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朕非漢廢帝》第四百九十四章 行募兵製擴軍,9月再伐匈奴,定要除根…
張安世一直就奉行中庸之道,所以才會出此言。

 這十幾年來,大漢沒有對匈奴大用兵,所以幾個月之前,他才會支持對匈奴用兵。

 而今既然已經取得大捷,大漢邊塞至少可得幾十年的安寧,他自然就轉為保守了。

 “張公說得在理,霍亂雖然已經平定,但漢軍也傷筋動骨,折損數萬精銳,如今恰好可休養生息。”

 丙吉所言和張安世表達的意思相近,言語之中有一種劫後余生的僥幸。

 如果烏孫國沒有取得大捷,匈奴人一定會大漢疲憊,乘機南下,邊塞百姓又要在匈奴人的鐵蹄之下遭受蹂躪了。

 “微臣附議張公和丙公之言,當務之急是要從關中和關東調兵充實邊塞,以免有小股的匈奴賊寇冒犯邊塞。”

 “另外,南軍折損了八成以上,北軍折損七成有余,長安城及三輔的禁軍也異常空虛,也要調郡國兵充實。”

 說話的魏相一直都是內閣中的異類,在朝堂政事上,常常會與張安世等人有相左的意見。

 但是這一次,魏相的意見倒是和張安世等人出奇地一致,都希望大漢能由攻轉守。

 “老臣不懂兵事,但大亂之後,人心惶惶,確實也要休養生息。”韋賢說道。

 “宗親乃陛下的屏藩,陛下若要充實禁軍,宗親諸侯想必願意進獻錢糧。”劉德也連忙說道。

 內閣大學士們七嘴八舌地說著,都是一些“老成持重”的說辭,倒也能體現閣臣奏對的水平。

 但是劉賀卻始終沉默不語,他沒想到內閣大學士的心中想的都是一個“守”字。

 幾個月之前,霍光要出兵的時候,他們可並沒有像現在這樣“保守”。

 這也怪不了他們,一場內亂,讓他們看到了烽火兵災的殘酷,自然想要遠離戰事。

 有時候就是如此,把好戰份子變成和平分子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見識戰爭的殘酷。

 劉賀不是一個好戰分子,但是他深知有一些戰爭是躲不過的。

 既然躲不過,那就要挑一個合適的時機開打,把開戰和停戰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諸位愛卿要麽是宿將,要麽是老臣……”

 “朕即位不久,既不懂權術,也不會理政,更不知兵……”

 劉賀這番話說得非常平淡,但是幾個內閣大學士卻是神情一凜。

 天子這就自謙了吧。

 認為天子“不懂權術、不會理政、不知兵”的人,已經都被天子弄死了。

 他們這些活下來的人,可是一點兒都不敢這樣想的。

 “朕也有一些看法,說來與諸位愛卿聽一聽。”

 “陛下垂訓!”眾人連忙說道。

 “朕以為,匈奴乃大漢心頭之患,敵我交戰百年,也沒有分出勝負……”

 “霍亂之後,漢軍受損不假,但是死傷兵卒不多,仍有數萬精銳,糧草也還充盈。”

 “漢軍雖然疲憊,但匈奴更加衰微,恐怕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在這個關頭,匈奴人必然不能冒犯大漢邊塞,大漢境內又無其他用兵之處。”

 “兩相算下來,大漢的人力和物力都非常充足。”

 “我漢軍與其一味退守,不如舉一支精銳之師,長驅直入,趁匈奴人疲弊,畢其功於一役!”

 劉賀說到此處,所表達的意思已經足夠清楚了。

 這幾個內閣大學士聽完之後,頓時有一些錯愕。

 他們沒想到天子竟然還要接著打?

 不會是自己聽錯了吧?

 “諸位愛卿心中有疑,朕可以理解。”

 “那朕就把話再清楚一些,今年九月,發兵四萬,兵分兩路,再伐匈奴!”

 “立刻給常惠下詔,讓其莫要返回長安了,立刻再回烏孫,讓烏孫國王繼續發兵側應。”

 “另外,大鴻臚行人劉病已以副使身份跟隨使團前往西域,敦促西域各國發兵側應,否則視若叛漢!”

 張安世等人終於明白了,天子這是要動真格的了。

 當下,張安世和丙吉就想出言勸誡,但是天子徑直從榻上站了起來,沒有給他們出言的機會。

 “朕意已決,諸卿不必再勸,離發兵之日還有七個月,還有許多事情要謀劃,爾等遵詔即可。”

 內閣值房中沉默了片刻,終於無人敢出言反駁,齊聲應了諾。

 一旦做出了決定,接下來反倒就容易得多了,只要謀劃即可。

 劉賀雖然非常“獨斷”地做出了決定,但是也看出了張安世等人有顧慮。

 所以並沒有急著往下說要“怎麽做”,而是又解釋了一番“為什麽要做”。

 總結下來,就是一句話:大漢去年只是一時受挫,但匈奴卻是元氣大傷。

 現今這個時候,是對匈奴發起最後一戰的最佳時機。

 在劉賀平和與細致的解釋之下,張安世等人慢慢地接受了天子的理由。

 他們看得出來,天子不是好大喜功,不是窮兵黷武,而是要一勞永逸地解決匈奴這心頭大患。

 半晌之後,劉賀終於才又將自己的理由從頭到尾說了一遍,張安世等人心中的疑惑少了許多。

 “朕的話全部講完了,眾卿覺得可還有幾分道理?”劉賀平靜地問道。

 張安世等人雖然依舊是在沉默,但與剛才的沉默卻不大一樣。

 剛才,他們是在以沉默反對此事,如今卻是以沉默思考此事。

 天子說得對,匈奴和大漢既然是世仇,那麽就不能有僥幸的心理,更不能給匈奴翻身的機會。

 今年,就是大漢徹底消滅匈奴的最好的機會。

 若是能畢其功於一役,將匈奴人徹底趕到漠北更北,或者直接屠盡匈奴人……大漢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這過程中,當然還會有大漢好男兒戰死疆場,但卻可以讓大漢後世的百姓得利。

 能完成這樣一個豐功偉績,是要青史留名的。

 這不僅對大漢天子有誘惑力,對當權掌事的朝臣也有誘惑力。

 “聽陛下一席話,微臣茅塞頓開,認為此戰可行。”內閣大學士張安世已經被說服了。

 “老臣不及陛下知兵,如今亦覺得陛下所說的方略乃上上策。”趙充國也點頭讚許道。

 “微臣以為,此戰若能取勝,匈奴在西域再無立足之地。”韓增最後一個附和著說道。

 大將軍、衛將軍和驃騎將軍都已經不再反對,剩下的幾個人自然也沒有反對的意見了。

 “如此甚好,君臣一心,上下用命,漢軍一定當所向披靡!”劉賀拍案讚道。

 “臣等定當竭力而為。”眾人齊聲說道。

 張安世等人的身子坐直了一些,準備像以往一樣,準備與天子商議出兵的細節。

 點將、選兵、調糧……這些事情非常繁瑣而複雜,都需要一項一項細細地討論。

 幸好去年出兵的時候,還囤積有大量的糧草、武器和戰馬,並沒有完全折損殆盡,倒也省了許多事情。

 但是,讓張安世等人有些意外的是,天子沒有直接下詔,而是對著門外拍了拍手。

 在眾人疑惑的眼神當中,一直守在門口處的侍中樊克跑了出去,而後又跑了回來。

 而在他的懷中,則多了一樣讓張安世等人兩眼發暈的東西——竟然又是書!

 眾人“眼睜睜”地看著樊克把書分別放到他們的面前,伸長脖子看了一眼。

 封面上寫著四個大字——《武備會要》。

 這一刻,張安世等人終於咂摸過味來了:這不僅是一次出征,更是一輪新政。

 天子是要借出征匈奴的機會,對漢軍進行一番改製。

 有了前兩輪新政打樣,眾人知道這一輪新政也一定會讓漢軍“傷筋動骨”。

 但是他們卻沒有流露出太多反對的意思。

 既是不願,也是不能,更是不想。

 “不願”是因為軍權過於敏感,是天子不可觸碰的逆鱗。

 即使是內閣大學士,也不敢在此事上輕易置喙,否則極易遭到天子的猜忌。

 “不能”是因為眾人在漢軍中的威望有限,不足以阻止天子改製。

 縱使是剛剛立下大功的趙充國和韓增,威望也沒有達到如日中天的地步。

 況且,烏孫國取得大捷的事情很快就會傳播出去,到時候,天子才是那個用兵如神的人。

 霍光倒台之後,漢軍之中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只有天子才可以填補進去,他人無法插足。

 “不想”自然是因為兵事非常繁瑣複雜,不是“文官”可以隨意發表議論的。

 魏相、韋賢和劉德這幾個人對兵事幾乎毫不了解,自然無法表態。

 於是乎,劉賀這針對漢軍的第三輪新政,竟然沒有在內閣中遇到任何的反對。

 “諸位愛卿,朕說過,新政的目的是要富民強漢。”

 “大漢變強自然也包括漢軍變強,所以這幾個月,既要讓漢軍備戰,也要對漢軍改製。”

 “至於漢軍到底要如何改製,這《武備會要》上說得非常清楚,朕現在一項一項來說。”

 “諾!”

 “請眾卿先看這第一部分,就是強推募兵製,使其與征兵製並重。”

 劉賀確定眾人已經翻到“募兵製”一節之後,才不急不慢地說了起來。

 現在的漢軍是以征兵為主,募兵為輔。

 雖然從數量上來看,征兵佔到八成以上,募兵不過兩成。

 但是而這發揮的作用卻不是由數量決定的。

 那兩成的募兵要麽擔任隊率和屯長等中下級軍官,要麽是軍中的骨乾老兵,戰力不是服役兩年的正卒可比擬的。

 孝武皇帝在位的前期,四處征伐的漢軍是以征調而來的正卒為主。

 但是隨著大漢對外用兵的規模越來越大,漢軍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兵員不足的情況。

 打敗仗,兵卒有折損;打勝仗,兵卒也有折損。

 到了孝武皇帝中後期,衛青和霍去病等名將雖然已經凋零,但他的雄心壯志卻沒有改變。

 於是只能任用李廣利和趙破虜等人為領兵主將。

 和他們的前輩比起來,李廣利之流的軍事才能實在是平庸了許多。

 雖然也取得了不少的戰果,但損兵折將也不少,勝只能算是慘勝。

 太初元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率數萬人出征大宛,遭遇大敗,生還者不過十之一二,折損四萬人以上。

 同是這年,浞野侯趙破虜率兵攻打匈奴,大敗而歸,折損兵卒二萬余。

 天漢二年,李廣利領三萬騎兵出擊匈奴,斬敵首上萬,歸途遭埋伏又大敗,折損兩萬余。

 征和三年,李廣利率七萬人出擊匈奴,斬首數萬,輕敵冒進,陷入重圍,七萬漢軍盡數覆滅。

 ……

 而在這之前,衛青和霍去病等人雖然常常能取得大勝,但是有常勝將軍,又怎可能有無損將軍呢?

 類似的慘敗還有不少,幾十年件,近百萬的漢家男兒死在了平定匈奴的戰場上。

 而這還僅僅只是大漢在匈奴、西域這一個方向上折損的人口,朝鮮、南越、西羌……何處青山無忠骨?

 連年的戰爭,連年的折損,大漢境內怨聲載道,可以征調的正卒越來越少……

 於是,募兵應運而生,數量也開始增加。

 李廣利出征大宛和匈奴時,漢軍就不只是良家子弟出身的正卒了。

 因為兵力實在過於短缺,孝武皇帝屢次下詔,征伐惡少年、贅婿和刑徒出征。

 總之就是五花八門,各有來路。

 當時,南軍和北軍中的募兵比例,幾乎佔到了一半以上。

 後來, www.uukanshu.net 孝昭皇帝即位,用兵的次數大大減少,讓一代人得以長成,兵源緊張的問題才得到緩解。

 募兵的數量隨之減少。

 如今,匈奴已經苟延殘喘,已經不再擁有過往那麽強大的實力了。

 所以漢軍出征更應該注重“質”而非“量”了。

 相對於數量眾但戰力低的征兵正卒而言,數量寡但是戰力強的募兵才更合用。

 與其次次都發動數十萬戰力低下的正卒,不如調用三五萬戰鬥力極強的募兵。

 這樣一來,總體戰力沒有下滑,卻又能減輕後勤的壓力。

 “朕以為應該增加募兵,使其與征兵並重,不可偏廢。”

 “募兵為經絡骨架,征兵為血肉腠理,二者相輔相成,方能讓漢軍更強。”(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