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的晚些時候,德國進攻波蘭的消息在亞洲傳播開來,一時間,各方震動!普通百姓意識不到其中的意義,而各個政治勢力和各位消息靈通、了解世界形勢的傑出人士則看到了其中蘊含的特殊意味。
延安方面判斷:繼日、意兩國之後,第三個、也是最強大的軸心國德國也正式對外發動了戰爭,在此歐洲各國在面臨危機的時刻,全世界范圍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也就為時不遠了!
重慶方面則是欣喜萬分:德國開始挑戰歐洲秩序,英、法這兩個大、二哥肯定要出手進行懲治,如果再現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那此次屬於軸心國一份子的日本就得瑟不起來了!
其實說起來,很時間裡,德國與中國的關系還是很不錯的,不但數次派出軍事顧問團幫助國民黨政府建立現代軍隊,提供訓練和武器支持,還接納了很多中國派出的軍事留學生,就連民國自產的“中正式”步槍的生產線,都是德國出口到中國的,其實就是毛瑟1924的中國版。
不過,真正對歷史有正確認識的人都能判斷出,德國政府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對中國表達的一些善意,只是為了在英、法、美、俄、日等國的眼皮子下,從中國得到好處而已!
特別是在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後,軍事、經濟、領土都被凡爾賽合約所懲罰,2\/3的工業區、17%的人口被割讓給了法國,地中海的出海口但澤被劃成了自由市,軍隊數量被限制在10萬人以內,不準擁有空軍,陸軍不準有坦克,海軍不準有戰列艦,還有賠償一戰勝利國的大筆戰爭賠款……
在這樣的情況下,把眼光看遠一些,遠離四處皆敵的歐洲,在亞洲尋找新的同盟夥伴是個很明智的選擇!
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德國是同時關注、幫助中、日兩國的,但後期的發展卻是讓其沒了選擇——中國的國民黨政府被日本人打的狼狽不堪,先丟東北、再丟華北、然後是滬海、南京等整個華中……半壁江山被日本人佔領,這樣的中國如何能夠讓德國信任?
前世研究過這段歷史的李君豪,對於二戰時德國選擇盟友的水平十分鄙視,軸心國的另兩個國家意大利、日本,在整個戰爭進程中,對於德國不但沒有提供什麽有效的幫助,而且一個面的不行,另一個瘋的不行,把德國坑的不行。
意大利是最早法西斯化的國家,在希特勒於1933年上台當總理時,墨索裡尼已經掌握國家政權達10之久了,說起來是老前輩了。但不知道是墨索裡尼的軍事才能太差,還是意大利軍方的將領們故意跟他搗亂,在二戰前和整個二戰過程中,
意大利軍的表現可笑到極點,被參戰各國公認為“面條軍”,被很多人認為其存在就是為了搞笑的!
在後世時,曾經有一則笑談十分精確:“如果意大利能夠保持中立,足以牽製10個法國師;如果意大利成為德國的對手,德國只需要5個師就能徹底擊敗他;但如果意大利成為了德國的盟友,德軍卻需要用20個師去保護他!”
說起來是笑話,但不知道意大利的後人們會怎麽想?但據李君豪在前世的觀察,人家歌劇照聽、舞照跳、足球照踢,完全沒有思想負擔!
日本,不管什麽原因,德國與其成了盟友,日本也為加入了世界強國集團“軸心國”體系而自豪!但後來事情的發展證實,這個國家的戰略眼光實在是短視的不行,把德國坑得最厲害——就在歐戰打得最緊張的時候,小日本竟然悄沒聲搞了個“珍珠港事件”,把一直在旁邊看戲、賣貨數錢的美國給直接拉下了水!
後世的很多歷史學家研究過這段歷史,如果美國沒有最終參戰的話,二戰的勝負還真是個未知數!或者說,如果沒有“珍珠港事件”,美國就算是參戰,也會與一戰時一樣,會是在戰爭末期、勝負已分或是出賣就能決定戰局的時候,才會真正介入戰場。
此時,對於德國入侵波蘭,日本方面是高興的,這說明自己最重要的盟友終於下場了,以後的東、西方世界就是他們兩個國家的了——至於意大利,不好意思,一時沒想起來(小日本也瞧不起“面條軍”)。
而對於德波之戰的開始,歐洲各國可是既吃驚又害怕,紛紛向英、法兩個“老大哥”求計——這事怎麽辦啊?
英、法兩國卻是硬氣的表示:小兄弟們別怕,老大我還在呢,形勢控制的住!
9月3日,英國、法國針對德國侵略波蘭一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其立即撤軍,恢復兩國邊界至戰前狀態!
德國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代表德國拒絕。
隨後, 英、法兩國對德國宣戰,英聯邦國家澳大利亞、新西蘭跟著對德宣戰。
但就在世界各國準備“欣賞”一番歐洲三大軍事強國之間的互毆之時,戰場上一幕卻讓所有人都看不懂了!
宣戰後,法軍隻向薩爾河方向前進了八公裡就停下了,部隊坐到了早已經挖好的戰壕中聊天打屁;而預定要從西線進攻德國的英國遠征軍也是同樣,絲毫沒有主動進攻的意思。
當時英、法兩國在西線一共集結了115個師的兵力,對比之下,對面防禦的德軍只有25個師,英法聯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可是接下來他們卻並沒有采取任何行動!
西線戰場的寂靜成了全世界關注的話題,畢竟這種宣而不戰的奇特景觀還從未出現過,那麽英法兩國到底在幹什麽呢?
1939年9月至1940年5月,在這長達半年多的時間裡,西線的英法聯軍始終沒有接到過任何的進攻命令,這期間,他們只是靜靜的靠著工事發呆,甚至目睹著波蘭被德軍鐵蹄肆意踐踏,而他們卻什麽事也不用做。