況,汪道昆更是對大明朝的前途絕望。

 他又看了看桌子上的信,自從自己出任福建督學以來,這些都是請托的信件。

 隨手拆開一封,延平府推官張思敬的信?

 汪道昆倒是和張思敬有些交往,聽說他是因為勸說皇帝立太子固國本而被逐出朝堂的,汪道昆對他還是有好感的。

 於是拆開張思敬的信,剛剛看了兩句就扔在了桌子上。

 這張思敬也不過是個挑梁小醜,沽名賣直之輩!

 信中除了推薦一個名叫黃時行的延平書院秀才之外,張思敬大部分篇幅都在攻擊蘇澤和方知府,說是方望海運作關系,才讓蘇澤中了小三元。

 可是整個信中都是張思敬的猜想和所謂的流言,根本是一點證據都沒有。

 汪道昆是調看過蘇澤的童子試考卷的,三場考試可以說是八股文作的非常精彩,而策論更是相當的出色。

 方望海就算是運作,又怎麽能讓福建學政也點了蘇澤的案首?

 而且方望海是在童子試結束後,才和蘇澤結親的,能讓方望海不顧及風評,確實是蘇澤太有才華了!

 汪道昆只是感慨方望海的好運氣,有這樣的女婿,方家三代前程無虞了。

 汪道昆想了想,又將蘇澤在童子試策論中所寫的鈔關法,一並寫在了給張居正的信件中,封上信封之後,讓書童送去急遞鋪,發往江陵。

 五月初五,端午節。

 蘇澤約著同學一同登高城外九峰山,只看到整個九峰山上香火繚繞,蘇澤也被這繁盛的香火氣息嚇了一跳。

 陳朝源也帶著妻兒登高,他對蘇澤說道:“九峰山上佛寺林立,有蘭若五座,皆是香火繁盛之處,其中香火最盛的是九峰山頂的雷光閣。”

 只要是規模不大的寺院都可以稱作蘭若,其實九峰山並不高,竟然擠著這麽多的寺院。

 “這雷光閣是什麽來歷?”

 陳朝源說道:“這是宋朝故事了,據說曾經有一道雷光劈在雷光閣中的一根竹子上,竹子被劈成兩半,卻分成兩根竹子存活,時人以為異也,就建造雷光閣供奉雷神。”

 蘇澤也覺得有趣,於是和眾人一同登頂。

 只是看到了雷光閣中那兩根長在一起的竹子,蘇澤指著說道:“宋時的竹子,焉有存活至今而不凋零的道理?看來這雷光閣的傳說也不過是訛傳。”

 “這竹子並蒂雙生也是正常,只要將竹脈上的竹筍移在一起就可以了。”

 蘇澤說完這些,雷光閣中的道士怒目而視,可是看到蘇澤這一群讀書人,又不敢得罪,只能怒視他們下山。

 蘇澤剛剛回到住所,又遇到了礦坑的小尤太監上門。

 “小尤公公,是礦監有什麽事嗎?”

 胡太監和小尤太監這兩個宅太監,日常是不進南平城的。

 如今他們的實驗室得到了蘇澤的大力資助,蘇澤給他們在南平城裡請了廚子,日常采買只要吩咐一聲就行,更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小尤公公風塵仆仆的說道:“乾爹讓我請蘇先生過去,宮裡下來人了,有要事商議。”

 宮裡來人?

 “可是礦坑的事情?”

 蘇澤第一個想法是皇帝要裁撤礦坑了?

 南平這座銀礦一直產量地下,投入堪堪維持產出,朝堂言官也隔三差五將胡太監拿出來鞭屍。

 蘇澤自然擔憂朝廷撤了礦監,那胡太監就要回宮了。

 小尤公公搖頭說道:“不是礦上的事情,蘇先生,我們先動身再說。”

 蘇澤向海瑞請了假,跟著小尤公公出了城,這才知道是什麽事情。

 原來是鑄幣的事情。

 蘇澤怎麽都沒想到到,朝廷鑄幣的事情也和他產生了關聯。

 小尤公公說道:“這次朝廷派往福建鑄幣的陶大璫是乾爹在宮裡的舊友,來礦坑拜訪乾爹談起了鑄幣的難處,乾爹提起了蘇先生總有辦法,陶大璫就想要見見蘇先生。”

 原來是這麽一檔子事情啊。

 鑄幣這種事情,皇帝自然是不信任官員的,那就是從宮中派出太監來操辦。

 而這個陶太監,就是宮裡派出來主持鑄幣的,能夠擔任這個差事的,那自然是宮內有權勢的太監。

 大璫就是對有權勢太監的稱呼。

 “這陶大璫是個什麽樣的人?”蘇澤一邊騎馬一邊問道。

 “我曾經聽乾爹說過,這為陶大璫辦事老練的,只可惜沒讀過書,前些年拜入李公公麾下,這才飛黃騰達的。”

 “李公公?是李芳嗎?”

 小尤太監疑惑的看著蘇澤,他一個京師都沒去過的讀書人,竟然對宮內大璫這麽了解?

 難怪乾爹說蘇澤是個厲害的讀書人。

 “正是李芳大人。”

 李芳在太監中的口碑還是不錯的,也是上了明史列傳的人物。

 不過現在宮裡最當權的太監是黃錦,而李芳是在黃錦退了之後接替司禮監的首席太監。

 李芳雖然是個太監,但是也彈劾了不少貪官奸臣,還勸諫隆慶皇帝節儉養生,因此而觸怒皇帝被貶謫,最後被發配到南京充當淨軍(太監守陵軍隊)。

 李芳雖然還沒得勢,但是也是宮裡有名的大太監,很快小尤公公就不覺得奇怪了。

 他繼續說道:“陶大璫這次來鑄幣,可是檢索了福建諸銅山,庫中存銅不足,根本無法按照宮裡的要求完成幣數,這樣怕是要獲罪於陛下了。”

 蘇澤這下子明白了,這陶大璫怕是和胡公公一樣,被宮裡坑了。

 本以為來福建鑄幣是個好差事,可是沒想到福建的銅礦儲備根本不夠鑄幣用的。

 “既然如此,為何不給宮裡上題本?出京辦事的公公都有資格上密揭的吧?”

 小尤公公苦澀的說道:“這差事可是陶大璫好不容易求來的,而且陛下至聖至明,又怎麽會關注這等小事,就算是上了密揭叫苦,也只會被說是辦事不利,惹得一番訓斥罷了。”

 蘇澤立刻了然,這就是嘉靖皇帝的“馭下之術”了,皇帝提出一個目標,反正就交給下面去做。

 至於這個目標能不能達成,嘉靖皇帝自然是不會“操心”這些細節了。

 如果做的好了,自然是嘉靖皇帝領導有功。

 如果做不好了,那就是下面辦事的人做的不好。

 若是激起民憤,那就殺了下面辦事的人好了。

 嘉靖皇帝做甩手掌櫃,也不會幫下面解決任何問題。

 只要不參與具體的事情,那就永遠都是至聖至明,永遠不會犯錯。

 也難怪這位陶大璫求到胡公公門上,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ps1:關於186章諸葛亮和王安石的評價,來自明末王夫之的《讀通鑒論》,王夫之還銳評了另外一名變法家,我貼出來吧。

 《讀通鑒論》:“申、商者,乍勞長逸之術也,無其心而用其術者,孔明也;用其實而諱其名者,介甫也(王安石);張居正之挾權勢者哉!”

 張先生的名聲在明末臭不可聞,自然有些王夫之的人身攻擊在裡面的了,他的話也不能完全接受。

 這個有兩個故事。

 第一,這道題是清末最後一場科舉的考題,大家看看能得多少分。

 第二,劉和平, 也就是大明王朝1566的作者,原本創作大明王朝是準備出續集的,續集是以張居正為主角的,所以大明王朝張居正的戲份很多。

 但是在創作過程中,劉和平讀了這段,結合其他史料,改變了對張居正變法的看法,也決定不再寫大明王朝續集了。

 有視頻訪談,感興趣的大家可以看看。

 張居正變法,這也是網文不能觸碰的禁區,大家自己辨析吧。

 PS2:

 嘉靖朝最得勢的太監是黃錦,大明王朝電視劇的呂芳是劉和平編的,原形應該就是這個李芳。不過李芳是隆慶朝得勢的。

 ps3:向一位讀者道歉,廣西狼兵在近現代鬥爭中犧牲很大,這是明史記載的,肥鳥也絕對不是一個狹隘的民族主義者。

 (本章完)

  https://

  :。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