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六年(189年)十月,已是初冬時節,寒風蕭瑟天地肅殺。
荒野中橫屍遍地,到處都是丟棄的盔甲兵器,殘破的旗幟隨風飄蕩,好似遊魂野鬼無家可歸。
河東郡西南山中一座破敗的塢堡中,劉和看著面前半塊堅硬的烤餅,歎了口氣。
這玩意太難吃了!
不過兵敗逃亡途中,能找到這半塊餅,委實不容易。
怎攤上這麽個亂世!
劉和是個穿越者。
他穿越的前身家世顯赫,老爹劉虞是漢靈帝敕封的幽州牧,身兼太尉,位列三公,妥妥一方諸侯。
劉和是劉虞嫡子,且是唯一,根紅苗正漢室宗親,未來繼承幽州家業的人。
就這麽個十七歲官宦子弟,不好好在雒陽皇宮給天子做侍中,非跟隨董卓女婿牛輔的三萬大軍跑河東郡來討伐白波軍。
白波軍是當年黃巾之亂的余黨,有十多萬人,久經殺場,戰鬥力很強。
沒啥懸念牛輔就被打敗了,兵敗如山倒,個人顧個人。
在校尉李傕帳下做主簿的劉和沒理由不跑,卻在逃亡中被飛石擊中落馬,再醒來就換了人。
幾天下來,劉和已融合前身記憶,深知處境凶險保命第一,快點撤回雒陽然後回幽州勸老爹擁兵自守才是上上之策。
要知道沒多久關東諸侯會聯合討伐董卓,雒陽、長安一帶將成焦土,這種地方還是避之為妙。
劉和在幾個親隨護衛下混在一群敗兵和流亡百姓中一路南逃,看天色已晚,便躲進路邊廢棄塢堡歇腳,等天亮再接著跑。
塢堡是豪門富戶為了抵禦流寇盜匪的劫掠而建立的防禦建築。內有屋舍外有圍牆,前後開門,建造有望樓和角樓。一旦賊寇來犯,可關門落鎖,登上角樓放箭抵禦。
不過這座被河東衛氏廢棄的塢堡破敗不堪,早已失去抵禦外敵的作用。
劉和啃了兩口烤餅,被噎個半死,索性扔給隨從。
合上雙眼剛睡著,卻被塢堡院中的吵鬧聲驚醒,有人大喊有蛾賊,抓到白波賊奸細了!
劉和立刻不困了,帶人出屋一瞧,火把映照之下,有士兵從一間屋子中趕出幾個人來。
為首的是個五十余歲老者,身著儒袍,面容清臒,傲骨凌然。還有一個老婦,領著兩個少女。
這兩個少女應該是一對姐妹,大的十五六歲模樣,從發式上看尚未及笄,眉目清秀,靈氣逼人。
小的不過五六歲,藏在姐姐身後,忽閃著一雙大眼睛,好奇地看著劉和。
劉和心想這分明是躲避戰火的一家人,怎麽看也不能是窮凶極惡的白波賊。
尤其是這位老先生,氣度不凡,頗有風骨。這樣的人,也絕非普通百姓。
這時劉和忽覺眼前有異樣,發現老者身上隱隱有雲光籠罩。
眼睛有閃光?劉和忍不住揉下眼睛,這下看清楚了,有紫色和金色雲光,還另有青色雲氣衝天。
雲光氣色並不濃烈,卻堂堂皇皇,正氣凜然。
我這眼睛是怎麽了?劉和側頭看其他人,除那十五六歲少女也有天青雲氣籠罩,其他人並無異樣。
劉和目光又落向老者,腦中竟然躍出一句話來:“紫綬金印,宰執氣運;青雲文氣,名滿京華。”
這老頭了不得啊!
劉和驚訝,我這眼睛是開光了?
看來這是穿越福利到帳,某家並非平庸之輩!
再看少女,
也有“青雲文氣,名滿京華”的提示。 看了又看,劉和確認,這是真的,絕非眼睛得了精神病。
接著他腦海湧入一些本不屬於自己的思維:
“天道氣運,減有余補不足,此消彼長,不增不減。”
“改變一人一事之軌跡,可奪一絲氣運,積少成多,可奪天地造化。”
“東漢龍氣漸趨敗落,國祚衰微,群雄涿鹿,萬民水火天下倒懸。奪天地氣運者可救水火解倒懸……”
劉和驚愕,積氣運、奪造化、救水火、解倒懸,這是天降大任於斯人也了?
漢末天下大亂,後來三國歸晉,不過也並非好事,晉有八王之亂,生靈塗炭民生凋敝,耗盡中原儲備,才導致五古月亂華,華夏衣冠幾乎滅絕。
劉和心說這是讓我奪漢末群雄氣運集於一身,拯救天下成就大事業?暴打司馬懿,讓司馬家無路可走?
這有點扯吧,我身為漢室宗親,州牧二代,回幽州擁兵自守過小日子了此一生不好麽。
劉和盯著對面父女目光閃爍半晌沒說話,惹得老者不快,微微皺眉,上前一步揖手說道:“老朽陳留蔡邕,見過主簿,邕得朝廷征辟,正攜家眷前往雒陽,絕非白波賊寇。”
蔡邕?!
劉和不禁有些動容,這就是名滿天下的東漢大名士蔡邕?難怪能青雲文氣衝霄,還有那樣的評語,這可是才情絕世通經博史無所不精的大藝術家。
他若是蔡邕,那身邊這位十五六歲的少女可不就是傳名後世的才女蔡文姬了。怪不得她身上也有青雲文氣籠罩。
剛穿越就邂逅蔡邕蔡文姬父女, 真是何其幸也!
想想又覺得奇怪,蔡邕一家怎麽跑這兒來了?
按說董卓廢立漢帝之後,自認司空,以朝廷名義征辟了很多名士入京為官,蔡邕便是其中一位。
蔡邕之前應該一直在陳留,就算應召入朝,不也該走虎牢關那條路直奔雒陽,這怎麽繞道跑河東前線來,未免南轅北轍。
蔡邕看出劉和疑惑,解釋道:“老朽帶家人返京,沒等到虎牢關,卻不巧半路遭遇波才的黃巾余孽,被挾裹著過了黃河往河東郡來,碰巧西涼軍討伐白波賊,這才借機脫身輾轉來到這裡。”
這年月的東漢帝國,天下亂得跟一鍋粥似的,豪強並起,各色賊寇換著花樣冒頭,帝國軍隊剿都剿不過來,按下這頭那頭又起,就像打地鼠。蔡邕一家從陳留往雒陽,半路被黃巾余孽劫持也完全說得通。
面對這位史上聞名的大名士,劉和不由得肅然起敬,整整衣冠鄭重見禮,“在下劉和,現任軍中主簿,見過蔡中郎。”
其他人一看侍中劉和都這樣,便紛紛給蔡邕見禮。
蔡邕卻擺擺手自嘲笑道:“主簿說笑了,老朽現如今一介布衣草民,何敢以中郎妄稱。”
劉和忽然醒悟,“是我口誤,先生莫見怪。”
蔡中郎這個稱呼,是蔡邕被董卓征辟回雒陽拜為中郎將之後才有,劉和一時口誤先喊了出來,經蔡邕提醒才想起來。
蔡邕若返京為官,會迅速地達到他人生的頂峰,不過隨著政治風雲的震蕩又很快滑落,卻是一大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